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中学,“动”中思

2021-08-02曹丽霞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女娲教学活动语言

曹丽霞

语文教学活动的实质就是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活动设计中,语文教师应该有深入的思考,思考的角度应该是:这篇文章的课堂教学设计能不能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学生能从中理解什么?应该秉持这样的原则,即任何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应该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及语文素养为根本。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只是着眼于语言学习本身,而是让课堂教学真正发生。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具体内容是:“教学不应该简单地注入知识,而是如何寻求一种最有效的方法,诱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具体课例谈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一、化“单一教”为“多样练”

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是学生在语言上的建构与运用,也就是说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梳理、积累和整合,形成个体言语经验,从而形成有效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沟通的能力。对于字词教学,教师要认识到,课堂上让学生看着PPT上的字词去读,这样的教学活动仅仅是眼动,而且有时是无意识地读。王荣生老师说:“在读词的眼跳过程中,不能获得视觉信息,因而也不发生理解。”因此,这样的字词教学是无效的,充其量仅是完成这一教学过程而已,但是学生习得的程度,我们是不得而知的。那么如何做到有效的字词教学呢?

在《女娲造人》一课中,我是这样设计字词教学活动的:学生结合语境,思考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或者根据偏旁部首来判断词语的大概意思,如“莽莽榛榛”“灵机一动”“眉开眼笑”这三个词,学生结合语境后,对词语的理解还是很准确的。理解词义之后,紧跟着就是要解决怎样运用词语的问题。当时预设了三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如果学生能够按照要求,运用给出的2到3个词语说出一段话,那是最好的。如果不行,那就使用第二种方案,用其中的一个词说一句话,后面的学生紧接着上一个学生的句义,也用其中的词语说一句话,但前提是句义要连续下去。第三种方案就是在文中找找这个词,看看是怎么用的,能不能换一种说法,把文中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且用上给出的词语。这样的教学设计目的就是分层训练学生,使学习活动从“朗读”上升到“运用”。

课堂活动一旦单一化,教师就会忽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且让学生排斥求异思维。如果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吝啬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那么课堂教学活动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绝不是快速解决一个问题,而是每一个环节都是教学活动设计的理想预设且可以逐渐推进的教学过程。

二、化“零散记忆”为“整体感知”

教师每拿到一篇文章,心里必须要清楚,这篇文章被选入教材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当我们从这样的角度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实际上就是在某一特定取向下,有意识地关注语句和语篇中与取向相一致的关键点。(王荣生语)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我们在教学活动设计时,目的不是让学生知道回答阅读题的套路,如果教师关注的是这个方面,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他可能只是会回答这样的问题,但是换一篇阅读文章,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可能就不会回答了。实际上,学生真正的阅读能力并没有在我们教学设计的活动中得以提升。

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在《女娲造人》一课中设计的第一个教学活动是让学生根据文章题目,自己思考问题,并提出问题问作者,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七年级的学生是很会提问的,而且“向作者提问”这样的教学设计,特别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成长的特性——充满好奇,以难住对方而产生小得意。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性,给学生提问的空间,学生提出的问题也非常全面,有“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造人”“怎样造更多的人”,等等。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真的来源于其對全文的整体理解和感知,因此,我们要靠学生自己来发现句子,然后去细读、去思考、去赏析。如果教师直接把答案给学生,全然不顾学生对文本句子的真实体会,学生只是在被动接受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显然是在淡化学生发现问题、感知问题的环节。只有学生带着主动发现的问题深入文本,独立体验文本中特定的句子,去品读思考,才会使思考的兴趣及思考的程度更积极、更深入。这样的教学设计原则是在充分考虑学生理解程度的基础上,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方面去落实的。

三、化“被动接受”为“主动体验”

“在文学鉴赏中,‘品味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阅读过程,它与理解、感受同步进行。”(王荣生语)每想起这句话,我都在思考,语文教学的关键是什么?最关键的应该是引领着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品味语言,去感受语言的魅力,去汲取语言文字背后的力量。《女娲造人》一文让我们感受到的语言特点是:如同生命的长河一路唱着欢歌不断前进,我们读来仿佛置身于那个生命初始的原始世界里,感受着人类诞生后的喜悦和欢欣。所以,课上让学生好好品味语言应该是我们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我让学生将文中原句和改写之后的句子进行对比,如原句:“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改写为:“有一天,女娲走在原野上,看着周围,觉得很孤独。”经过对比,学生可以感受到好文章的表达效果是如此鲜明,言语表达功力如此高超。因此,让学生理解、感受的过程就是品味语言的过程。文本语言的魅力充分地刺激我们的学生,在这样一篇神话中,揣摩语言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女娲是一位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进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以上三个问题都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为核心的。无论是字词的学习、文题的思辨还是语言的品鉴,都应该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我也经常想,学生学完这篇文章之后,能够留下怎样的思考、怎样的认识?因为许多人在学生时代学过的文章,可能是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读到它。那么,语文教师怎样使这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文化特性在学生精神的七彩板上留下浓烈的一笔呢?因此,我们设计教学活动时,在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建构精神的堤坝和高地,体现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我想这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十五中学

猜你喜欢

女娲教学活动语言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女娲
语言是刀
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女娲造人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