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组织创建全记录(六)中江潮起
2021-08-02赵凯
赵凯
芜湖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是安徽革命运动的发生地、全省党的领导机构所在地、皖江抗日的主阵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突破地。从1926年4月芜湖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中共芜湖特支诞生,到1949年5月中共芜湖市委成立,中共芜湖地方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芜湖革命运动的领导核心,率领芜湖人民英勇奋斗、前仆后继,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在芜湖的传播
芜湖是安徽唯一的通商口岸,交通便捷,通信发达,教育基础雄厚。五四运动发生后,芜湖在安徽省的城市中第一个响应,从此,芜湖成为安徽革命运动的中心城市之一。受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众多进步青年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
芜湖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先进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积极创办进步报纸杂志,创办新式学堂,在各个学校授课讲学,创立社会团体,传播新思想、新理念。1904年春,陈独秀来到芜湖,借芜湖的科学图书社创办《安徽俗话报》,把文化思想启蒙的种子撒向社会。同年,李光炯和卢仲农二人将在湖南创办的安徽旅湘公学迁到芜湖,改名为安徽公学。公学聘请了海内外著名的革命党人担任学校教师,成为安徽省革命舆论的中心、安徽省革命党人组织的大本营。大江南北的有志青年纷纷前来报考。1906年4月,陈独秀在芜湖创办的“公立徽州初级师范学堂”开学,学校以新式课程为主,为革命和新学培养了不少师资和骨干力量。
1917年,早期革命家高语罕与芜湖《皖江日报》商议,在该报副刊上另辟《皖江新潮》版面,专门刊载新诗和白话文,介绍包含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新思想,吸引了芜湖许多进步青年阅读和投稿。1918年10月,在高语罕的倡议和主持下,省立五中学生联合芜湖各校一些进步学生,成立了安社,编辑出版《自由之花》,进行反对强权、反对礼教、反对专制主义的宣传,在省内外发行,影响颇大。1921年1月,高语罕将其在芜湖商业夜校讲课用的讲义,编辑成书信形式的通俗读物《白话书信》,系统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芜湖进步青年几乎人手一册。
二是科学图书社为主的思想传播渠道。科学图书社位于当时芜湖的中长街20号,是一家经营新书刊的书店。书店创办人汪孟邹是清末秀才,早年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是陈独秀的挚友。陈独秀借科学图书社办《安徽俗话报》,“销路之广,为海内各白话(报)冠”,科学图书社则以“总发卖所”享誉海内。1915年秋,陈独秀从日本回国,筹备创刊《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汪孟邹积极为其奔走,芜湖后来也成为《青年杂志》在安徽最早的发行地。五四浪潮席卷全国之后,科学图书社更加集中力量经销新图书、新杂志,其中包括《新青年》《新潮》等,还有关于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译著如《社会主义史》《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等,以及高語罕的《白话书信》,鲁迅的《呐喊》《彷徨》等。当时芜湖流传一句名言:“要买新书,请到芜湖;要买新杂志,请到长街去。”受此影响,一批青年学子如蒋光慈、王稼祥、阿英、李克农、祖晨、薛卓汉、李慰农、陈原道、曹渊等走上革命道路。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芜湖地方组织的建立
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洪流之下,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聚集在芜湖,积极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组织发动芜湖的革命运动,培养出了一大批勇于追求真理、积极投身革命的青年学生,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芜湖地方组织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后,湖北黄冈人卢春山担负建团使命来到芜湖。卢春山以就学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简称“省立二农”)为掩护,和芜湖公立职业学校教师王坦甫取得联系,开始在芜湖积极筹建青年团组织。1922年9月,卢春山、薛卓汉等4人先在省立二农创建了芜湖第一个团小组,但未得到团中央的正式承认和批准。同年底,他们又在省立第二甲种商业学校成立了一个团小组,在芜湖公立职业学校成立了3个团小组。在这个基础上,经团中央批准,1923年1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芜湖地方执行委员会正式宣告成立,直属团中央领导。王坦甫、余天觉、卢春山担任委员,候补委员为张震、刘长青和王积宣。因当时王坦甫不在芜湖,团地委委员的工作职务没有具体分配。团地委下设5个团小组,共有团员15人。
