山西:红色村庄焕新生
2021-08-02刘业飞
刘业飞
探寻历史 巍巍太行,莽莽吕梁,矗立着山西抗战历史伟业的丰碑,涌现出多个红色乡村。它们共同构成了三晋大地上“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的底色。
中条山麓,涑水河畔。仲夏时节的河东大地处处绿意浓浓,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横水镇柳庄村,绵绵细雨过后,庄稼地里的农作物更加生机勃勃。进入村庄,面前是规划齐整的巷道、粉刷一新的房屋、设施一应俱全的党员活动中心。解放战争中,陈赓司令员在柳庄村驻扎,指挥了著名的“闻夏战役”。如今,柳庄村正依靠红色教育基地建设,迈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
在山西省,这样的红色村庄很多,柳庄村是它们的一个缩影。穿过历史,这些有故事的村庄正跟着乡村振兴的步伐蹚出新的发展之路。
红色小村故事多
抗日战争时期,山西作为华北敌后抗战的中心,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发源地,党领导八路军和人民群众英勇抗日的主战场之一,在华北乃至全国抗战中居于重要地位,发挥了特殊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巍巍太行,莽莽吕梁,矗立着山西抗战历史伟业的丰碑。其间,涌现出了多个红色乡村。
在吕梁市孝义市西边,有一个村落叫石践村。这个不足百户的小村,当时竟有108位坚决抗战、不惜流血牺牲的村民,铸就了红色孝义的忠魂。
晋中市左权县上武村驻扎过朝鲜义勇军华北支队、一二九师轮训队、八路军卫生学校和鲁迅艺术学校,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浸染着烈士的鲜血,闪耀着红色的光芒。
阳泉市平定县岔口乡岔口村村民和民兵抗日战争期间与敌人进行“抢粮斗争”,大摆地雷阵,巧打伏击战,用这种断敌补给、袭敌扰敌的方法,最终取得长达8个月的岔口围困战的胜利,岔口村也因此受到晋察冀边区政府的嘉奖,荣获“抗日模范村“称号。
阳泉市义井镇南庄村是八路军最早建立的根据地之一,有“小延安”之称。南庄人为回击日寇,利用村里原有的暗道开挖地道,把几个简单的隐蔽单口洞和各家的地窖连接起来,形成了户户相连的地下通道网,给民兵和群众战斗、生活提供了场地。
太行奶娘的故事也传为佳话。她们是太行山上一群既普通又不平凡的妇女,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她们用甘甜的乳汁、无私的母爱,甚至是生命呵护着八路军将士后代。
红旅文旅农旅共助脱贫
近年来,柳庄村在绛县各级党委的领导下,矢志不渝地尋找乡村振兴之路。2020年7月,柳庄村两委深度挖掘红色基因、历史文化,开始谋划红色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目前陈赓主题党性教育基地已初具规模。
在陈赓将军曾住过的院子里,柳庄村党支部书记许学惠正在与几个村民商量着房屋修缮计划。他介绍,在著名的“闻夏战役”中,陈赓的部队在柳庄村驻扎,村民们主动把最好的房子让给部队的战士们居住,帮助部队做饭、烧水,为部队送粮、送面,部队离开时,村民们更是踊跃参军,随部队南下。
这些年,柳庄村大力发展连翘药材种植,如今连翘种植面积已达上千亩。绛县县委副书记、横水镇党委书记荣亿介绍,柳庄村结合连翘集体经济、废弃宅基地重建游园,建设了柳庄村村史馆和涑水湾百亩莲池景观等基础设施,逐步打造出集红旅、文旅、农旅为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为横水镇的乡村振兴做出了表率。
位于太原市阳曲县的店子底村正打造“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升级版,让乡亲们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70多年前,这里是解放太原战役的“大后方”,也是著名的“支前模范村”。村里有一条很出名的“支前路”,这条小路长达2.3公里,在解放太原战役期间,是运送战争物资的重要通道。
店子底村党支部书记石狗栓介绍,阳曲县盛产小米,据不完全统计,从解放太原外围战役打响,到整个战役结束,阳曲共有250余万斤小米源源不断送往前方粮站,支援前线,为解放太原作出巨大贡献。
但是,有一段时间,这个作出过特殊贡献的红色小山村逐渐走向落寞。曾经的店子底村和众多革命老区村庄一样,被确定为贫困村,全村700多口人中,有149人被识别为贫困人口。为了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店子底村开始寻找一条能尽快摘掉贫困帽子的路子。借助阳曲县发展全域旅游的机遇,店子底村提出依靠独具特色的红色历史,打造“红色经典游”的脱贫发展规划。
