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沿着抗联的“足迹”
——《黑龙江教育》全省红色基因小学大型走访活动纪实

2021-08-02策划魏永生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抗联红军红色

策划 魏永生 李 莉

记者 李 莉 魏继军 赵卓然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黑龙江教育杂志社的记者们于2021年4月至6月,历时百天,跨越数千里,足迹遍布哈尔滨、佳木斯、绥化、鸡西等地,走访了中国工农红军赵一曼红军小学、黑龙江桦川“八女英烈冷云”红军小学等11所红军小学,哈尔滨市尚志小学、佳木斯市云环小学等以抗联英雄与烈士命名的4所学校。沿着抗联英雄与烈士的足迹,我们走进学校校史馆,参观英雄纪念馆,走访校园文化建设者。一所所传承着英雄精神的学校,一群群朝气蓬勃的学生,让我们看到了在党的关怀下新时代少年昂扬的精神风貌。

先烈已逝,精神永存,我辈必将继承其遗志,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上篇:坚守信仰 矢志不渝

历史足迹:

中国工农红军哈尔滨杨靖宇红军小学:原为哈尔滨市立正阳小学,始建于1922年8月1日;1948年5月,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更名为哈尔滨市靖宇小学;2016年7月16日,哈尔滨市大同小学领办靖宇小学,成立大同教育集团;2017年9月,经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方强秘书长一行全方位考察与调研等程序,批准加入全国红军学校,成为当时全国259所红军小学之一,哈尔滨市首家红军小学;2018年5月11日,学校被正式授旗、授牌,更名为哈尔滨杨靖宇红军小学(以下简称杨靖宇红军小学)。

红军·红孩·红色

迈入哈尔滨杨靖宇红军小学的校园,抬头就可以看到楼顶上那面高高飘扬的中国工农红军杨靖宇红军小学的旗帜,正中是全国红军小学统一标识,取自国旗主色调,上面的五星来自红军的帽徽,下面是孩子奔跑的运动状态,预示着学生在党的关怀下健康成长,同时也是红军开头字母的艺术变形,右边就是醒目的“托起明天的太阳”几个大字。学校的操作不大,但操场地面上用一排排的黄色小五星整齐地标注着学生上操时的站位。

再往前走,左手边书写在整面墙壁上的一封珍贵书信让人印象深刻:

“蒋舒函等同学你们好!近期致习爷爷的信收悉。得知你和小伙伴们担任杨靖宇烈士纪念馆小讲解员,学习英雄事迹、宣传英雄精神,为你们的成长进步点赞!希望大家继承和发扬学校的光荣革命传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早日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祝学习进步、健康成长!”

2018年六一儿童节前夕,杨靖宇红军小学的蒋舒函等少先队员代表全校学生给敬爱的习爷爷写了一封信,向习爷爷汇报了学校开展的红色教育,以及他们的体会和感受。2018年6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委托国家信访局工作人员给蒋舒函等少先队员复信。大同教育集团杨靖宇红军小学的执行校长闫春晖说:“这封信给了我们师生很大的鼓舞,以此为蓝本,学校的艺术团又编排了一个新舞蹈。学生也立志:争做红色小战士,争做红色接班人!”

■正在讲述英雄故事的哈尔滨杨靖宇红军小学的小讲解员们

跟随闫校长的脚步,转身我们看到了一栋红色尖顶、红色外墙、绿色窗棂的两层小楼,这就是杨靖宇红军小学东北烈士纪念馆杨靖宇分馆及杨秀坤艺术馆所在地,学校的曹佳睿、王艺涵等10位小讲解员为我们动情地讲解了“民族脊梁——抗日英雄杨靖宇烈士事迹”:杨靖宇青年时代即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勇敢地投身于反帝爱国斗争。大革命时期,积极从事农民运动,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建立河南第一个县级工农革命政权。他迎着国民党反革命政变的血雨腥风,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他受党中央派遣到东北工作,在抚顺领导工人运动,在哈尔滨从事秘密斗争。在民族危难之际,他挺身而出,动员民众参加抗日斗争,组建、扩大抗日武装,指导东北抗日联军与凶恶的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身着红军服装的小讲解员们身姿挺拔、声音洪亮,他们熟悉纪念馆中的每一张照片,对于杨靖宇将军的事迹他们铭记于心。身处此地,听着学生虽稚嫩但又饱含感情的语言,杨靖宇将军在林海雪原顽强战斗的场面仿佛历历在目。

学校的刘霞主任告诉我们,作为全国红军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军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哈尔滨市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2018年建馆以来,一批批的小讲解员们已经为线上、线下的6万余名观众做过讲解,同时结合清明节、国庆节、国家烈士纪念日等传统节日及重要红色纪念日,小讲解员们宣传红色故事的视频在学习强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黑龙江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平台播出,获得了一致好评。学生入学的第一天,第一件事就是参观杨靖宇烈士纪念馆,虽然一年级的学生还小,但老师和讲解员们的讲解在他们心里播下了一颗红色的种子,通过这种生动又鲜活的形式从小教育他们学习杨靖宇将军艰苦奋斗、忠贞报国、百折不挠的精神。

学校里还有一间由中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发展促进会、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授牌的“齐心书屋”,整间书屋映衬在红色之下,书屋正中央摆放着一圈用杨靖宇红军小学校旗布置的桌子,正对着一面墙镶嵌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跟党走”“共筑中国梦”等展板,中间是入党誓词。四面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在这里读书,学生不仅获得了精神上的营养,也不断汲取着红色的力量。

作为一所致力于“播撒红色种子,传承红色基因”的学校,杨靖宇红军小学着力打造杨靖宇红军讲解员社团、杨靖宇红军艺术社团、杨靖宇红军志愿者社团、杨靖宇红领巾广播站和杨靖宇红军国旗班。其中艺术社团参演的满族舞蹈《巴图鲁》在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电视春晚中夺得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原创抗战题材舞蹈作品《赤子心》获得全国小荷风采黑龙江赛区一等奖,哈尔滨市中小学生集体项目比赛一等奖第一名;由电影《啊!摇篮》剧情改编的舞蹈获得哈尔滨市舞蹈比赛一等奖第二名。除此之外,学校还积极践行红色教育课程,利用学科教学、班队会等活动讲杨靖宇、赵一曼、李兆麟、赵尚志等英雄的故事;组织课前一支歌、间操一支歌、饭前一支歌、放学一支歌的小百灵唱革命歌曲等活动。

就像校园里时时处处可以看到的红色或黄色的五角星,学校把“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加强红色教育”落在了实处,让红色成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体现了学校在红色教育方面的责任与担当!

历史足迹:

哈尔滨市尚志小学:1925年建校,校址为原《东北早报》报社所在地,学校前身是哈尔滨市公立第一女子学校;1946年,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更名为哈尔滨市尚志小学(以下简称尚志小学)。

尚志·传承·光大

2021年4月21日我们来到尚志小学。学校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西十四道街,紧邻中央大街。仰望这所始建于1925年的近百年老校,她已经褪去了原《东北早报》遗址的痕迹,窗明几净,朗朗读书声不时从楼里传来。她地处繁华之地,历尽岁月沧桑,于闹中取静,见证了近百年中国历史变迁。1946年,由冯仲云提议(冯仲云为东北抗日联军将领。曾任中共东北反日总会党团书记,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秘书长,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政治部主任兼珠河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政治部主任、第3路军政委。建国后,历任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北京图书馆馆长,水利部、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兼华东水利学院院长等职),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市尚志小学。从那时起,尚志精神便与学校紧密相连,经过几代教育人的挖掘与传承,已经融入每一名师生的血脉,奔腾不息。

“尚志精神我们的光荣,白山黑水镌刻着英明,我们沐浴着英雄的荣耀,如花的年华绽放灿烂的生命,明德厚学,胸怀天下;固本铸魂,睿思笃行;思辨求美,灵性启蒙……”伴着这首由清华大学王继华教授作词,国家一级作曲家崔仑作曲的校歌《光荣绽放》,学生们精神饱满地开启了一天的学习生活。

说起有关尚志精神、尚志文化的渊源,尚志小学校长任福冬、副校长杨蕊告诉我们,其实,多年来学校每任校长都非常注重红色校园文化建设,校歌、校训等内容就是前任校长在清华大学培训时邀请其导师王继华老师及其团队来到哈尔滨一起总结与提炼的。

2005年,当听说尚志小学要建一个赵尚志纪念馆时,哈尔滨市著名的“红色收藏家”魏云飞老人尽其所能,为学校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图文资料;赵尚志将军的外甥,齐齐哈尔市委党史研究室原研究员、历史学教授李龙老师每到赵尚志的诞辰都会来尚志小学看看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和大家亲切地交流与座谈;赵尚志的侄女赵淑贤老师,1978年来尚志小学做班主任和写字教师,赵老师为人和善,努力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尚志精神。

在传承抗联精神的前辈与学校的努力下,赵尚志纪念馆建立并发展起来。走入纪念馆,墙壁上悬挂的一张巨幅“东北抗联英雄谱”映入眼帘。“英雄谱”上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张甲洲、周保中、罗登贤等12位抗联英雄。赵尚志画像下面记录着赵尚志光辉的一生: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赵尚志在东北地区组织和从事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之后,赵尚志领导创建中共巴彦抗日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36军独立师),担任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后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军长,北满抗联总司令,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东北抗联红军第2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与李兆麟等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后牺牲。

