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行气止痛方铺灸治疗阳虚寒凝型膝痹病疗效评价
2021-08-02张佳君王佳玮韦英姿
张佳君 王佳玮 韦英姿
摘要:目的:探讨活血行气止痛方铺灸治疗阳虚寒凝型膝痹病疗效评价。方法:选取针灸科阳虚寒凝型膝痹病患者,采取活血行气止痛方铺灸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基本痊愈45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36%。结论:活血行气止痛方铺灸治疗阳虚寒凝型膝痹病保留了传统灸法的特点,秉承中医基础理论辨证施灸,适应症更广。
关键词:膝痹病;阳虚寒凝型;活血行气止痛方
药物铺灸疗法,是将药物制成散剂,铺敷于施灸部位,并将姜、蒜、葱等物捣烂如泥,铺置于药末之上,再在其上铺设不同规格艾炷,进行施灸。从辩证论治分析,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都有其适应证,临床内、外、妇、儿等急、慢性疾病均可应用[1]。膝痹为现代医学的膝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疾患。中医理论认为素体阳虚复感风寒湿邪侵袭膝部而发为膝痹[2]。笔者采用活血行气止痛方药物铺灸治疗膝痹55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55例均为本院针灸科门诊患者,辨证诊断为阳虚寒凝型膝痹病,男20例,女25例,年龄40~60岁,病程1~10年。
1.2 诊断标准
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草案)》所推荐的美国风湿病学会1995年的标准拟定。病情分级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放射学病情分级标准。0级:为正常;Ⅰ级: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Ⅱ级:有明显的骨赘,关节间隙可疑变窄;Ⅲ级: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确,有硬化性改变;Ⅳ级:大量骨赘,关节间隙明显变窄,严重硬化性病变及明显畸形。
1.2.1 辨证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拟定。阳虚寒凝证:膝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四肢冷感,昼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稍减,舌淡苔白,脉沉细缓。
1.2.2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辨证为阳虚寒凝证;膝关节发病;病情分级为Ⅰ~Ⅲ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年龄40~60岁;签署知情同意书,能按照医嘱配合按时来院接受治疗;能够同意治疗,近1周内未采用其他治疗方案。
1.2.3 排除标准
关节严重畸形需行手术者;对多种药物过敏或过敏体质者;合并其他系统与器官严重病变者。
1.3 治疗方法
采用本科自拟方“活血行气方”。方药组成:乳香10 g,没药10 g,赤芍10 g,川芎10 g,当归20 g,延胡索20 g,打粉烘干。准备生姜2500 g捣泥,活血行气粉10 g备用,患者取仰卧位,暴露患者患侧膝部,铺以活血行气粉,无菌纱布隔离,上铺生姜泥,姜泥塑形固定后上置艾绒,点艾绒,注意患者的感受,勿烫伤。艾绒置换3壮即可。治疗周期10天/次,3次为一个疗程。
1.4 疗效评价
基本痊愈:膝關节疼痛、僵直等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显效:膝关节疼痛、僵直等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关节功能基本正常;有效:膝关节疼痛、僵直等症状略有减轻,关节功能有所改善;无效:症状及体征与之前相较无任何改善。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分析
基本痊愈45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2例,基本治愈率为81.81%,显效率为9.10%,治疗总有效率为96.36%。
3讨论
膝痹在中医学中属“痹症、鹤膝风”等范畴,有关节痹痛、厉节、筋骨痹。《内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认为痹证发生是风寒湿等邪气,在卫气虚弱时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引起关节气血闭阻,津液输布不畅,痰湿内聚,湿胜则肿。“铺灸”,多作强壮补虚劳顽痹等证。“铺灸”能提高白细胞数,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促进抗体形成以增强机体的防御和免疫功能。活血行气止痛方,乳香没药配伍,活血定痛、消肿止痛,起到外通经络,内通脏腑气血功效;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川芎通行血脉、行气止痛,适用于瘀血产生的各种疼痛;当归补血、活血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气、解肌止痛;生姜散寒、渗透、消肿为引路,配用活血行气止痛方,温通、渗透,艾灸的温和火气的逐步渗透,经膝部腧穴激发经气,从而通内达外,调整了机体功能,发挥“从外治内、直达病所”之效用。综上所述,临床上使用活血行气止痛方铺灸治疗阳虚寒凝型膝痹病,秉承中医基础理论辨证施灸,适应症更广,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何有天.何氏铺灸治百病—灸法的重大发现[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2013:18-24.
[2]于建伟,李慧英,汪利合,等.中药熏洗加中药封包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2):1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