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精准扶贫:“一村一幼”项目对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效研究

2021-08-02李洪玉刘丽英戴仰祖马超群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辅导员精准

李洪玉,刘丽英,戴仰祖,张 霞,马超群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教育精准扶贫,既关系到国家教育资源的配置,又关系到社会正义的信守。精准扶贫,其目的在脱贫,但核心在“精准”。因此,教育精准扶贫需明确扶谁、为什么扶、怎样扶的问题[1]。2016 年 9 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补齐中西部革命老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短板,因地制宜完善公办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加强幼教师资的培训并大力改善幼儿的入学环境,加快推进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2]。民族地区幼儿教育长期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未能充分发挥作用[3]。四川省作为多民族大省,加快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关系到全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为此,四川省于2010年颁布了《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4],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战略任务摆在了突出位置,明确了四川省民族地区2010—2020年教育发展的工作方针和战略目标。四川省各级政府根据《行动计划》的要求和教育发展的实际,科学制定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规划和有关项目的建设方案、实施细则等。学前教育质量受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直接影响,建设高素质的幼儿师资队伍是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内涵发展的应然之义。四川省民族地区受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制约,幼儿教育发展与东部发达城市相比差距显著,加强民族地区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既有利于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又有利于提升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质量。为此,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于2017年12月联合颁布的《关于实施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一村一幼’辅导员技能培训,到 2020 年由省内师范院校对深度贫困县所有学前村级辅导员全部轮训一遍。”[5]

一、教育精准扶贫下“一村一幼”辅导员能力提升项目背景

(一)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面临挑战

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主流话语,发展民族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专业素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阿坝州)是四川省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主要由藏族、羌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构成,受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地理位置偏远、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幼儿教育专业保教人员稀缺,专业水平发展相对滞后。本研究在项目启动前利用多年组织“国培计划”相关项目积累的学员资源与幼儿园一线教师资源,通过QQ访谈、电话咨询、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四川省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开展调研,了解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存在 “小学化”的倾向,总体质量有待提升;民族地区幼儿教师长期短缺,文化程度也主要以高中或中职学历为主,教师普通话水平总体较低,大多数教师普通话未达到二乙水平;辅导员新入职教师较多,大多跨专业,无幼儿教育经验,对幼儿常见疾病的预防与处理、幼儿园安全应急措施、幼儿意外事故的防护与救助及科学照料幼儿日常生活保育方面水平较低,需要进行系统培训和提升;民族地区辅导员教师的教师观、儿童观、教育观科学性不够,师德、师风、教风需要提升;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对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把握不够深刻,教学技能和手段单一,幼儿园教学有效性不高;新增辅导员大多缺乏专业知识学习,缺乏专业能力训练,需尽快提升新增辅导员综合素质,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新增辅导员大多缺乏示范园观摩、跟岗学习经验,对优秀幼儿园如何科学保教认识不足,需通过跟岗研修形式,提升示范园的榜样示范作用。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教育精准扶贫战略,持续深化阿坝州“一村一幼”幼教扶贫工作,保障保教工作师资队伍质量,2018 年,阿坝州教育局发布《关于全力做好“2018 年深度贫困‘一村一幼’辅导员能力提升培训”工作》,并启动深度贫困县“一村一幼”辅导员培训项目。

(二)“一村一幼”辅导员能力提升项目:目标和创新特点

四川省民族地区“一村一幼”辅导员能力提升培训项目作为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前期调研结果制定培训目标,其目的在于通过集中系统培训和跟岗学习等形式,切实提高民族地区幼儿教师普通话水平和保教素养,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和良好的师德,以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培训由州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高校专家和幼儿园骨干教师成立专业培训团队,开展“一村一幼”保育教师岗前培训或骨干辅导员培训,其他相关部门做好培训过程中的服务保障工作,确保培训取得实效[6]。本研究将2018年承训州内学员和承训院校作为主要调研对象。自阿坝州“一村一幼”辅导员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制定并实施以来,四川省各高校为切实将“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落到实处,根据政府各项政策精心设计、科学开展培训,努力将培训项目这一光荣而又神圣的政治任务做实、做出效果,使“培训、扶贫、扶志、扶智”有机结合。在培训前,利用网络平台第一时间就学员的培训需求进行调研,通过不同渠道的调查,掌握了参培学员的需求重点,为培训方案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培训目标与培训内容的特点,遴选出一批专家和教研员组成培训专家团队,围绕5个板块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确保培训质量。在集中研修过程中,穿插跟岗研修、现场教学、主题研讨、编排和汇报展示,集中研修结束后开展课程评价、课程反思、心得体会和培训总结。

培训项目作为一项民生工程任务,为切实增强教育扶贫攻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各级各类高校举全校之力全面规划,细致筹备,明确职责、落实责任。项目组全体工作人员秉承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执着情怀,奋战在第一线,无条件认领,全程参加培训的各项工作,深入了解学员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学员们提供人性化的管理服务并高效完成工作任务。“一村一幼”辅导员能力提升培训项目是各承办院校服务地方、致力扶贫的重要举措。按照四川省教育厅对培训工作的要求,培训活动在精心组织下,逐项落实,圆满地完成了计划的各项培训任务。培训结束后,通过调研,了解到学员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管理和培训效果感到非常满意。受训的学员普通话水平得到提高,在教育理念、保教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理论水平提高,业务能力增强。本研究基于“一村一幼”辅导员能力提升项目,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2018年参培学员返岗后专业发展水平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四川省民族地区参培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分析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成效,梳理总结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路径。