■哈尔滨市尚志小学内的道里区青少年党史教育基地

英雄的故事不仅仅是展板上的一张张图片,还是学生内心流淌出来的一段段文字。我们跟随校长来到学校的尚志印记馆时,桌上摆满了一摞摞师生所做的各种红色主题、装订精美的本子,让我们不由自主地一本本地翻下去。任校长说,为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学校做过很多主题的剪报活动,但做起来之后,学生们特别喜欢红色主题,于是学校就组织了“大手拉小手永远跟党走,小手拉大手幸福到永久”这样的剪报活动,每名学生都有一个笔记本,学生自己或者在家长的帮助下,随时收集随时记录;学生阅读有关英雄的书籍,并做读书笔记,制作《新时代,致敬英雄——我的英雄卡》;在电影课中,开设红色电影单元,学生观看后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当一本本厚厚的笔记呈现在眼前的时候,你能够真切地感觉到学生们小手虽然稚嫩,但书写的文字却很热烈。学校还培养了一批批的校史讲解员,尚志小学的杨蕊副校长已经在尚志小学工作了十多年,当年还是大队辅导员时,就是这批小讲解员的培训老师,对于这些学生有很深的感情,其中带的最早的一批学员已经上大学。有个叫陈心如的小讲解员,让杨校长记忆犹新:“当年,她是四年级的学生,当讲到赵尚志满门忠烈时,眼眶里含着泪花,我们都被感动了,就是因为被英雄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所感染,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佩服、敬仰他们。”任校长也曾经带着学校老师去看望那些已经升入初中的第四批小讲解员们,当看到这些陪伴了他们多年的老师们,很多学生激动得哭了起来,在他们心中尚志小学永远是他们温暖的精神家园。

尚志小学的中队也舍弃了一二三这种命名方式,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原副研究馆员、研究部主任李云桥老人的指导下,以抗联英雄命名了17个中队,分别是张甲洲(中国工农红军第36军江北独立师师长)中队、王德泰(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副总司令兼第2军军长)中队、罗登贤(中共中央驻东北代表兼满洲省委书记)中队、冷云(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指导员)中队、张兰生(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政治部主任)中队、赵一曼(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1师2团政治委员)中队、杨靖宇(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中队、李延平(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军长)中队、夏云杰(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军长)中队、魏拯民(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副总司令)中队、陈翰章(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3方面军指挥)中队、陈荣久(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军长兼第1师师长)中队,各个班级被授予某中队之前,每名学生要通过纪念馆、书籍等去了解人物事迹,学完后,在班会上来讲英雄人物的故事,确定每班的班风班训,传接红色印记。

作为哈尔滨市道里区青少年党史教育基地,尚志小学承担了区里红色教育的任务。新冠疫情期间,学校录制、上传了《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视频,尚志小学的王梓萌小朋友声情并茂地以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三个部分,用中英文分别介绍了学校纪念馆东北抗联展区、赵尚志将军展区、中共党史展区。尚志小学的这些文化小使者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英雄赵尚志,了解尚志精神。

离开学校时,任校长赠送给我们一枚圆形的学校校徽,校徽中心是金色浮雕式的赵尚志将军骑马像,“尚济世之德,志浩然之气”10字校训环绕四周,以此与所有教育人共勉!

历史足迹:

中国工农红军哈尔滨赵一曼红军小学:原为东铁普育学校,始建于1923年10月1日,当时为中东铁路路立学校,开办之初只有小学;1924年,学校设立初级中学;1927年,学校改称东省特别区第三中学,扩增的高中班后发展为现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小学部另立后命名为东省特别区第一学区区立第十七小学,后改为哈尔滨市南岗小学;1938年开始推行“新学制”,成为南岗区内两所国民优级学校之一;2019年7月1日,更名为哈尔滨市一曼小学;2021年4月12日,经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研究决定,学校被正式命名为哈尔滨赵一曼红军小学。

母亲·宁儿·信念

2021年5月13日,正值丁香花开时节,迎着街道两旁扑鼻的花香,我们来到了位于哈尔滨南岗区燎原街59号的哈尔滨赵一曼红军小学。作为一所以英雄命名的学校,学校不仅有悠久的办学历史,也全心全意地致力于传承光荣革命传统。

当年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市一曼小学时,学校的刘玉波校长、胡媛媛副校长等一行人曾亲赴赵一曼的家乡——四川宜宾。他们曾站在赵一曼出生及成长时居住的那座青瓦院落,遥想当年她也是父母宠爱的女儿;他们曾走过赵一曼曾经就读的学校,她也是求知若渴的学生;他们曾瞻仰赵一曼纪念馆与宜宾赵一曼公园,她也是爱自己孩子的母亲。

在那里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家乡人民对英雄女儿的怀念、对赵一曼的敬仰,更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学校纪念馆建立时,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一比一复刻了宜宾赵一曼公园中赵一曼烈士的塑像,千里迢迢从四川运回。这不仅仅是一尊雕像,更是一种信念与信仰。站在塑像前,面对着这位英雄和母亲,无论是谁,心里都会升腾起对她的无限敬仰之情。塑像周围被学生亲手制作的折纸花篮围绕着,正前方就是那封写给宁儿的信: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永远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这是一段跨越时空的红色记忆,学生们也邮出了一封封穿越时空的信,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千人传讲赵一曼,千人回信赵一曼”的活动。学生们隔空与英雄对话,低年级的学生写不好就用手中的画笔画出心中的赵一曼,高年级的学生耳濡目染多年,用饱满的情感写出对一位英雄,一位母亲的崇敬与热爱。五年三班的小浩同学在信中写到:

“我最敬爱的一曼奶奶,第一次听到您的名字时,是在课本里,对您更深的了解,是在我们学校以您的名字命名以后。读了您给宁儿的信时,我哭了!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啊……虽然,您离开了我们,离开了您的宁儿,但我们就是千千万万个‘宁儿’,我们将继承和发扬您的革命精神,努力学习,为我们深爱的祖国,奉献自己的所有……”

■哈尔滨赵一曼红军小学表演的党史舞台剧《赵一曼坚贞不屈的一生》

宜宾市赵一曼纪念馆编写了一套制作精美的《赵一曼》连环画青少年读本,包括青春如虹、搏击风雨、血沃中华三册,学生从入学起,就开始阅读此读本。书中以孩子的口吻,描述了从赵一曼1905年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今四川省翠屏区白花镇),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到1926年考入宜宾女子中学,后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再到1935年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1师2团政委,最后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5年11月被捕,1936年8月就义,生动地呈现了赵一曼一生的故事。

学校还将其浓缩成了8个小故事,从每个班选出会讲8个故事的学生,从这些学生中再选出学校的小讲解员,通过传帮带,一批批优秀的小讲解员成长起来。

在学校,每个升入三年级的学生,都自动成为党史剧社团的一员。社团每学期都会在学校的引领下,以中队为单位进行党史舞台剧的演练。《赵一曼》舞台剧就是学校精心打磨的一部作品。为了写好故事,学校领导利用假期翻阅了大量资料,反复研读李云桥所写的《赵一曼传》一书,并将其录成有声小说,发布在公众平台,让学生与家长进行亲子阅读,在此基础上,借鉴央视、省台所做的电视节目,从赵一曼人生中每一阶段找一个最打动人心的故事,从她出生,到虽然受大哥阻挠,仍旧阅读进步书刊,再到她受姐夫郑佑之影响走上革命道路,将故事理顺编成剧本,然后将任务分给各个班级,教师也参与其中。曾经有一个领舞的女孩,为了跳好赵一曼,不知疲倦地练习了一个月,经过这样的认真排练,每一场师生的表演都打动了无数观众,很多人看完热泪盈眶。虽然不断有学生毕业,但舞台剧的演出没有中断。

“一曼小学的孩子们:努力学习,陶冶情操,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赵一曼的孙女陈红女士为一曼小学的学生手写的寄语,也是送给一曼小学的一份特殊“礼物”,短短的一句话表达了她对后辈最深切的祝福,也承载了赵一曼对万千个“宁儿”的殷殷嘱托,赵一曼红军小学必将继承“一曼奶奶”的遗志,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历史足迹:

哈尔滨市兆麟小学:学校始建于1926年,原名哈尔滨市公园小学;1948年,为纪念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哈尔滨市政府将学校命名为哈尔滨市兆麟小学(以下简称兆麟小学)。学校的一部分教学楼始建于1908年,原为沙俄希尔科夫公爵的官邸,砖木结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是哈尔滨市不可移动文物,一类保护建筑。

英雄·印记·未来

李兆麟,原名李超兰,1910年11月2日出生于辽宁省辽阳烟台区(今灯塔市),1929年参加革命活动,193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李兆麟从北平返回辽阳开展抗日斗争。此后,他曾任中共北满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总指挥等职。1946年3月9日,李兆麟在哈尔滨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36岁。

我想,无论谁走进这所以李兆麟将军命名的兆麟小学,首先都会被学校的校舍所吸引。学校教学楼曾经是沙俄贵族公爵的官邸,虽然历经破坏和改建,但依然掩盖不住它的华丽。学校正门之上是一个高高的洋葱头顶楼,每层四五米的挑高,五六米宽的走廊,学校的音乐教室曾经是公爵的音乐厅,走进去,像走进了一个规模不小的教堂。如果没有进进出出的师生和时时传来的朗朗书声,真不敢相信自己走进了一所小学。