现在村民们都有一个共识,村里如果想发展,必须挖掘资源,必须依靠红色历史文化。2009年,店子底村建成了中国第一家村级“支前纪念馆”,并于2016年被太原市委组织部确定为“阳曲县店子底弘扬支前精神红色教育基地”。同时,店子底村推出“观支前馆、上支前课、走支前路、吃支前饭、游支前村、体支前情”为主要内容的“红色店子底”精品课程和参与式教育体验活动,以此提高人气。
店子底村旅游产业将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文化、红色旅游体验及采摘融为一体,通过拓展“红色旅游+”产业扶贫项目,发展农家乐、农贸市场、采摘园等,让游客和学员在该村消费,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知音之城”唱着民歌奔小康
又是一年,第三届左权民歌汇再次踏歌而来。左权民歌汇新闻发布会现场,左权县莲花岩景区负责人高乃文讲述的为83位烈士寻亲的故事感人肺腑,加上开国将军后代合唱团的《在太行山上》,彰显了英雄太行的红色风骨,诠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刻内涵。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一二九师司令部等150多个机关单位在辽县驻扎5年之久,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抗战。1942年9月,为纪念在此殉国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辽县易名为左权县。
左权是全国颇具盛名的“歌舞之乡”,有“万首民歌千出戏”之称,“左权开花调”、小花戏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一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知音之城”,左权民歌的历史更是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左权民歌为团结抗战力量也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在新时代,左权县按照发展全域旅游的战略部署,走出富有山西特色的旅游发展路径,将左权的特色民俗文化发展成为不可替代的经济资源。借着民歌赛事,左权县打造了一系列旅游精品路线:以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旧址、十字岭左权将军殉难处为主的红色之旅,以太行龙泉旅游区、莲花岩风景区、日月星风景区、乡村旅游为主的绿色之旅,以民歌、小花戏、太行民俗为主的金色之旅,三大旅游线路齐头并进。
一组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届左权民歌汇之后,左权县先后接待游客529.83万人次,旅游收入44.53亿元,均增长20%。通过实施“景区+服务人员”岗位吸附模式、“政府+景观种植”政策补贴模式、“景区+周边村庄”联动发展模式,带动1.1万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实现旅游产业增长与贫困人口增收双赢。
如今,左权县手工艺品如将军虎、戏装、香包、亲圪蛋挂件等很受外地游客的欢迎,自产自销的即食小米粥、核桃仁、花椒以及各种杂粮产品也通过网络电商的普及卖到了全国各地。当地的“小亲、圪蛋”系列文创产品,更是带动左权文旅产业双向开发,助力老区人民“唱着民歌奔小康”。
此外,左权县与山西路桥、晋中水投等15家公司分别签约了煤层气管道建设、紫金山旅游开发、城市综合管廊建设、中鼎鑫农·太行山智慧农商城、老井村电影小镇等15个项目,涵盖新能源、新城乡、文化旅游、能源开发、中药材种植及加工等多个领域,总投资超200亿元。这些项目代表着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将成为老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为左权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动能。
如今三晋大地的红色乡村,正不断拓展延伸红色文化乡村产业链,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迈出乡村振兴的坚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