芜湖地方团组织成立以后,大力开展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组织青年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1922年,卢春山来到芜湖后,开始向学生组织介绍关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书籍。1923年6月,团地委主要负责人王坦甫、余天觉和团员骨干曹蕴真、徐梦秋以及教育界进步人士佘小宋等人共同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公开登报吸收会员。在芜湖入团并担任芜湖团地委第一支部负责人的许传典,在1924年1月寒假回家乡合肥期间,组织合肥青年成立了具有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性质的读书会。从苏联回来的中共党员、原芜湖省立五中学生蒋光慈分别在1923年和1924年撰写了《经济形式与社会关系之变迁》《唯物史观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解释》等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文章被刊登在《新青年》杂志上,被芜湖团地委的团员们竞相传阅。团员们也经常购买当时科学图书社出售的《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小传》等新书刊,不少团员因此明白了科学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专政的概念。二是指导组建进步学生组织。1923年,芜湖团组织指导成立了芜湖学生联合会,学联的主要负责人均为芜湖团地委的团员骨干。1923年10月反曹锟贿选后,由于反动军阀全力镇压,学联被迫解散。1924年底,在团中央特派员刘一清指导下,芜湖团地委又恢复成立学联,使芜湖革命运动重现生机。芜湖团组织在工作中发现,由徐梦秋、王逸常、陈原道、詹善良和刘仲陶等组成的青年协进会很具进步性。于是,团组织积极介绍有关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书刊给他们阅读,并派人加入这些组织的活动。很快,这批人都加入了团组织,不少人日后成为党团组织的骨干。三是开展社会调查。早在1920年5月,高语罕就曾在《新青年》上发表过《芜湖劳动状况》,阿英也在《劳动界》上发表过《南京胶皮车夫的状况》。芜湖团组织成立后,采取两种形式积极进行社会调查:一是办平民学校,通过教授工人识字的方法,调查工人情况,并非常注意对青年工人的教育;二是组织星期日社会调查队,到有关工厂做社会调查。他们曾到裕中纱厂、大昌火柴厂等处,就工人的年龄、性别、待遇、工作时间、抚恤等情况做过细致调查。为团结青年,引导青年走向革命,芜湖团组织还利用集会,大力开展宣传工作。1923年5月1日,团组织联络各校学生及工界代表在职业学校举行五一劳动节庆祝活动,散会后,参会人员又上街游行演讲,并散发传单。这是芜湖市第一次公开举行五一劳动节纪念活动,在社会上影响很大。
芜湖早期党组织的创建
芜湖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有组织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理论、推动芜湖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政府的革命运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逐步形成了中共党组织在芜湖建立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1925年,全国革命形势日益高涨,芜湖也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奴化教育斗争和声援五卅惨案的斗争。同年9月底10月初,中国共产党为了总结五卅运动以来的革命经验,确定今后革命运动的斗争方针,在北京召开了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加强党的领导,壮大党的力量;要求把扩大党的组织,吸收最先进、最革命的分子入党作为党在革命高潮中的首要任务,使党真正成为群众政党的组织。此后,芜湖加快了建立地方党组织的步伐。
在芜湖地方党组织的建立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的人物:一个是高语罕,另一个是张秋人。高语罕,安徽寿县人,芜湖早期革命运动领导人物和进步青年的思想导师。1922年8月高语罕赴德国留学,1925年春回国,同年8月下旬奉中共中央指示重返芜湖,之后经常活动于芜湖、安庆两地,指导安徽的革命运动。他回芜后不久,即介绍芜湖团地委第一任委员长、时任芜湖公立职业学校金工主任的王坦甫入党。1926年前后,又开始领导在共青团组织基础上成立中共芜湖地方组织的工作。张秋人,浙江诸暨人,1921年在上海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秋到1925年底,张秋人数次来到芜湖,指导芜湖团的工作和革命运动。中共中央第四届执行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以后,张秋人开始着手在芜湖的建党工作。
原芜湖团特支书记、当时在省立二农担任图书馆管理员的周范文,经张秋人介绍入党。1926年3月下旬,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亲召时任芜湖团地委书记的周范文赴上海,当面指示在安徽建立党组织及国民党的党务活动有关问题。周范文回芜湖后,即根据陈独秀的指示,于1926年4月上中旬正式成立了中共芜湖特别支部,周范文任书记。中共芜湖特别支部直属中共中央领导,成立之初,共有党员10余人,其中大部分是在外地入党后来芜工作的,党员基本上都是教师和学生。在芜湖党组织成立前,许多党员一直在团组织中工作,中共芜湖特支成立后,使得党与团在组织上划分开来。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到1926年秋,芜湖党员已达二三十人,其中吸收了一些店员工人入党。随着党员队伍的壮大,中共芜湖特支成立了民生中学小组,二农、商业、职业混合小组,店员工人小组3个党小组。
大革命时期,中共芜湖地方组织除了中共芜湖特别支部外,还有一个中共南陵特别支部。1926年8月,共青团南陵临时特支成员俞昌时和俞昌准返回南陵,在城关地区联络了一些非基督教大同盟成员,进行反帝爱国宣传的同时,有意识地发展了一些骨干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25日,中共南陵特别支部在城关成立,直属中共中央领导,共有党员12人,俞昌时任特支书记。