注意力从建筑上收回,仔细看看这所学校,我又发现,学校红色文化的各种元素和谐地融入在这座西式建筑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楼廊里布置了李兆麟将军的生平事迹以及其他抗联英雄的介绍,宽敞的走廊一侧摆放了许多书架,成了学生的开放式图书馆。走廊显著位置的巨幅油画描绘了抗联将士在茫茫雪原中跃马执枪的战斗画面,不禁让我想起了那首李兆麟将军在茫茫雪原中创作的《露营之歌》:“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此时学校的解艳荣校长正好和我们说起,因为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兆麟小学的合唱团的训练水平非常高,我的思维马上一跳:在这个华丽的音乐厅,《露营之歌》一定被优美的童声一次次唱响。

兆麟小学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红色教育已经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名片。“兆麟精神”应该怎样定义?解校长对我们说:经过学校反复的论证与研究,最终将“兆麟精神”理解为“英雄主义精神”的体现。现在的学生有许多新时期的特质,给学校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一方面他们思维灵活、眼界开阔、知识丰富、崇尚个性化发展,一方面缺乏集体意识,缺少面对挑战的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缺少向着理想与目标前进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品质。而李兆麟将军的“英雄主义精神”正可以为学生补上他们缺少的一课。

解校长向我们详细介绍说兆麟小学通过对“兆麟精神”的挖掘,立足学校的德育活动和特色课程,以“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和“弘扬兆麟英雄主义精神,培育坚韧意志”为主线,通过课程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刚毅勇敢、顽强坚韧、奉献牺牲的精神。这些工作大致分为红色课程、红色活动、红色评价三个维度。

兆麟小学开发了丰富的红色课程。比如将军课程,开展李兆麟将军班会课。公园课程,利用距离掩埋着李兆麟将军忠骨的兆麟公园距离近的优势,以学年学科组为单位开发“新课堂——兆麟公园”为主题的“公园课程”,让兆麟公园变成学生的“学习场”,育人的“体验场”。

■哈尔滨市兆麟小学表演的舞台剧

在红色活动中,学校以红色体验、红色艺术、红色志愿者三步走为主线,开展了小脚丫走家乡,打卡家乡必去的地方,制作了兆麟红娃护照,记录行走的红色足迹。同时进行红色寻访,走近英雄,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参观烈士陵园,网上寻访现代英雄,号召兆麟娃走进军营,开展军训活动,体验军营生活,锤炼意志,锻炼品格。学校推选红色志愿者,开展红色校史我来讲,“兆麟精神”我来传等活动,评选红娃礼仪队员,鼓励志愿者走出校园,做红娃小义工,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服务,将红色精神传承发扬。

学校建立红色教育评价体系,征集兆麟红娃卡通形象,设计了红娃成长树。三级评价体系,涵盖学生“三好一品八养成”的行为习惯养成,评价过程中认真思考如何使学校培养的“兆麟人”更好地适应“当下”的生活,为“未来”服务。

兆麟小学将“兆麟精神”提炼为“英雄主义精神”,并结合现在的教育环境,利用红色课程的实施,把团结、坚韧、勇敢等品质传递到学生手中。在这里,老师们通过以李兆麟为代表的用信念和生命保家卫国的英雄为榜样,培养着一批批用知识改变世界的新时代的新人。

中篇:不畏艰险 保家卫国

历史足迹:

中国工农红军黑龙江巴彦抗联张甲洲红军小学:原为巴彦县育新小学(二校区),2018年7月23日,经过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批准,学校更名为黑龙江巴彦抗联张甲洲红军小学;(以下简称张甲洲红军小学);2018年10月27日,由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正式授旗、授牌。

家国·故土·热爱

如果你去过张甲洲红军小学,一定会被她超高的“颜值”所吸引。置身于其中,你很难相信这所拥有38046平方米占地面积的学校是一所小学。这所学校位于巴彦县巴彦镇新城区甲洲路上(甲洲路是巴彦县内一条长2000米的宽敞大街,被当地居民亲切地称为“红街”。“红街”上还有烈士纪念馆、张甲洲公园),穿过气势恢宏的大门,走进教学楼,“弘道传风骨坚基盛中华”这10个字与张甲洲的事迹、红军小学之歌醒目地镶嵌在大厅的墙壁上,教学楼后超大的塑胶操场上,一些穿着海军服装的学生正在排练节目,和着楼顶上那几个醒目鲜艳的红色大字“兴我中华扬我国威共筑中国梦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托起明天的太阳”,校园中如太阳一样的朝气与蓬勃扑面而来。

■张甲洲红军小学的“小战士们”宣誓入队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抗日武装发源地,巴彦县是抗日英雄张甲洲难舍的故土,也是抗联战士们浴血奋战的沙场。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后,张甲洲打响了中国共产党东北武装抗日第一枪。这位出生于巴彦县张家油坊,曾就读于齐齐哈尔甲种工业学校、北大物理系与清华政治系的高材生,1929年初,由中共地下党党支部宣传干事文艺陶的介绍,在一张用粉笔画上镰刀与斧头的红纸做的党旗下,庄严地举起了拳头,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从那一刻起,张甲洲秉持“砸烂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的理想,投身学生运动,积极宣传革命思想。东北沦陷后,张甲洲投笔从戎,发出“没有国,就没有家,我们不能当亡国奴”的呼喊,组织黑龙江籍的北平大学生在故乡巴彦创建抗日游击队。在建立“东北人民抗日义勇军”后,他高举抗日大旗,转战呼兰、绥化、兰西、安达、明水等地,给日军以重创。1937年8月28日,张甲洲在转移途中被敌人的流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0岁。

自命名为张甲洲红军小学后,学校继承张甲洲烈士的遗志,利用巴彦县的红色教育资源,把甲洲精神凝聚成了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一股热爱学习、热爱家乡的情感。

巴彦县委宣传部曾组织编写了《张甲洲》一书,学校将其作为学校的德育校本教材。一年级新生入学后,都会收到一本灰色大理石纹理封面的小册子,学生就是从这本小册子上第一次详细地了解了烈士张甲洲的故事;每学期开学时学校还会组织开展“讲张甲洲故事”的活动,教师以诵读的形式让学生重温张甲洲烈士的革命奋斗历程。学生则会结合自己对张甲洲精神的理解,为同学讲述张甲洲的故事。张甲洲那种爱党爱国、热爱故土的情感深深地打动着学生,学生也对这位英雄从内心生发出一种敬仰感,从而产生作为巴彦人的一种自豪感。

张甲洲展廊位于学校教学楼四楼,分成5个部分,完整地呈现了张甲洲从出生到壮烈牺牲的人生轨迹。为了建立这个展廊,学校的领导与相关负责人费了很大周折,一方面是参照县委宣传部所出的《张甲洲》一书,并经县委宣传部的引见,去张甲洲曾经工作过的富锦中学收集相关事迹;另一方面走访了张甲洲的家人,去镇东乡参观那口有纪念意义的古井。他们还得到了县党史办公室的大力支持,特别获得了对张甲洲做过大量研究工作的县教育督导室主任王玉波及黑龙江省作协作家韩亚庆(巴彦人)的帮助。学校从两位那里获取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三楼还陈列着张甲洲家人赠送的张甲洲烈士证书。一张张充满着历史感的照片,一段段真实记录英雄事迹的文字,诉说着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学校展馆的影响下,县革命纪念馆进一步丰富了馆藏,镇东乡张甲洲事迹展馆也随之建立起来。

武力勤校长告诉我们,她是抗联烈士武斌的后代,从小耳濡目染,经常听长辈说起在那个艰苦岁月里,自己的伯父敢为人先、勇敢斗争的故事,如今扎根家乡做教育工作,有责任更有义务让更多的学生从身边的红色文化中汲取力量,为了建设好家乡好好学习。如今红色基因在延续,红军小学为师生铭记革命英雄、接受红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红色教育的氛围中,学校培养了张甲洲事迹小讲解员;建立了雷锋班、恩来班;创建张甲洲中队、李时雨(巴彦人,解放前从事中共地下党工作)中队;每年清明节、抗战胜利纪念日,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去张甲洲烈士陵园进行祭扫,纪念像张甲洲一样牺牲在这片土地上的1000多位巴彦烈士。在学校的影响下,学生像小战士一样要求自己,从小树立报效家乡与祖国的远大理想。学校的两届毕业生升入初中后各方面表现优异,其中何秀丽老师所带一个班有13名学生成为初中学校各班的班长。学校虽然地址偏远,但很多家长却纷纷将孩子送到张甲洲红军小学,学校也从原来的16个班,扩大到现在的33个班。这不仅是社会对学校的认可,也是对以张甲洲精神培养出的学生的认可。

就像开学礼上武校长做出的宣誓:“我是红军小学教师,我会努力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成就每一位学生,把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当做我们的最高荣誉!我坚信,无论等待的梦想多么漫长,我期待鲜花烂漫的时刻终会到来!我期盼,我们的学校会越来越好!我们的祖国会越来越好!”红军小学精神、张甲洲的精神是永不消逝的电波,会激励着一代代巴彦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历史足迹:

