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的时代印记
——写在建党百年与立新建校百年之际

2021-08-02牡丹江立新实验小学焦旭阳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精神

牡丹江立新实验小学 焦旭阳

牡丹江立新实验小学(以下简称立新)是一所“老”校,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一百年,立新也正好一百年;立新也是所“新”校,从1958年到2021年,立新以不断创新的姿态,坚持“劳动教育”特色办学63年,在与时代的不断碰撞中调整、发展,以一甲子的时光和几代立新人的薪火相继,促就了“劳动育人”从筚路蓝缕到艰难汝成,也印证了陶行知的那句“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我有幸两次成为立新人中的一员,一次是在上世纪末初涉讲台之际,立新的世纪崛起给了我高瞻远瞩的视野和对教育的深刻认识。另一次便是此刻,在立新迎来百年诞辰之际,作为立新第35任校长重返立新校园。一别18载,让我这个生在立新、长在立新的老“立新人”在浓厚的立新情结之外,对于立新传承接续、不断创新发展的劳动教育也有了旁观者的审视与思考。

存在形式,愈加清晰——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在我国,劳动教育最初写进教育方针可以追溯到1958年,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了“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即“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虽然教育方针几经修改,“劳动教育”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但作为教育的途径、手段、策略,它一直存在于教育实践之中,有时被强化,有时也会被弱化。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劳动教育的存在形式之前多表现为学工学农,参与生产劳动,之后则主要表现在德育工作中,即在思想层面进行“劳动光荣”的教育。即便1981年中小学劳动技术课正式被纳入教学大纲,其育人效果也受制具体的实施过程,由于场地、设施设备、师资等现实情况的影响,尤其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造成了劳技课一直处于被人为弱化的境地。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并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次会议首次明确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标志着劳动教育由教育的载体和途径真正转化为教育内容和目标。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紧接着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劳动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高姿态回归到教育中来,这一次的回归比较迅猛,教育界同仁纷纷投入到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2009年中国教育电视台为“新中国建立60年”献礼拍摄的大型纪录片《新中国教育纪事》,其中第七集“教育方针”就是以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为具体典型,“全面反映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面所做出的历史成就”(摘自《新中国教育纪事》采访函)。

多少年来,“劳动教育”之于立新是办学特色,也是全面育人、实现为学生打好人生(第一)底色的有效办法。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的获得,给立新“劳动教育”6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画上了一个分号,从此立新的劳动教育也将转为对“五育”之“劳”的研究,开启一段突破瓶颈,与时俱进的转型之旅。

内涵界定,愈加多元——从“下场劳动”到“打好人生底色”

教育本身是有社会性与时代性的,是要为时代的发展服务,劳动教育当然也不例外。对于劳动教育的内涵,从立新60余年未间断的劳动教育实践形式来看,劳动教育内涵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教育立新小学的劳动教育以“下场劳动”“学工学农”为主要形式,学生在种养殖过程中接受到热爱劳动和掌握劳动技能的教育,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经济价值。这一阶段学生参与生产劳动多,教育的含量相对较少。

第二个阶段是在经历了十年动乱的护场坚持劳动和短暂的恢复期之后,学校迅速做出调整,将劳动基地由“一场两园”扩大为“一场六园(在果树园和小农园基础上建成了百花园、蔬菜园、瓜园、葡萄园)”,并明确提出了“四个体味”劳动教育目标,在内容上明确了“一懂”“十会”“三知道”的劳动教育任务,实施方式上采取课堂学习指导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式教育方式,并且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中要求做到“三结合”,即生产劳动和思想教育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和劳动实践结合,教师和工人师傅双向指导结合。此时学校的劳动教育完成了以“劳动”为重点到以“教育”为目的的转变。

第三个阶段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提出后,立新以“新时代劳动教育”为核心的实践研究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开辟了路径。“打好人生底色”六个字凝结了“新劳动教育”育人目标的精髓,在学生成长的启萌阶段进行潜能的开发与核心素养的奠基。这时打下的“人生底色”是多彩的,是变化的,是全面发展的也是个性张扬的,这一底色落实到实践中就是对“行动力”的培养。劳动教育本质应该是一种综合实践类活动,“新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早已从“劳”中脱胎出来,而将核心放在了“动”上,在行动中学习积累知识、训练提高能力、感悟形成精神,让学生“行动”起来已经成为了立新育人的显著特征。

进入新时代,“劳动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育人目标更加明确、教育内容更加多元。从立新长期积累的经验来看,“劳动教育”就是一种以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为核心,以劳动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各种感官的协调运动。

价值定位,愈加丰富——从培养“热爱劳动”的品质到弘扬“新时代社会主义劳动精神”

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其中提出了“劳动精神”这个概念,从此学校开始了对“新劳动教育”的本质属性、时代特征和育人目标的思考,引发了立新对“劳动精神”内涵的探究。

那么,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的具体落脚点在哪里?以立新长期的研究结果来看,在小学阶段劳动教育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较之劳动技能的培养更重要,因此立新将“劳动精神”的培养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在学生中形成劳动精神的三个共识,即“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劳动果实最珍贵”,这是对劳动价值观的诠释。当下人们对劳动价值的判断越来越功利化、本位化、多元化,对劳动范畴的界定也模糊不清,尤其是人为给劳动划分等级,觉得脑力劳动更高级,而体力劳动不受尊重,这是对劳动认识的不足,也是教育的缺失。弘扬劳动精神最本质的含义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劳动价值观方面形成共识,以劳动为荣,以劳动者为榜样,珍惜劳动果实,从小树立成为合格劳动者的志向。

二是培养学生形成劳动精神的两个行动准则,即辛勤与创造。劳动精神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以怎样的状态投入到劳动中去会直接反馈出劳动的价值。辛勤即状态,创造即价值。“辛勤”体现的是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是劳动存在的意义,也是“辛勤”劳动的内驱力。人类靠辛勤劳动满足衣食住行等生活、生存所需,也靠辛勤劳动改造自然、推动社会文明,这些都是“创造”。

三是引导学生树立劳动精神的三重境界,即诚实、奋斗、奉献。劳动精神的第一重境界是“诚实”,即劳动者要全身心投入到劳动中去,以朴素、踏实、不遗余力的工作作风践行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精神的第二重境界是“奋斗”,即劳动者在劳动中实现工作与个人成长、个人价值与国家需要的高度融合,树立在务实重行的劳动中开拓奋进、百折不挠的进取意识和拼搏精神。劳动精神的第三重境界是“奉献”,这是最高境界,即摒除了劳动者之于自身的功利性,将劳动的意义建立在惠及众生的博大之上,不计功与名,能做民族脊梁的崇高境界。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精神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