二、教育精准扶贫下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成效调查分析

(一)调查工具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对专业的幼儿教师进行了明确定义。本研究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三个维度,自编《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问卷》。问卷除基本信息外,共计63个题项,其中“专业师德与理念”维度21题,“专业知识”维度15题,“专业能力”维度27题。问卷采用 Likert5点计分法,选项采用“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基本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代表水平程度,分别赋值为“1、2、3、4、5”,分值越高,说明专业水平越高。

(二)调查对象

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对阿坝州来自汶川、茂县、金川、松潘四个县,包括藏族、羌族、回族的205名参培幼儿教师返岗后专业发展现状开展调查。线上和线下发放问卷共计205份,回收问卷205份,回收率为100%,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回收问卷进行信度检验,总问卷的α系数为0.962,分半信度系数为0.801,内在一致性和稳定性较好,问卷经过多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授的修订与调整,确保了问卷的内容效度。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本次调查对象中年龄20岁及以下9人,占4.39%,21~30岁176人,占85.85%,31~40岁16人,占7.80%,41~50岁2人,占0.98%,50岁以上2人,占0.98%;教龄5年及以下177人,占86.34%,6~10年15人,占7.32%,11~15年5人,占2.44%,16年及以上8人,占3.90%;学历中专及以下59人,占28.78%,大专126人,占61.46%,本科20人,占9.76%;所学专业为学前教育者174人,占84.88%,其他31人,占15.12%。205名阿坝州参培幼儿教师中来自县城幼儿园的有92人,占44.88%,来自村镇幼儿园的有113人,占55.12%。;高级职称0人,中级职称15人,占7.32%,初级职称49人,占23.9%,无职称有141人,占68.78%;有编制的教师55人,占26.83%,没有编制的教师150人,占73.17%;转岗教师73人,占35.61%,非转岗教师132人,占64.39%。

表2 幼儿教师基本情况(二)

(三)结果与分析

1.专业发展总体水平分析

为了解在精准扶贫政策下,民族地区参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总体表现情况,本研究对调查问卷在各个因子和总分上的平均分和标准差进行了统计分析,最高分为5分,最低分为1分,3分为临界值。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总体平均分为4.11,高于临界值,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说明当前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处中等偏上水平,专业发展水平表现良好。由表3可见,对各因子的分析发现,三个维度上的得分介于3.98~4.23之间,得分最高的是专业理念与师德,为4.23分。党的十八大报告已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立师德、铸师魂。”“专业理念与师德”是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关键维度[7]。据了解,各院校“一村一幼”辅导员培训项目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心设计“师德”专题学习板块,并通过专家教授、跟岗学习、问题研讨、经验分享和课例展示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以促进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调查结果表明,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精准扶贫项目,将“师德为先”落到实处,民族地区参培幼儿教师在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表现较好。

表3 阿坝州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总体水平

2.专业理念与师德水平分析

幼儿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由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方面构成。专业理念与师德是幼儿教师对学前教育和幼儿的理性认识,对职业基本道德规范的认同和内化。由表4可见,民族地区参培幼儿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各因子均大于3,呈中等偏上水平。其中,仅有职业理解与认识维度低于4,其余因子均大于4,说明参培返岗后幼儿教师在对幼儿的态度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三个方面表现良好。据了解,培训项目通过集中系统培训和跟岗学习等形式,开展了学前教育改革的反思、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儿童个性社会化发展与教育、幸福的幼儿园教师等专题学习,帮助“一村一幼”辅导员树立了科学教育理念,形成了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教师观和良好的师德。但是对本职业的理解和认识还有待提升,“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具体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专业认同、为人师表、团队合作五个方面,是对一个合格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理念和师德进行的规定[7]。

表4 阿坝州幼儿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现状水平

3.专业知识水平分析

有关幼儿发展、幼儿保育和教育、通识性知识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幼儿教师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指导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胜任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化知识、是幼儿教师开展保教工作的基础。从表5可知,参培返岗幼儿教师对于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两方面掌握情况较好,得分分别为4.02和4.09。据了解,“一村一幼”辅导员能力提升项目培训重点强化学前教育政策及新理念、新知识的学习提高,课程设置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常见意外伤害和传染病、一日生活保育、幼儿发展特点等学习专题,帮助参培学员提升专业知识。专题报告内容翔实,教学案例经典,课件制作精美,讲解生动有趣。专家们把理论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对参培学员进行专业知识引领,提升了参培学员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表5 阿坝州幼儿教师专业知识现状水平