中国工农红军黑龙江桦川“八女英烈冷云”红军小学:原为悦来镇南门里国民优级学校,始建于1930年;1935年,抗联女英雄冷云曾在这里任教;1958年,改为悦来镇第三小学;1986年,黑龙江省原省长陈雷同志到学校视察,为纪念这位抗日女英雄,建议将学校命名为悦来镇冷云小学;2012年,桦川县委县政府把学校规划为县直属小学,并命名为“桦川县冷云小学”;2016年,经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批准,更名为黑龙江桦川“八女英烈冷云”红军小学(以下简称冷云红军小学);2017年6月1日,学校举行隆重的授牌、授旗仪式。

团结·无畏·风骨

2021年6月2日,采访团队一行人来到了冷云红军小学。走进学校教学楼,一尊冷云半身铜塑雕像矗立在大厅中央,“翻开的书页”记载着冷云烈士的英勇事迹:冷云原名郑香芝,1915年初冬,出生于桦川县悦来镇,1931年考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在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冷云在恩师徐子良和董仙桥(中共佳木斯市委员会第一任市委书记)的影响下,接触到进步思想。1936年1月冷云师范学校毕业后,到悦来镇南门里国民优级学校(现冷云红军小学)做了一名小学教师,化名郑志民,秘密从事党的工作。1937年夏秋之际,冷云辗转来到林口县三道通抗联五军密营。在部队期间,她撷取唐诗“冷云虚水石,水天一色中”的字头,为自己更名为冷云。1938年10月下旬,由于汉奸告密,日军围剿抗日联军,冷云等8位女战士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蹒跚携手,一同走进冰冷的乌斯浑河,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

校长鲁伟焱介绍说:“1996年国家领导人许嘉璐和周铁农曾到学校视察,并为学校题词‘学习冷云茁壮成长,缅怀先烈立志成才’,我们将其作为学校的校训以及班级的班训,以此激励全校师生。”

在鲁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冷云红军小学的校园:从学校栅栏、大门的构思到走廊、教室的设置,从楼梯文化到门牌、校徽的设计,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条走廊、每一处景观,都具有红色符号,展现红色文化精髓。冷云纪念馆、冷云雕像、八女投江浮雕、小英雄礼赞文化墙、颂英雄主题走廊、抗联英雄谱……红色校园环境是对师生精神的熏陶和洗礼。

近年来,学校在校领导班子带领下,深挖红色教育资源,将冷云精神——“团结无畏永不言败”作为立校之魂,充分挖掘冷云精神这一独有的教育资源,丰厚学校红色文化底蕴。学校设置了丰富的红色课程:红色体育课程——小红星彩绳操;红色劳育课程——小红星劳动大擂台;红色美育课程——冷云七彩艺术创造室;红色音乐课程——小红星红歌天团;红色校本课程——冷云璀璨的烈士之魂;红色艺术课程——小红星音诗舞剧组,红色传统文化课程——小红星经典诵读人;红色国防教育课程——军训;红色行走课程——社会综合实践……这些课程围绕红色教育这一主线,涵盖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领,行为与习惯的养成,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生活技能、兴趣特长的培养。

■冷云红军小学清明节祭扫英雄活动

据了解,冷云红军小学开学第一课,就是让学生学讲冷云故事,并由家长、老师通过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上传至网络,广泛进行宣传。学校开创性地把冷云纪念馆变成了行走的纪念展馆,每一个革命传统教育时间节点,学校的小红娃们就会走上公共场合宣讲冷云事迹。桦川县客运站、佳木斯大润发广场、华电佳木斯公司、佳木斯大学、哈尔滨龙塔等,遍布红娃们的足迹。2019年4月,学校师生一行32人前往上海东华附小开启了“江海同源,红心共融”为主题的红色研学之旅。学校原创的音诗舞剧《天边那朵美丽的云》在上海松江区德育现场会进行展示,受到上海兄弟学校师生的好评。

当问到家长们如何看待学校这些活动时,鲁校长骄傲地说,冷云红军小学以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为切入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教育活动。家长都以自己孩子能够参加这些活动而感到光荣。有些家长自发组织起来,为学校活动维持周边秩序,自发接送参加活动的孩子。有的家长说,通过孩子的讲解,更加了解了我们自己本地的女英雄。

“冷云和她的战友们在我们的回眸中渐行渐远了,但是英雄的名字却像一颗耀眼的星辰,永远朗照着我们前进的脚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继续传递英雄的信念,传播抗联文化,传承冷云精神,让抗日英雄冷云成为三江大地上一张耀眼的红色名片,让冷云和她的战友们永远活在中华民族鲜活的记忆里!”鲁校长动情地说。

不久前,学校小红星经典诵读组应北京电视台邀请前往北京录制了《穿越时空的对话》。仅以此诗作为此次采访的结尾。

我站在时间的岸上,看乌斯浑河滚滚流淌。

八女投江的壮烈就在这里,名扬四方。

你们虽然没有见过我,可我却在你们的故事里,生活了许多年的时光。

我是那样的想你们,爱你们,如同爱我生命的每一个早上。

可你们却早早地,早早地,把自己投入这翻滚的波浪,让我的纪念只剩下热泪两行。

…………

历史足迹:

中国工农红军铁力抗联英烈朴吉松红军小学(待授牌):原为铁力市第二小学,194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而建,校址为原侵华日军守备队驻地;2019年4月11日,中共铁力市委向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提出加入红军小学的申请;2019年5月16日收到批复,正式成为全国300多所红军小学中的一份子,被命名为铁力抗联英烈朴吉松红军小学(以下简称朴吉松红军小学)。

民族·平凡·不屈

来到朴吉松红军小学的校园,映入眼帘的是四层红色教学楼,“红色基因 代代相传”8个红色字镶在楼的墙壁上。楼前就是宽敞的操场,上面铺着整齐的红蓝色悬浮地板,有几名小学生席地而坐,开心地做着游戏。

跟随朴吉松红军小学的校长楚领民、副校长孙立峰、校长助理杨晓光,我们来到学校的朴吉松展廊。展廊不大,其一侧的墙壁上图文并茂地记录了朴吉松烈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朴吉松,朝鲜族,1917年8月出生于吉林省汪清县,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12支队支队长。从1938年开始,北满省委对抗联队伍进行整编,朴吉松担任第2独立师政治部主任。从1938年底到1942年初,他在铁力周边地区指挥和参加了袭击铁骊二屯伪自卫团,奇袭王杨火车站、王杨铁路警护团分驻所和桃山火车站、桃山铁路警护团分驻所及地方伪警察分驻所等战斗。他每到一处,首先想到的就是到人民群众中去,同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北满绥佳线区域,他的名字家喻户晓,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我们的朴主任”。1943年1月4日,朴吉松率部队袭击庆城伪警察署,在返回密营途中,与日本讨伐队遭遇,战斗中为掩护部队转移,他身负重伤,被敌人抓获。在狱中,他表现出了无比坚强的意志和对党的忠贞信念,咬破指头,沾着血迹在牢房写下遗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同年8月12日,朴吉松在北安被敌人杀害。解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朴吉松为革命烈士。铁力人民为缅怀朴吉松烈士,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年丰乡建立新村,并将其命名为“吉松村”(朝鲜族村)。2015年8月,他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作为抗联活动的基地,也是当年抗联部队撤到苏联的红色通道,铁力有着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朴吉松红军小学校长助理杨晓光老师告诉我们,学校建立之初,为了收集更多有关朴吉松的资料,学校请教了县前文联主席王跃斌同志。虽然他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但对于过去发生的事记忆犹新。在家里堆满书的书架上,他拿出一本本珍藏的相关书籍,这也给了老师们很大的触动,更坚定了要办好这样一所红军小学的决心。学校还翻阅了大量有关抗联的书籍,如铁力抗联研究专家邹本栋所著的《铁力抗日斗争史录》,了解挖掘朴吉松的英雄事迹;学校也曾赴庆安去寻找朴吉松的纪念碑。对于铁力人民来说,朴吉松熟悉又亲切,他虽然只是抗联战士中的普通一员,但铁力人民对他充满了感情。

■朴吉松红军小学——我们和队旗在一起

如何开展相关活动,让英雄的事迹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与习惯?朴吉松红军小学开展了丰富且生动的活动。楚校长说,通过班队会和升旗仪式,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烈士朴吉松及英雄人物的事迹;每周三还有一节阅读课,课上学生们可以自由阅读喜欢的红色故事;同时思政课的老师在设计教案时,把学科内容与抗联故事结合起来,声情并茂地讲身边的英雄故事,很多学生听着听着就感动得哭了,这比说教更能打动人;学校充分发挥研学基地的作用,利用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带领学生去参观烈士陵园、抗日纪念馆。最近二年级学生还排演了大合唱《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他们的声音虽然稚嫩,但通过不断地练习,再加上平时听过很多英雄故事,一下子就把那种感情表达了出来。

朴吉松并没有留下任何照片,只有一张根据家人、战友回忆所作的画像,但是他英勇杀敌、不怕牺牲的形象已经印在了铁力人民、朴吉松红军小学学生的心里。朴吉松虽然身为朝鲜族人,但面对侵华日军的铁蹄,以挽救国家民族为己任,像朴吉松一样的少数民族战士,都是中华民族抗日大家庭中必不可缺的一份子。如今56个民族的小花朵们在党的培养下,更需努力学习,以回报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年代!

