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预测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后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

2021-08-02曲靓靓王莉杨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凝血酶原血小板血栓

曲靓靓,王莉,杨薇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骨科;2.妇科,辽宁 锦州 121001)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穿刺插管,并使其末端位于上腔静脉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术[1]。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既安全又方便的静脉通路[2],不仅可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还可减轻化疗药物的刺激和外渗,减轻对血管内膜的损伤[3]。PICC因具有安全、可靠、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临床上仍有并发症发生,静脉血栓是 PICC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可诱发肺栓塞,严重时危及生命[4],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生理、心理和经济负担,给医护人员造成了工作压力。因此,对PICC相关静脉血栓进行研究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检测血清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水平,探讨其在预测PICC后血栓形成中的价值,为临床预防血栓形成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间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PICC且符合纳入标准的526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2)由我院静脉治疗中心专科人员置管(批号一致),在我院接受治疗并在静脉治疗中心进行导管维护;(3)年龄18~80岁,性别不限;(4)耐受超声检查。排除标准:(1)非首次使用导管的患者;(2)肝脏疾病和其他疾病导致凝血机制异常的患者;(3)有血栓病史的患者;(4)短期内有抗凝药物使用史;(5)经研究者解释后不愿参加本研究者。526例研究对象的年龄为35~80岁,平均(63.97±9.34)岁。

1.2 方法

在置管前1 d检测凝血指标,包括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PDGF和D-二聚体。PICC后10~15 d内,每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超声诊断结果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采集2组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上述指标的检测。清晨空腹取肘正中静脉血2 mL,分离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光密度值,根据光密度值计算血清中PDGF含量。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根据PICC后10~15 d内是否发生血栓,将526例恶性肿瘤患者分为血栓组(n=48)和无血栓组(n=478)。2组患者比较,在年龄、性别、肿瘤类型、肿瘤分期、是否化疗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2组患者PICC前凝血指标比较

2组患者比较,PICC前凝血指标(包括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PICC前凝血指标的比较

2.3 2组患者PICC前后PDGF含量的比较

PICC前,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患者血清中PDGF含量分别为(35.48±5.09)和(35.66±5.10)ng/L,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PICC后,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患者血清中PDGF含量分别为(53.79±5.12)和(37.14±4.48)ng/L,血栓组明显高于无血栓组(P<0.01)。血栓组PICC后血清中PDGF含量明显高于PICC前(P< 0.01);无血栓组PICC前后血清中PDGF含量无明显改变(P> 0.05)。

3 讨论

PICC是肿瘤患者化疗或营养支持的重要途径,可避免反复穿刺和化疗药物的刺激,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痛苦。但是,使用PICC时可能会形成静脉血栓,静脉血栓的形成不仅会导致置管失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会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所以,临床工作中要把预防PICC后静脉血栓的形成放在第一位,积极寻找影响血栓形成的原因。PICC作为一种异物可使留置导管的血管发生反应性痉挛,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增加[6],且肿瘤组织产生的促凝物质也促进血栓形成[7-8]。

目前,大家一致认为恶性肿瘤患者PICC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1)血液的高凝状态;(2)静脉壁受损或炎症;(3)血液淤滞[9]。从宏观上看,肿瘤患者血栓的形成与患者是否吸烟、置管时间、导管的位置和直径等因素有关;从分子水平来看,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是PDGF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是因为PDGF对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产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0],容易导致血细胞凝集和血管狭窄。PDGF是一种重要的促细胞分裂剂和趋化剂,当组织损伤时,可由血小板释放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自分泌”产生[11-12]。PICC对血管内皮的直接损伤和导管局部血流的改变,更易发生凝血和纤溶的变化,严重时导致血栓的形成[1]。而凝血和纤溶的变化主要表现在PDGF含量的变化上,PDGF含量增高可作为血液高凝状态的敏感指标。

本研究发现,血栓患者PICC后血清中PDGF含量明显高于无血栓患者,且明显高于PICC前。血栓患者的PDGF含量高于无血栓患者,提示当PICC后发生血栓时,体内PDGF含量高于未发生血栓时,其增高可能与血栓形成有关,为提前预防血栓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临床上可以考虑在PICC后定期检测血清中PDGF含量,当PDGF含量增高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血液的高凝状态,从而提前预防血栓形成。临床工作中,PICC后血栓的预防重于治疗。可以通过及早发现隐匿症状、随时检测血清PDGF含量、肢体运动、药物预防等措施来预防深静脉血栓[13]。

综上所述,通过检测PICC后血清中PDGF含量的变化来提前预测血栓的发生,并采取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且缺乏明显干预措施,下一步将通过精细化护理等以减少术后血栓的发生,为系统化的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凝血酶原血小板血栓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对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防治效果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检验价值
消积散结丸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脾切术后门静脉血栓19例
血小板与恶性肿瘤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