4.专业能力水平分析

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包括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七个方面。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是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经过学习和培训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幼儿教育的理解,不断积累经验,整体提升专业素质的历程。经数据分析得出(见表6),参培返岗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在各因子上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环境的创设与利用”因子得分最高,平均分为4.18。据了解,“一村一幼”项目培训过程中,为帮助参培学员提升幼儿园卫生保健与安全防范、游戏活动的开展与实施、幼儿园环境创设、五大领域活动设计与实施、民族地区幼儿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实践能力,项目团队通过集中研修的方式组织相关学习专题,并结合专题安排学员前往多所优质的幼儿园进行为期10天的影子跟岗,通过实地观摩和影子跟岗方式搭建学员和一线幼儿教师沟通、交流、学习的平台,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了参培幼儿教师各方面的能力。

表6 阿坝州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现状水平

通过对民族地区参培返岗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开展调研与分析,结果显示,民族地区参培幼儿教师在专业理念与师德水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通过培训,在职业理解方面,学员了解了做幸福幼儿教师的健康心理维护机制,全过程养成式提升了参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在专业知识掌握方面,通过丰富多样的专题学习,学员们树立了正确的专业认识,进一步更新了学前教育理念,进一步熟悉了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深入了解幼儿年龄特点,明确保教工作的流程,重新审视五大领域教育与幼儿园课程,这在学员的课程反思中有所体现。在专业能力方面,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联合教研、(人人过关)领域教育活动课例展示与验收等课程开展,参培学员具备了基本的教学能力,掌握了游戏与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能力与评价的技能技巧,表现为能够独立设计并组织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够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分析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能够用适当的方式与幼儿进行交流和沟通,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意义,了解并掌握家园合作的重要性与常用方法。

三、精准扶贫下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升路径

作为四川省民族地区广泛实施的学前教育干预措施,“一村一幼”辅导员能力提升培训项目为研究者们理解精准扶贫政策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产生怎样的影响提供了独特的机会。本研究结果表明,民族地区“一村一幼”辅导员能力提升项目参培返岗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整体得到一定提升,专业发展各方面处中等偏上水平。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是我国脱贫攻坚的“短板”,受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发展较慢,由于幼儿教育处于我国义务教育体系外,国家和政府对其监管力度相对不足,实施学前教育精准扶贫是我国新时代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战略选择和应有之义,而幼儿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提升,是学前教育精准扶贫的关键。“一村一幼”辅导员能力提升培训项目是四川省学前教育精准扶贫,各承办院校服务地方、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有效提升了民族地区参培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也从而提升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基于项目设计、实施过程与取得的成效,提出精准扶贫下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需紧扣“精准”这一核心要义。

(一)重视对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精准解读

为提升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各级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初期应多开展调研,聚焦重点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并转化为具体支持策略。承训院校在培训开展前要精准识别参培对象,深入了解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真实需求,以民族地区幼儿教师诉求与实际问题为导向,明确培训需求,准确定位培训目标,寻求合适的培训方法,精准制定扶贫方案,将精准扶贫方案转化为具体有效的实践行动,最大程度发挥有限教育资源的效用。院校培训项目组在遵循政策底线的前提下,科学研究,合理筹划,为了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获取学员信息后,通过QQ交流、电话咨询、调查问卷等形式,第一时间就学员的培训需求进行调研。除在项目申报前和实施前进行培训需求调研外,在培训过程中,不断与参培学员沟通交流,适时调整培训内容与形式,提高了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实践证明,了解学员,加强调研,能够让培训更好地为学员成长服务,培训的针对性更强,学员的满意度更高。

(二)强化精准扶贫政策设计和项目实施的精准性

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精准扶贫需针对不同地域幼儿教育发展的不同特点制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的原则,落实好差别化区域政策。据了解,在培训项目课程设置上,各级院校依据《“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课程标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关于本项目的相关文件要求和民族地区学员的实际需求,坚持针对性、实效性和实用性三大原则,科学设置了“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大维度,包括基本素养、政策解读、幼儿园保育活动、活动设计与实施、园本研修、民族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模块的培训内容。依据政策要求,参培学员深入幼儿园基地开展全程跟岗,与基地园园长、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获取第一手资料,相互就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设计以及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开展进行研讨。在高校教师的带领下总结基地办园经验,查找问题,寻找思路,总结经验,帮助学员提高理论水平。

(三)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精髓,以精神文化扶贫带动教育扶贫

在学前教育精准扶贫中,应充分挖掘民族地区文化特征,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课程建设,以促进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培训课程设置应结合当地民间文化,开展融合民族文化的园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将幼儿教育与民族资源有效整合[8]。比如,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墙绘、游戏、剪纸、民歌、舞蹈、手工艺品等都是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最生动、最有效的资源[9]。培训应强调引导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对民族文化接纳与应用的能力,积极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幼儿阶段开展融合民族文化的教育,培养幼儿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的意识,提高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尊重,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最为有效的途径。阿坝州“一村一幼”辅导员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学员大多为藏族、羌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学员,在课程方案设置时注重采用多元化方式开展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专题学习,引导参培学员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并将民族文化融入幼儿教育活动设计与园本课程开发利用中,最后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课程资源成果,有效提升了参培学员对其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尊重,提高了学员对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辅导员精准
和辅导员谈谈节日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带领中队辅导员做好少先队工作
精准的打铁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