下篇:抗日群英 星火燎原

历史足迹:

中国工农红军黑龙江庆安红军小学:始建于1945年,原名巨宝山农中;2006年,合村并校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2013年初向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申请成立红军小学;2016年12月7日,被授旗、授牌,正式更名为黑龙江庆安红军小学(以下简称庆安红军小学)。

乡土·乡情·乡亲

庆安红军小学坐落于庆安县巨宝山乡,距离庆安县城约35公里。从庆安县驱车来到庆安红军小学时,天下起了蒙蒙细雨,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味道。一踏进学校,就可以看到红色的塑胶跑道与绿色的足球场。曹志刚校长告诉我们,2020年学校投入较大资金修复了老旧破损的塑胶跑道,同时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为学校捐赠了篮球场地悬浮地板等硬件设施。正对着学校大门的是一所蓝绿墙、红尖顶的三层幼儿园。“这所学校集幼儿园、小学、初中于一体,乡里的学生在这里就可以完成从幼儿园到初中的教育。”走进教学楼从三楼展眼望去,校园一侧是高大的绿树与碧绿的农田,另外两侧就是一座座种着蔬菜的平房小院,充满了乡土气息。

■庆安红军小学——我和党旗合个影

巨宝山乡位于庆安县最南端,南倚连绵起伏的小兴安岭,西与巴彦县接壤,南与木兰县相望。境内山高林密,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成为侵华日军控制的主要战略据点,也是抗日联军重要的落脚点、活动地,更是抗日联军打击日寇的主要游击区域。在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巨宝山老区人民及英雄先烈表现英勇、顽强。著名的抗日将领许亨植、朴吉松、周庶范(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第1师政治部主任)、于天放(抗联著名将领)都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其中许亨植将军、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第12支队大队长王殿阁等在这里英勇牺牲。

说起许亨植,曹校长告诉我们:“他是我们巨宝山乡老百姓非常熟悉的一位抗联英雄,当年抗联的高级指挥官,是朝鲜族人。1938年秋,许亨植调任第3军新编3师师长,在松嫩平原开展抗日游击战;1940年当部队遭受严重挫折后,仍克服重重困难,率小分队坚持战斗;1942年8月3日,时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总参谋长兼第3军军长的许亨植在庆城(现庆安)青峰岭与日军作战中英勇牺牲,时年33岁。青峰岭的许亨植烈士陵园离我们这不远,是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了让学生了解身边的英雄,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学校还将巨宝山乡的革命历史及许亨植、朴吉松、于天放等抗联将领的事迹悬挂在了教学楼楼梯处,宣传红色家乡与红色故事,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

庆安红军小学虽然是全县十多个乡中所辖村镇最少的,但学生数却是最多的,目前中小学学生有470多人,周边民乐镇、建民镇、大罗镇等乡镇,甚至巴彦县山后乡的许多孩子都来这里读书。2019年,80多个毕业生参加中考,其中有十多人进入县重点高中,99%的学生升入高中,教师都没想到学生在乡镇级农村中取得了全县第二名的好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方面是得益于全国红军小学工程理事会及县里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是自从建立红军小学后,整个学校教师与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庆安红军小学克服了很多困难,尽最大的努力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与学习环境。当年去巴彦张甲洲红军小学参加学校的授牌仪式,学校优美的校园环境与精良的教学设施给曹校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看到张甲洲红军小学的教师们讲课用的都是精美实用的铁皮柜子式的讲台,回来我就想也给老师们改善一下。经过多方筹措,老师们终于用了这样的讲台。你们看操场前面的车棚,当年那片地是建筑垃圾场,学生们活动起来不方便,也存在安全隐患。为了省钱,我们的老师受了老大的累,一面清理大石头,填土栽树,一面又拉了很多的沙土填平,但为了学生,再苦再累我们觉得也值得。”

学校的硬件环境越来越好,教师们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这里的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受到同县里孩子一样的教育。红军小学不只是一个名称,更是一种不怕吃苦、勇往直前的精神,师生必将用实际行动把这种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历史足迹:

中国工农红军黑龙江五常抗日英烈红军小学:学校始建于1937年;1941年,学校更名为五常县杜家村公立杜家站国民学校;1949年,更名为五常县杜家小学;1976年,更名五常县杜家中心小学;2008年,经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批准,将学校命名为靖宇红军希望小学;2012年,授牌为黑龙江五常市杜家靖宇红军小学;2018年,学校经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批准,正式更名为黑龙江五常抗日英烈红军小学(以下简称五常红军小学)。

初心·根植·前行

五常红军小学是东北三省地区最早成为红军小学的学校之一。校长胡荣坤介绍,2008年,东北三省只有5所小学被授牌为红军小学,这所学校就是其中之一。2008年,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出资20万援建了一栋教学楼,目前是学校的幼儿园教学楼。学校为寄宿制,基本上在这里上学的学生都需要住校。

胡荣坤接任校长后,延续了学校办学目标——办有特色的学校,塑有灵魂的教师,育有特长的学生。学校继续挖掘红色教育基因,弘扬红色校园文化。在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上,更加注重红色文化内容。一进校园,有两块醒目的牌子:一块上面写着“根植五常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另一块写着五常精神“仁义礼智信”。

学校以红色文化为立校之本与办学特色,在红色文化挖掘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胡校长说,学校现在有15个班级,每个班级除了正常的命名方式之外,还都有一个英雄或者伟人的名字,如钱学森班、赵一曼班、汪雅臣班、邱少云班、周恩来班等。一个个名字的背后都有鲜活的英雄故事,有着荡气回肠的历史。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师生天天都能感受到英雄的力量。同时,我们还特别注重学校的楼廊文化。我们将楼廊文化分成了三个单元:一楼的楼廊主题是“生活礼”,一楼主要是一二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从生活礼仪入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包含认识国旗、国徽等红色内容;二楼的“读书巷”有很多红色经典书籍与古今中外经典名著,供学生阅读;三楼的“红园”,图文并茂地呈现了我国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的历史足迹,如从毛主席时代中国站起来,邓小平时代中国富起来,再到现在中国强起来。同时,还有我国在航天技术、卫星技术、5G技术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教师还从红色经典中汲取营养,整理编写了红育校本系列教材,包括红色故事、红色歌谣、红色诗歌、红色诗词等。学校的四位校长每人为一本书作序。同时,每天向家长推荐一篇红色经典文章或学生讲述红色故事的视频。这些故事都是学生自主选择与录制的,学校审核通过后向家长推送。

学校还成立了小红星合唱团,每周固定时间师生共唱革命歌曲,演红剧、诵红诗。每天晚饭结束后,在学校三楼会议室,组织不同学年学生观看红色经典影片。胡校长认为,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参与其他活动,适当放松心情。

■五常红军小学的学生到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研学

学校老师也非常愿意为学生服务。李海波老师毛笔字写得非常好,他就为学生免费开设网课教写书法。每天都给学生上课。现在很多家长也跟着孩子一起听课,跟着李老师学习书法。

胡校长说,传承红色基因,我们还得到了地方部队的助力:每年都有战士进校园,教学生整理舍务,站军姿,讲战争年代的牺牲、讲建设时期的担当、讲军人的爱国情怀!

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人,首先要培植精神。红色教育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的未来人一定要铭记跟传承的。

历史足迹:

中国工农红军富锦东北抗联英雄基地红军小学:原为富锦市第十二小学,1991年由全县百姓集资兴建,是一所完全小学;2019年11月21日,由富锦市人民政府向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提出申请;2019年12月26日,被正式命名为富锦东北抗联英雄基地红军小学(以下简称富锦红军小学)。

信仰·守护·热土

富锦是一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东北沦陷时期,东北抗日联军第6路军、第11路军在富锦建起了兵工厂、被服厂和医院。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总指挥部领导机关、中共吉东省委秘书处、国际电台、抗联下游教导队等单位也设在这里。经常转战在富锦一带的东北抗日联军第6路军、7军和11军,曾在现富锦市10个乡镇的39个村屯设过密营、据点、情报站、指挥所、中转站、驻地和根据地。原北平市委代理书记张进思(张甲洲)利用富锦县中学教员、教导主任、校长、县教育股长的身份作掩护为抗联筹集军需,提供情报,培养了一大批爱国志士。据资料记载,在14年抗战中,富锦是三江平原主战场之一,进行的战斗达400多次,消灭日伪军8000余人,其中,日军有230余人,有力地打击了日伪统治,有效地牵制了大量日军,为东北乃至全国抗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富锦红军小学学生参观富锦抗日战争纪念馆

在去往富锦红军小学的路上,我们对于学校为什么以“英雄基地”这样的形式来命名红军小学产生了诸多疑问。2021年6月3日,当记者赶到学校,就迫不及待地向林秀英校长询问原因。

林秀英校长介绍说,富锦内蔽松花江口岸,外据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上游,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抗战时期,富锦既是松花江下游日伪统治中心,又是抗日联军的根据地之一。李兆麟、张进思(张甲洲)、徐光海(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1师政治部主任)、刘振声(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第5师师长)、崔庸健(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参谋长)、李学福(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军长)、景乐亭(东北民众救国军营长)、祁致中(东北抗日联军第11军军长)、李敏(东北抗联老战士)、于天放、李景荫(东北抗联将领)、吕庆芳(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富锦游击队指导员)等抗联著名将领都曾在富锦战斗过。同时,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富锦籍的志愿军英勇作战,共壮烈牺牲84人,这些英雄的名字都记载在富锦革命烈士名录里,他们的遗骸都安葬在富锦革命烈士陵园。为了纪念这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们,原富锦市第十二小学被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命名为富锦东北抗联英雄基地红军小学,这也是全国唯一一所用“英雄基地”命名的红军小学。