芜湖党组织建成后,成为芜湖革命运动的领导中心。从1926年4月到1927年4月整整一年的时间里,中共芜湖特支在进一步推动芜湖的国共合作、大力组织发展工农运动、支援国民革命军北伐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芜湖革命形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1927年4月18日,在蒋介石的授意下,芜湖国民党右派纠集地方反动势力发动了“四一八”反革命政变,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大多数中共党员、团员被迫撤离芜湖,党团组织活动被迫停止,芜湖历史上最早的中共党组织——中共芜湖特支因此不复存在。
1927年4月27日,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会议中,经中央批准,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成立。5月下旬,省临委在武汉法租界大智门和平里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央指示,讨论恢复全省各级党组织、发展工农运动和创造条件回安徽工作等问题。会后,省临委派出22人返回安徽,分赴各地从事农运工作。俞昌准和周心抚、周筱珊、刘芳钰等党员分别在1927年7月前转移到南芜边区和芜湖市,从事农运和地下工作,并为中共安徽省临委迁移到芜湖做前期工作。1927年8月,省临委由武汉秘密迁至芜湖。省临委机关设在距芜湖市区十余华里的澛港镇新民中学内。省临委迁到芜湖后,在执行委员会中设立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由柯庆施、王步文、王心臬3人组成,柯庆施任书记,王步文负责组织,王心臬负责宣传。省临委的建立和迁芜,标志着党在安徽省境内第一次有了统一全省的领导核心。在土地革命战争的早期阶段,芜湖一直是安徽革命运动的中心和全省党的领导机关所在地。这一时期,芜湖成为安徽“一个最重要的中心区域”。
在省临委的直接领导下,这一时期芜湖成为全省党组织恢复较好、党员发展最快的地区。1927年10月,安徽全省仅有党员200余人,芜湖就有70人,其中工人20人、知识分子50人,约占全省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不久,省临委下达了第八号通告,明确了安徽与芜湖发展组织的计划,要求芜湖发展党员300人,其中工人60%、农民30%、知识分子10%,是在安徽各地党员发展计划中人数最多的地区。根据这一计划,省临委先后几次派黄革非、郭士杰、周心抚到万春圩一带活动,发展邢邦盛、郑重等20余人加入党团组织,先后成立了3个支部。同年12月20日,万春圩区委正式成立,郑重任书记。到1927年12月底芜湖县委改组时,芜湖县委已下辖第一、第二和万春圩3个区委11个支部,119名党员,其中工农分子68人(另有6个失业店员未计在内)。虽然没有达到计划规定的目标,但芜湖仍然是全省党组织发展最快的地方之一。特别是芜湖农村地区没有党组织和党员的问题得到解决,为芜湖党组织贯彻八七会议精神、组织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奠定了组织基础、培养了核心骨干力量。
1929年5月,中央在上海举行安徽工作会议,决定取消省临委。5月24日,中共芜湖特别支部成立。特支工作刚刚步入轨道,1929年底芜湖发生兵变,芜湖特支被破坏。1930年3月,中共中央派史秀峰来芜,重建了中共芜湖市委,对外称芜湖中心县委。党的六届三中全会后,各级行动委员会被撤销。1930年10月初,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江南省委,辖江苏、浙江、安徽3省,同时决定在安徽境内建立长淮、皖北、芜湖3个特区委员会。
芜湖特区委员会(简称“芜湖特委”)又稱皖南特区委员会,辖无为、宣城、南陵、广德、郎溪、含山、繁昌、铜陵、巢县等地的5个县委和6个区委,共有党员700余人。芜湖特委委员由王步文、史秀峰、霍锟庸、厉冰心担任。其中王步文为书记,史秀峰任组织部部长,霍锟庸任宣传部部长。芜湖特委期间,先后有裕中纱厂、江口街道、河南街道、益新面粉厂、东门外街道、贫民、人力车夫、机房工人、万春乡士兵、万春乡等10个支部。
此后,芜湖国民党当局加强了对苏区的经济封锁和“剿共”的宣传。1931年1月,芜湖党组织和革命群众团体连续遭到破坏。先是发生芜湖特委交通站被破坏,交通员周筱珊、党员鲍仓被捕事件;随后又发生了芜湖工会联合会被破坏,工联会主任徐竹涛被捕以及两个党支部被破坏的事件。另外还有机房工人支部因工厂停产、工人党员离开芜湖而解散;另一个街道支部因党内路线斗争影响而无形消散。因此,到1931年2月安徽省委成立时,芜湖的党团组织已陷于瘫痪状态。此后,芜湖的党团组织在安徽省委时期和芜湖中心县委时期虽然有所恢复,但是在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影响和白色恐怖的摧残下,始终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1932年3月,芜湖临时中心县委被破坏,此后,党的区域中心组织再也没有成立。
这一时期,芜湖党组织在发展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是做了不少工作。芜湖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先后举行了多次暴动和人民群众的抗日救亡活动。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新四军进入皖南地区,芜湖党组织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芜湖地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以更大的爱国热情投入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之中,为夺取全国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责任编辑:林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