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窦桂梅教学案例看新课导入的伏笔艺术

2021-08-02孙婧雅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窦桂梅伏笔村居

孙婧雅

人们用“豹头猪肚凤尾”形容好文章。好的开头可以一下子抓住人们的眼睛,同理,一节好课往往也从好的导入开始。有专家提出一个好的导入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激发兴趣,二是知识迁移,三是了解学生。但一个成功的导入还要为情感教学埋下伏笔。

一、导入提问有铺垫

语文教学具有整体性,不能将语文教学割裂开。教学过程不能拆分成导入、认读生词、课文解析等独立部分,要有整体意识,每一步的设计都是有意图的。即使是精简的导入,也要有整体意识,为下文读情悟理做出铺垫。以苏教版小学教材中《三袋麦子》为例,土地公爷爷给小猪、小牛、小猴三个小动物各送一袋麦子,三个动物各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常见以“礼物”为导入:“新年刚过,你收到了什么礼物?”“你最喜爱什么礼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会顺势导入:“那么土地爷爷给三个小动物准备了什么礼物呢?让我们快走进课文去看看。”窦桂梅却道:“多数老师的开场提问就是为了引出课题,但教师要具有归纳学生问题的本领,为学生的回答找個出口。”这个“出口”指的正是伏笔。将学生的回答归纳到有的是看得见的(物质上的),有的是精神上的(看不见的)。那么土地爷爷会送他们什么礼物呢?这样就为下文的理解感悟埋下伏笔——土地爷爷送的是麦子,但我们获得的礼物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启发。可见语文教学是整体的,情感的种子早在刚导入时就已埋下,静待花开。

二、广度、深度服务于温度

教育家常言“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但语文味从何来,当然取自教师广泛的阅读,精准的提炼。但信手拈来的引用,独具匠心的挖掘为的都是情感的喷发。情感的基调早于课堂伊始就已奠定。

一堂好课往往从备教案开始,若是名篇选读,窦桂梅通常会通读名著,了解作者生平,为的是能够更精确把握作者的情感。以苏教版五下《祖父的园子》教学为例,窦桂梅讲了这么一段话:“……童年于一切美好融入我们的生命,成了我们生命的起点,同时也是我们最后的栖居地。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就记录了这样的感受。”同时出示一段萧红的话:“童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这样一段意蕴深刻的话,孩子们读起来似懂非懂,超出了五年级学生的理解范围。这个年纪的孩子正处于童年的乐园,很少接触生活的烦恼,自然也无法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一段引入奠定了一丝忧伤的基调,让孩子不由地费解,也为下文结合作者生平感受作者的情感埋下种子。相当于给了学生一把梯子,全文都是写萧红童年的乐,无一言写苦。如果课堂大部分时间都体验作者的乐,临近最后十分钟,突然诉说作者的苦,孩子理解起来多数云里雾里。所以,导入的时候就让学生产生质疑,给了学生一把梯子、一阶台阶,去深入作者的内心。

三、导入形式服务于情感

导入是为了自然地进入课堂,吸引学生兴趣。导入的形式要新颖,可以运用语言、图画、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可是,新颖的导入只能算成功了一半,导入还肩负激发学生情感的重任。如美景文要利用导入在学生心里埋下一颗美的种子;人物文要在学生心里埋下一颗善的种子;说理文要在学生埋下一颗是非的种子……导入中的伏笔,正是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台阶。窦桂梅在《清平乐·村居》教学中用了多种不同的导入方法,首先拆分理解题目,先讲解了“居”的古文字,再添上“村”说眼前的画面,这已经描绘了全词的画面感。再通过迁移高鼎的《村居》感受村居的闲适惬意。接着教师在课堂上说吴侬软语,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柔软细腻基调。最后通过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配乐和《清平乐·村居》的配乐感受两首词感情基调的不同。

看似无意的导入,实则是为学生铺台阶。一般的课可能只会选择一种导入方法,方法太多,浪费的时间也就越多,要留有更多的时间去精读品读。但在《清平乐·村居》教学过程中,窦老师花了大量的笔墨进行导入教学,其中设计吴侬软语环节以及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配乐环节看似与课堂教学无关,其实正是老师为学生设置的扶梯。通过层层铺垫,学生已经了解诗歌的基调,降低了阅读教学的难度。

四、导入中生成问题的伏笔

在教学中不能为了导入而导入,尤其在高年段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外界吸引对他们的作用不如低年级,这时候就可以采用开门见山式的导入,借课前预习直入主题。这样可以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解决部分可以通过自学就解决掉的问题,也会随之生成一些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概括文章,还对文章情感走向有一些把握。同时,新生成的一些问题就是为下文学习埋下的伏笔。

在讲《牛郎织女》这一课时,窦桂梅在课前给学生列了一个导学单,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读了《牛郎织女》我有哪些疑问?”课堂伊始,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小组讨论,看解决了哪些问题,又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其中有学生问:“为什么主人公叫‘牛郎而不叫‘马郎或者‘羊郎呢?”围绕这个问题,学生交流给出了这样的解释,自古以来,老牛给人的印象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脚踏实地,老牛的性格无形中也就代表着牛郎的性格,所以‘马郎和‘羊郎不符合主人公的形象。当问题解读到这里的时候,学生对于故事中人物的刻画体会深刻,更为下文感受织女追求纯洁的爱做了准确的引导。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传达的精神。

五、导入中的伏笔必有回响

导入中的伏笔和写作同理,自然要在下文做出回应。有些伏笔是问题,那么就要在下文中做出解答。有些伏笔是在导入中给出情感的导向,那么就要在教学中多次强调,以达到呼应的效果,就像文章的中心句一样,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自然就是文章的主旨,学生就会印象深刻。

课文《祖父的园子》,要让涉世未深的孩童体会作者豁达的心境有难度。窦桂梅在导入时出示了一段话:“童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学生大概还是一知半解,在学完园子里的快乐时光时,教师相机再一次引读这段话。最后课文学习完的时候,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学生讨论后再次引读这句话。短短一句话在课堂教学里出现了三次,学生自然知道这就是重点,而且每次读起来心境是不同的。第一次是懵懂的,第二次是快乐的,第三次是略带同情的感受。这便是对导入中伏笔的呼应。

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每个环节也都承载着解决重难点的任务。因此我们要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俯视教材,有一个整体观,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道重难点是什么,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和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对于教材,要有个整体的把握。对于重难点,要分解难度,给学生一把梯子,这个难度分解就始于导入伏笔。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想到如何在导入的时候就给学生埋下种子,并在阅读教学中怎样给出回应,这就是个浇水的过程。难攻克的重难点,教师也要反复强调回应,学生才能慢慢理解,最后再升华情感,这才是完整的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小学

猜你喜欢

窦桂梅伏笔村居
村居
《村居》高鼎
村居
村居
从学生精神世界出发探析窦桂梅语文教材观
探寻语文教学中“真善美”教育
用文学教育启蒙心灵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退路
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新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