学校利用南北教学楼中间的回廊,把学生所作的革命英雄画像集中起来,布置了“绘英雄”优秀画像展;利用宣传栏“红色电影展”定期向学生介绍优秀经典红色影片,如《四渡赤水》《江姐》《党的女儿》《闪闪的红星》《赵一曼》《建党伟业》等。在教学楼大厅中央摆放着为东北解放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张进思(张甲洲)、常隆基、李敏、李景荫、于天放、吕庆芳等抗联英雄的英勇事迹宣传板;学校还开发了与此相关的校本课程,让学生不仅了解了赵尚志、杨靖宇、赵一曼等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还知道了奋战在家乡土地上的张进思(张甲洲)、常隆基、李敏、李景荫、于天放等抗日英雄。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家乡富锦是烈士们抛头颅、洒鲜血的热土,他们站立的这片黑土地是英雄们爱得深沉的故乡。

近几年,学校先后成立了“小风帆”广播站、校园红色文化宣讲团,开展了英雄人物进课堂、争做新时代小英雄等活动讲述抗联英雄事迹,同时利用班级黑板报、走廊文化、红色长廊、校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宣传抗联精神……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精神风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富锦红军小学的一员,学生会有一种自豪感,会自觉地用小战士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前不注意站姿与坐姿的学生,受同学影响会自觉地站直坐直。”林校长告诉我们,红色精神正根植于每个红娃心中,并不断地内化成学生的行为,成为他们成长成才的根基。

学校里的很多老师扎根富锦,把对故乡的热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身上,用不怕吃苦、无私奉献的抗联精神做教育。如学校的苏荣香老师,她所教的班级中有两名贫困生和一名残疾生,她像妈妈一样,对他们倾注了更多的爱,不仅经常和他们聊天谈心,每逢节假日还会送上几本书或营养品。她几年如一日地默默地付出着。

林校长还说,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宣传红色文化教育,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他们主动为孩子购买红色书籍,和孩子共讲红色故事,看红色电影,走红色旅游路线。家长已经成为学校红色教育的一支特殊队伍。

学生、老师和家长目前已经形成红色教育的合力,共同将每一件小事做好,用心将每一次实践做实,沿着英雄们的足迹,富锦红军小学的学生们一定会努力学习,长大后用双手和智慧来建设自己的家乡!

历史足迹:

中国工农红军华夏东极国门红军小学:学校始建于1948年,前身是一所渔村小学;1966年,更名为抚远县前卫小学;1979年,更名为抚远县第一小学;2019年12月24日,经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批准被正式命名为华夏东极国门红军小学,成为全国300多所红军小学中的一员。

朝阳·坚守·使命

抚远市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的三角地带,是中国最东部的县级行政单位,也是中国最早见到太阳的地方,素有“华夏东极”之美誉。在来抚远市之前,我们知道抚远有个全国闻名的“东方第一哨”。夏日2时15分,守卫在这里的官兵最先迎来照进祖国的第一缕阳光。2021年6月4日东极国门红军小学校长郑东接待了采访团一行。郑校长介绍说,学校历史较其他学校更为悠久,是抚远市的第一所小学。

在笔者问到,为何抚远第一小学能成为红军小学时,郑校长回答,有两个原因,第一,抚远市是祖国最东方的县市,同时学校建校较早,历史较为悠久。在抗战时期,有不少抚远人也加入了抗联队伍,抛头颅、洒热血,应该被后人铭记。第二,这些年来,学校一直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以构建红色德育特色为办学特点,学校各个方面都突出这个特点。

红军小学授牌仪式的盛况至今让学校党支部书记徐桂郁记忆犹新。徐书记说,2019年12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华夏东极国门红军小学授旗、授牌仪式在抚远市人民礼堂举行。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原总参四部部长万晓援少将,甘肃省军区原副政委兰晓军少将,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强,中共抚远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立彬,中共抚远市委常委、人民武装部政委马立刚等领导为学校授校旗、校牌,并转赠了一面曾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

据了解,近些年,学校本着“全面规划、突出特色”的原则,依托其丰富厚实的人文资源,以“办让社会满意学校,致力于为孩子们提供一生都难以忘怀的校园生活”为办学宗旨,以“致力于为孩子们提供一生都值得回味的红色精神食粮”为支撑点,以“全力构建红色德育特色”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学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特色化建设。

郑校长接着说,一个国家没有英雄是可悲的;一个国家有了英雄,却不学习是可耻的。学英雄光辉事迹,走英雄成长道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学校的主旋律。学校的一楼二楼楼廊文化主要是展示东北抗联的英雄人物事迹,传承和弘扬抗联精神。让学生一进校园就能感受到红色教育。学校三楼楼廊文化以全军“十大英模”挂像为主,让英模的精神时时鞭策学生认真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班主任们利用周会课、班会课、课间为学生们详细讲解英雄的事迹,呼吁大家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如今的和平盛世、国富民强都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学习英雄的光辉事迹,让爱国的种子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红色宣讲团也是校园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他们坚持开展“学英雄事迹、讲英雄事迹”红色宣讲活动。红色宣讲团的小解说员们以“传承英雄精神争做民族脊梁”为主题,利用每天早晨和中午时间进行两次播音,希望同学能时刻铭记英雄事迹、学习英模精神、践行英模理想,从小树立向英雄和榜样学习的意识,为实现强国梦和个人梦而不懈奋斗。

■华夏东极国门红军小学的学生们朗诵《党史三字经》

华夏东极国门红军小学定期举行以“讲英雄故事学英雄精神做红色传人”为主题的红色故事演讲比赛。参赛选手以真实的革命英雄事迹、红色经典战役、著名历史事件等为主要内容,教育引导学生从英模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将人生理想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

郑校长说,学校每年在清明节的时候,都会组织学生去抚远市西山公园苏联海军英雄烈士纪念碑祭扫。这不仅仅是缅怀苏联海军烈士,更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抚远市解放的历史,知道有哪些英雄值得我们铭记,更要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校通过抓住传统节日、纪念日等时间节点,把红色教育全方位地渗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比如,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省抚远市人民武装部马立刚政委和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少先队员代表来到96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战士林泽家中慰问,向老英雄林爷爷致以崇高的敬意。学生代表冷雪晴、魏洪宇两位同学为林爷爷献上自己写的书法作品“传承红色基因”“向老英雄致敬”;王茉乔、冯傲珊两位同学献上了自己做的画作《向最可爱的人致敬》;红色宣讲员陈禹诺同学代表全体学生宣读了《致林爷爷一封信》。最后学生和老英雄林爷爷一起观看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直播节目,并聆听林爷爷讲诉战场上的故事。

英雄的故事在校园里传颂,英雄的精神也激励着学生不断努力与超越。学校的小红星速滑队就是这样一支充满拼搏精神的队伍,小队员们每天挤出时间进行速滑训练,从放学开始一直练习到晚上六七点钟,长年坚持,每个队员从不喊苦、喊累。有的小队员脚磨破了,也咬牙继续训练。他们的目标就是要走出抚远市,走出佳木斯市,为红军小学增光。

在采访结尾,郑校长表示,今后学校会继续深耕红色资源,厚植红色底蕴,讲好红色故事,努力把华夏东极国门红军小学打造成为祖国边境线上传承红色基因的摇篮,为祖国培养更多坚强可靠的接班人。

历史足迹:

中国工农红军黑龙江省虎林市珍宝岛八一红军小学:原为虎头小学,具有百年历史,2012年,经过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多次考察和研究,传承红军精神、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和珍宝岛精神,于当年9月28日,将虎头小学正式命名为黑龙江省虎林市珍宝岛八一红军小学(以下简称珍宝岛八一红军小学),并举行了隆重的授旗、授牌仪式。

疆土·抗争·和平

为了走访珍宝岛八一红军小学,我们一直向东走,来到了几乎是祖国的最东边——虎林市虎头镇。

这个边陲小镇平静而美丽。乌苏里江在这里静静地流淌着,江对岸就是俄罗斯。虎头要塞坐落于此,现在在被发掘出的部分要塞基础上建立了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博物馆,博物馆对面的广场上矗立着抗联英雄群像。上世纪60年代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就发生在这里。独特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赋予了小镇独特的气质。

■珍宝岛八一红军小学的“小战士们”与边防战士一起擦拭界碑

珍宝岛八一红军小学位于小镇高处,视野很好,从这里望去,镇外的森林与一直延伸到远处的一层一层青山尽收眼底。教学楼和文体楼位于学校两侧,略旧却很整洁。操场上崭新的红色塑胶跑道环绕着软软的绿色人工草皮球场,旗杆上国旗高高地飘扬着,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艳。走了那么远路,一踏入校园,就有想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的冲动。

因为镇上的人口较少,学校现在只有124名学生,35位教职工。虽然学生不多,但学校仍然十分重视红色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精心布置楼廊,在楼廊两侧悬挂国家开国元勋事迹、抗联英雄与珍宝岛战斗英雄介绍等内容的展板;一方面在走廊的尽头建立起由红色基因、红色传承、红色精神、红色希望和珍宝岛八一红军小学简介5部分组成的校史馆。在学校小讲解员们的解说下,我们也看到了学校开展研学旅行、军校共建、红色小导游等活动的风采。

