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麻醉方式在骨科手术中静脉血栓栓塞的影响
2021-08-02李喜松黄红梅
李喜松 黄红梅
摘要:静脉血栓常指发生于下肢静脉的血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小腿肌肉疼痛,严重者还可能发生下肢水肿、静脉扩张等症状。本研究主要介绍了围术期麻醉与静脉血栓的相关研究,探讨了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以及不同麻醉方式对静脉血栓的影响程度和防治方法。
关键词:静脉血栓;骨科疾病;麻醉方式;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7-107-01
静脉血栓是指在静脉血流迟缓,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下,静脉发生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后继发血栓引发的病症[1]。当血栓向上蔓延到下腔静脉时,可导致肺梗死或肺栓塞。大部分静脉血栓一般产生于盆腔处和下肢深静脉,经历过骨折创伤、手术、生产的人群易患此病[2]。静脉血栓不但能给患者带来肢体残疾,病情严重者还可能引发生命危险。本文对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了相关讨论,并对防治方法展开了研究,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骨科在2019年1月-2019年9月收治的64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分布于26-75岁之间,均龄为(52.7±2.7)岁,10例患者病情状况为股骨骨折,10例患者病情状况为胫骨骨折,12例患者病情状况为脊柱骨折;观察组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分布于27-74岁之间,均龄为(52.5±3.1)岁,9例患者病情状况为股骨骨折,12例患者病情状况为胫骨骨折,11例患者病情状况为脊柱骨折,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年龄、病程资料等信息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相关统计学意义(P>0.05)。
1.静脉血栓栓塞介绍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因为静脉血液斑块所形成的情况,最常见于下肢深静脉处,静脉血栓形成后,通常会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全球范围内每年静脉血栓栓塞病例达1000 万左右,欧洲每年死于该病的人数有54万人,美国有30万人,通常以为亚洲人群静脉血栓病例较白种人少,但根据近几年的研究,证实亚洲和西方国家患病率差异较小,且亚洲国家发生于术后的几率较高。
2.影响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静脉血栓栓塞具有高发病率,大部分住院患者都有1个或多个引发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血栓形成主要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危险因素,通过基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其中原发性因素包括先天性、家族遗传、蛋白C缺失等,继发性因素包括骨折、创伤、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高龄等。此外,外科手术与创伤因素也有较大影响,包括:手术麻醉时间超过30分钟,曾经历髋、膝关节置换术、严重创伤、神经外科手术等。手术对组织、血管壁的损伤会激活凝血系统,体外循环造成血流速度变慢,输血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以下是骨科大手术患者静脉血栓的危险分度。
3.麻醉方式对静脉血栓的影响
3.1麻醉方式
近些年来,多项研究证实对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程度最大的是全身麻醉,其次是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危险性最小为局麻。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相比较,全麻组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更高。经相关研究表明,使用椎管内麻醉方法会加大血流灌注及降低血小板凝血活性,和全身麻醉相比,下肢血流减少程度更低,更不易形成栓塞,且采用全麻术后的单核细胞、白细胞等数量较椎管内麻醉法高;硬膜外麻醉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与全麻患者相比更久,可证实全麻患者凝血程度更高,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医生在围术期需采取合适的麻醉方式,着重考虑后做出最佳选择,尽量降低发生静脉血栓的可能性。
3.2围术期麻醉术中干预
根据相关研究,在术中使血压保持循环稳定是防止发生肺栓塞的有效方法,有个例患者在经过椎管内麻醉前后,由于其体位发生变化而造成肺栓塞,因此,手术操作过程中变动体位时需提前做好预防准备,防止肺栓塞的发生。
3.3术后预防干预
术后对患者实施的预防方法至关重要,该阶段不仅需要注意物理预防措施和药物预防措施,还要对患者进行细致周到的护理指导,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状态,防止多项并发症的产生。
术后基本预防措施:手术过程中操作规范严谨,减少静脉内膜损伤,并正确使用止血带,术后将患肢抬高,促进静脉的回流;围手术期进行定期适度补液,防止血液脱水和浓缩。物理预防措施:使用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梯度压力弹力袜等,加快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少血液淤滞情况。
患者术前和术后均需进行健康教育与管理,取得患者家属的支持,积极开展健康指导工作,提高预防意识,改善生活方式,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排便时避免过度用力;卧床患者进行床上肢体活动,抬腿至心脏以上高度,促使血液回流,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家属可协助其早期下床活动。
4.治疗方法
手术取栓:骼股静脉与主要侧枝两处出现血栓堵塞时,静脉回流将会受到严重阻碍,临床表现为股青肿需及时进行手术取栓,发病一周以内的混合型或者中央型静脉栓塞患者,在身体状况良好,未出现重要脏器功能性障碍的情况下也可采取手术取栓的治疗方式。
溶栓:对于急性混合型和中央型静脉血栓来说,在身体情况良好,且预期生存期在1年及以上,出血风险较小的情况下,通常会选择导管接触性溶栓进行治疗,若不具备导管溶栓的部分条件,可采取系统性溶栓方法。
抗凝:采取抗凝素和肝素联合治疗法,前一周采用肝素治疗,使用抗凝素两日后若效果明显需结束使用,治疗时间在3个月以上,半年以内。
下腔静脉滤器:对于大部分静脉血栓患者,不建议使用常规应用下腔静脉滤器,而对于抗凝治疗易产生并发症或有禁忌的患者推荐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的置入。
5.结果
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为46.8%;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为18.7%,对照组患者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较对照组长,两组数据对比性强,具统计学意义(P<0.05)。
6.结语
静脉血栓栓塞属于骨科术后最常见的病症之一,麻醉药物与相关方式对静脉血栓有着一定的联系[3],因此麻醉医师及其采取的麻醉方法关系着此病的预防效果。目前多数医院都通过静脉血栓风险评估的方式进行结果评估,以此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方法[4],医师在手术过程中需重视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人员也需提供全面周到的护理工作,提前做好干預措施,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高远,龙安华,雷明星等,预防骨科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研究进展[J].2018,05(04):47-04.
[2]段启瑞,邱颐等,麻醉方式与药物对静脉血栓的影响及防治研究进展[J].2017,04(03):81-05.
[3]刘鸿平,白涛等,下肢骨折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麻醉方式分析[J].2020,02(02):72-02.
[4]张涵,张勇,硬膜外麻醉在下肢手术患者中应用凝血功能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2017,23(5):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