“红色文化是我们学校的根和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为了更好地传播红色文化,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总结方法,积累经验,通过组建合唱团、画英雄人物、讲红色故事、演课本剧等形式,将红色文化与教学课程紧密联系。我们还开发了小红军唱红歌、红色诗歌、红色小导游、红色足迹等校本教材。”庄荣华校长向我们介绍。

参观途中,有一个班级的学生正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全神贯注地制作着鱼骨画和彩泥浮雕。教室各处摆放着学生已经制作完成的作品,生动又充满了童趣。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彩泥浮雕主要以红色抗战和乡村乡土为题材,鱼骨画也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家乡和历史的了解。

除了常规教学,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每年3月,学校启动红色文化研学旅行和军校共建活动;4月4日是“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清明祭扫日;6月是“红小星汇报月”;9月15日到10月15日为“红小星成长月”,举行国庆主题活动;11月份为红色小导游选拔月;12月13日至17日举行红色课本剧展演活动。

庄校长对我们说:“做红色教育,只在学校里搞不行,我们要走出校门,一是让学生在行中学,二是让我们的师生走进社会,用我们的行动影响更多人。我校处于祖国东端,前几年我们就与处在祖国西端的新疆青河二小共同推进了‘红领巾心向党爱祖国爱家乡民族团结手拉手’的主题活动,我们携手共进,一起推广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走出美丽的学校,离开美丽的小镇,沿着红色的足迹,我们继续向西,奔赴下一站。以东北抗联为代表的一代代英雄们在这里战斗过,当他们舍身忘死时,可能只有一个很朴素的愿望,就是让后辈们在和平环境里安静地生活与读书。今天,我们替他们看到了,而且我们还看到,这群努力读书的后辈没有忘记他们!

回响:抗联精神 历久弥新

历史足迹:

哈尔滨市雷锋小学:前身为哈尔滨市宣化小学,始建于1964年,有着优良的学雷锋传统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2001年,经过学校申请、哈尔滨市教育局批准,哈尔滨市宣化小学更名为哈尔滨市雷锋小学(以下简称雷锋小学),是全省唯一一所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全国雷锋小学大联盟主要成员单位。

责任·奉献·大爱

哈尔滨市雷锋小学是全国37所雷锋小学中的一员,学校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的马端街上,紧邻哈尔滨市第十三中学。当我们来到雷锋小学的校园时,“学习雷锋好榜样”的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们欢快地奔向操场。

雷锋小学的李丰艳校长告诉我们,学校当年之所以由原来的宣化小学改为雷锋小学就是因为学校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长期坚持学雷锋活动。37年前,学校与抚顺雷锋团共建,诞生了第一支“雷锋中队”;27年前,学校成立“少年童子团”,团员们在百里抗洪大堤上慰问雷锋团全体官兵,请雷锋班的班长、战士到校讲课,与雷锋班建立书信来往;22年前,近百支学雷锋小分队活跃在校园、社区,10年如一日地为抗联老战士冯淑艳奶奶服务;20年前共建部队为学校赠送了一尊雷锋塑像,随着揭幕仪式的隆重召开,雷锋在学校上了“常住户口”。

在李校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学校的雷锋展室,“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正面主题墙下,放置着带着红领巾的雷锋塑像,四面墙壁用红色主色调布置,墙上挂满了雷锋生前与学生在一起的照片,展室正中的桌子上放着一本本反映雷锋精神的书刊。

展室的角落里还放置着学生家长赠送的一面锦旗,以感谢全校师生为身患重病的小嘉同学筹集122153.40元的爱心捐款。说起此事李校长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么小的孩子,她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如果我们能尽自己的能力做些什么,对于她的家庭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将是一种莫大的支持。有的学生拿出了2000元的压岁钱,老师还打电话与家长核实,家长说这是孩子自己的想法,他们也特别支持。我校的那影老师教过一个叫小贺的同学,当年患白血病后休学,我们也是号召学校师生为他捐款,他康复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了一所国内非常好的大学。这些都是新时代学生践行雷锋精神的最好证明。”

作为雷锋精神的传递者,雷锋小学聘请了雷锋的战友乔安山;雷锋照片的拍摄者张峻;雷锋班第16任班长朱华;雷锋战友、雷锋事迹史料整理者、原海军中将冷宽;雷锋战友、黑龙江农垦总局关工委原副主任梁友德等担任学校的校外辅导员,通过各种生动的形式宣讲雷锋事迹。2019年5月12日,学校邀请校外辅导员——雷锋部队荣誉战士、新时代雷锋精神传播者谭卫兵与北京天安门国旗班第一任班长董立敢参加升旗校会,与少先队员同升国旗。

■雷锋小学的“小雷锋志愿者”与校外辅导员叶滨昌老人共度“雷锋节”

学生在日记中写到:“董立敢爷爷为我们带来了一面珍贵的五星红旗,这面国旗曾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高高飘扬,6位解放军叔叔手执国旗,伴随着《红旗飘飘》的歌声,在董立敢爷爷的指挥下,我们每人都可以抚摸国旗,大声呼喊:‘国旗,我爱你!祖国,我爱你’……”这面具有特殊意义的国旗蕴含着像雷锋同志一样的前辈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也激励着学生沿着先烈的足迹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做祖国的好儿女。

如今,雷锋不仅仅是先烈的名字,他还代表了一种舍己为人、乐于助人的精神与行为,雷锋小学也不仅仅是一所以雷锋小学命名的学校,她既有“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光荣传统,也肩负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的光荣使命,用自己的实践行动诠释雷锋精神,让学生心向阳光,健康成长!

历史足迹:

中国工农红军哈尔滨苏宁红军小学:1962年,为了解决沈阳军区23军军事干部子女与驻哈军事干部子女就学问题,建立了哈尔滨市八一小学;1965年,正式移交地方更名为哈尔滨市培红小学,当时苏宁在此就读;1993年,为了纪念在实弹投掷训练中为救战友而牺牲的苏宁,学校提出申请更名为哈尔滨市苏宁小学;1994年,学校被正式命名为哈尔滨市苏宁小学;2020年,学校向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申报更名为哈尔滨苏宁红军小学(以下简称苏宁红军小学);2021年,正式被授旗、授牌。

军魂·抉择·大义

在学校众多的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尔滨苏宁红军小学并不起眼,出了西大桥地铁口,就可以看到这所位于通达街上的小学。这所表面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学一直以来与军队有着很深的渊源,从八一小学、培红小学,再到苏宁小学、苏宁红军小学,学校的变迁无不体现着军旅基因与军旅文化,追寻英雄的足迹,苏宁红军小学一直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

■苏宁红军小学的学生在苏宁塑像前

穿过教学楼,大厅正面“学苏宁做二十一世纪小主人”几个大字跃入眼帘。跟随姜肇玉校长,我们来到学校新建的苏宁纪念馆,中央军委原主席江泽民同志题字的“苏宁纪念馆”几个大字镶嵌在桔粉色的墙壁上,纪念馆前言中还有这样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苏宁同志在生与义之间的选择,不仅代表一个人的价值观,更代表着一支军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选择……”当年苏宁的小学同学王晓宁在《永远的八一》一书中写下了《少年苏宁》的故事:那年苏宁12岁,一天放学回家时,由于刚穿的新衣服上沾满了泥浆被母亲训斥,下班回家的父亲看到了在一旁默默流泪的小苏宁,一询问才知道他为了救一名在马家沟捞鱼食不慎落水的小学生,自己也滑进了水里,这时母亲才知道错怪了苏宁。”面对危险,苏宁从小就有一种选择舍己救人的勇气。王晓宁还说:“苏宁是在革命军人家庭的熏陶和八一学校的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就像我们许多八一子弟一样,他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都传承了老一辈的品性特征。”

以此故事为素材,学校排演了情景剧《英雄不曾远离》,第一幕是《战友回忆》;第二幕是《少年苏宁》;第三幕是《苏宁救战友的故事》;第四幕是教师原创的长诗《苏宁不曾远离》。在表演这个节目时,苏宁红军小学的学生都很动情,发生在苏宁身上的故事,他们真真切切地又体验了一次,那是最好的教育,也是净化心灵的旅程。

在这样一所有着军人气质的学校,苏宁红军小学选择把培养像苏宁那样的人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去继承与发扬这种大义精神。其中德育课程围绕每个月的主题和节日,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如很有代表性的清明节主题活动,既属于研学课程又属于节日课程,同时也是学校的一个特色实践课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课程设置有特色,课程开展有特色。除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参观东北抗联纪念馆,五年级学生参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外,二年级学生将迎来他们终身难忘的入队仪式,届时他们会与四年级的哥哥姐姐们一起,乘坐大巴来到哈尔滨郊区部队院内的苏宁团,参观宽敞、图文资料丰富的苏宁烈士纪念馆,并且在苏宁烈士的见证下,由四年级的老队员为二年级的新队员佩戴红领巾。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责任,学生会从内心升腾起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情感,从小立志成为苏宁一样具备军人气质,拥有军人气概的人。

穿过学校纪念馆,我们在墙角的展板上看到学校老师孟德娜写下的一段话:“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苏宁在这里读书,八十年代我在这里读书,九十年代我回到这里工作!我会一直学习他,做传播苏宁精神的使者,为苏宁这片教育沃土贡献自己的青春。”

2019年7月,苏宁的小学同学还有当年的老师曾回到学校,在苏宁的塑像前鞠躬怀念这位既伟大又平凡的烈士苏宁、同学苏宁。苏宁红军小学的学生们,在苏宁精神的引领下,一定会将苏宁精神发扬光大!

历史足迹:

佳木斯市云环小学:原为佳木斯纺织印染厂子弟小学,始建于1947年9月,邵云环曾在此学习;1999年6月3日,为了纪念邵云环烈士,佳木斯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学校命名为佳木斯市云环小学;2001年3月,佳木斯市云环小学由企办小学转制成为佳木斯市教育局直属小学。

爱国·担当·自强

邵云环(1951年6月19日—1999年5月8日),佳木斯市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在新华社参编部工作的20多年中,邵云环主要从事有关南斯拉夫情况的选报翻译和调研工作,是新华社优秀的驻外记者。她长期研究南斯拉夫问题、巴尔干问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在南斯拉夫当常驻记者。

1999年3月,当南斯拉夫局势极其紧张、科索沃战火一触即发的时候,邵云环同志主动请缨,再次勇敢地奔赴报道第一线。到达贝尔格莱德后,她不顾危险,坚持深入现场采访,及时、准确地发回大量有价值的公开和参考报道。1999年5月8日清晨5时45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使用导弹悍然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邵云环等3位同志不幸遇难。

2021年6月2日下午,采访团走进了佳木斯市云环小学。学校至今已有74年的历史,也是邵云环烈士的母校,张建明校长介绍说:“邵云环是我校的优秀学子,是我们佳木斯市的骄傲,更是我们中国人的英雄。她读书时品学兼优、勤奋刻苦。成为记者后,工作严谨、精益求精,特别是不惧生死、勇赴战场、以笔为器、揭露暴行。学校将‘云环精神,润泽校园’作为立校之魂。特别是2016年的6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被炸使馆旧址凭吊邵云环等3位烈士,这一场景深深地触动了每一位云环师生,也更加激励我们将云环精神发扬光大。”

张建明校长工作伊始就在这所学校从教,对学校有很深的感情,1999年6月,学校更名为佳木斯市云环小学时,她还作为教师代表上台发言。“作为云环小学的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传承和弘扬云环精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培养云环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辛勤耕耘、努力工作。”22年过去了,张建明校长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发言。从青年教师到成为学校的领导,张建明始终在践行云环精神,岁月在变,工作位置在变,但是对云环精神的传承之心始终未变。“22年来,在云环精神指引下,我从一线教师成长为学校校长,位置变了,但我们对云环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始终不变!22年来,我们赓续红色基因,弘扬云环精神,践行云环教育,让云环精神润泽校园,让云环教育深入师生心中。22年,我们坚守的是信仰,传承的是精神,凝聚的是力量!”张校长深情地说。

22年来,学校教师将云环精神内化成品质,学生将云环精神作为成长的根基。学校的云环展室承担起了传播云环精神的责任,展室经过3次修整,现在不仅是学校的红色学习展馆,也是佳木斯市的党员学习基地,更是全市红色教育的载体。

展室中央有一尊邵云环烈士的塑像,旁边有一副挽联,上联:功同日月先烈英名垂青史;下联:誉满人间英雄遗志展宏图。采访团一行人向邵云环烈士塑像三鞠躬,深切缅怀。展室中,还陈列着邵云环烈士家人和同事多年来捐赠的烈士遗物与照片,其中一面展墙上是邵云环烈士家人与同事的留言,字数不多,却字字泣血,其丈夫曹荣飞先生(云环小学名誉校长)写下了“永远怀念!!!!”几个字,4个“!”号,让人不禁动容。

张校长说,云环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学校又提炼出学校的四个核心价值观:爱国、勤奋、自强、担当,以此来引领全校师生发展成长。5月8日是邵云环烈士牺牲纪念日,于是学校将每年5月作为学云环活动月,开展云环教育系列活动。每年一个教育主题,每年一个活动特色;学校还设立了“云环班”,评选云环少年;学校汇编了《我的校友邵云环》《永远的怀念》《永恒的传承》《云环,您没有走》《七彩云环》等校本教材,让学生知云环、敬云环、学云环。

■佳木斯市云环小学纪念邵云环烈士牺牲周年活动

这些年来,学校主要以“一二三六十”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为德育工作重点。即每周的“一式两会”:主题升旗仪式和主题班会、队会;要会唱“三歌”,即:国歌、队歌、校歌;立足“六大”传统节日,即:元旦、春节、清明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每年抓住“十个”特殊纪念日,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学雷锋纪念日、刘英俊牺牲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国庆节等。每个年级明主题立目标。一年级为“学基本礼仪,做文明少年”;二年级为“读英雄故事,做有志少年”;三年级为“观红色基地,做云环少年”;四年级为“唱红色歌曲,做红色少年”;五年级为“诵经典诗词,做读书少年”;六年级为“扬传统美德,做美德少年”。

2019年5月8日,曹荣飞先生在给云环小学的信中写到:“相信云环学子们以学长邵云环为榜样,好好学习,积淀本领,长大后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让我们为祖国的强盛和维护世界和平而共同努力!”学长邵云环在这里成长,其精神也必定在这里生根发芽,激励更多的师弟师妹们长成守护家乡与祖国的参天大树。

编后记:

我们的足迹

从2020年9月份开始,编辑部就启动了2021年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栏目与特刊策划活动,当我们考虑如何结合地域特色,以学校为切入点,充分挖掘我省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时,“抗联”与“足迹”两个词从脑海中跳跃出来。如果能以“沿着抗联的‘足迹’”为主题,重新挖掘学校中那些生动的红色教育因素,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当你感受到了林海雪原那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了解了当时日寇推行早已为现代文明社会所抛弃的“保甲”“连坐”“集团部落”和反人类的“扫荡”“三光”等一系列残酷的法西斯政策时,你就能理解当年杨靖宇将军牺牲前孤军奋战时陷入了一种怎样的绝境,就能理解抗联战士们走过的足迹为什么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是面对如此一个专题,去采访谁?如何去采?是我们面临的两个棘手问题。如果重走抗联路,那么确定与此相关的学校就是比较困难的工作,当年抗联队伍大部分在深山老林,挖掘出这些学校,并将其与抗联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并不容易,因此,我们舍去了这个思路。后来我们认为这个“足迹”不一定是空间上的足迹,也可以是抗联精神的足迹,我省有多所拥有百年校史的学校,能否从这些有历史又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入手呢?在省教育厅相关人员的帮助下,我们梳理了省内多所百年老校,参观了哈尔滨市第一中学、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哈尔滨市双城区兆麟中学等学校的校史馆。在百年发展过程中,师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所做的卓越斗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首任校长、支持学生爱国行动的甘南引先生,积极发展党组织的楚图南先生,等等。但这些革命先辈们主要是在大城市组织学生运动,开展党的地下工作,与策划的“抗联”主题还是无法很好地契合。我们咨询了这些学校的校长与教师,查阅了我省以抗联英雄命名的学校,那些耳熟能详的抗联英雄的名字就呈现在我们眼前,如靖宇小学、尚志小学等,此时“红军小学”的字样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抗联历史,理解抗联精神,我们还认真阅读了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东北抗联精神》一书,书中记载: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精神,在支持和援助义勇军武装反日斗争的同时,制定了建立党直接领导的反日游击队的方针。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各地陆续创建了十几支抗日游击队。这其中,有四支游击队被授予红军番号,即: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原磐石反日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汤原反日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第36军江北独立师(原巴彦反日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第37军海龙游击队。以上四支有红军番号的东北抗日游击队虽然遭受了挫折,存在时间很短,但其奋斗历程为后来的东北抗日联军打下了一定基础,在东北抗日联军创建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1936年2月至1937年,由中共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联合其他义勇军部队先后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至第11军。在抗战的14年时间里,东北抗日联军及其前身东北抗日义勇军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东北战场上演绎了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诗,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多年来,以继承抗联与红军遗志,发扬抗联与红军精神为己任的这些学校不就是我们要走的“足迹”吗?哈尔滨苏宁红军小学、佳木斯市云环小学等以英烈命名的学校不就是“抗联精神”在新时代的延展和赓续吗?至此,思路慢慢清晰,我们确定将我省红军小学,部分以抗联英雄命名及英烈小学作为我们此次采写对象。

历时三个月的采访,我们一面记录着走过每所学校时的所思所感,一面又接受着生动的革命文化教育,那些书本中的抗联英雄和烈士,开始在我们脑海里变得有血有肉:他们和所有人一样,有难舍的父母,有眷恋的妻儿,但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他们舍弃了自己的小家,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当革命先烈的生命定格在二三十岁的年纪时,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也更加坚信“少年强,则中国强”!

我们也看到,如巴彦张甲洲红军小学等学校在成为红军小学后,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声誉越来越好,学生数越来越多;哈尔滨赵一曼红军小学在以英雄命名学校后,英雄不屈不挠等精神像红色血脉一样,流淌在师生身上,学校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

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主阵地,作为媒体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宣传与发扬抗联精神等革命文化,在黑龙江教育这块沃土上传播红色种子,培育新时代红娃!

猜你喜欢

抗联红军红色
爱听红军的传说
东北抗联精神赓续传承的价值意蕴
红色是什么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红色在哪里?
痛悼抗联老战士李敏
十送红军
追忆红色浪漫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