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巨舰出海

2021-08-02张彦甫

祖国 2021年5期
关键词:海油海军石油

文/张彦甫

青岛黄岛。

一座长、宽各百米,高六十米,重五万吨、排水量十万多吨(相当于3艘中型航母)的“巨舰”正被三艘拖轮徐徐拽出港湾,驶离其生长了17个月的“母港”——亚洲最大的海洋工程建造场地、海洋石油工程(青岛)公司。

正欲出海的这一巨舰,是全球首座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其航向是中国南海。

巨舰渐渐模糊在天际线。

这个码头几十公里外的地方有一座蓝色营盘,她是中国海军航空兵的摇篮——原海军第一航空学校。三十年前,我在那里穿上海军服,开启了一位海军航空兵战士的炽热梦想。

航空母舰,是海军航空兵的当然装备。但这对三十年前的中国海军来说是比较遥远的。

我接过毕业证书,就踏上了航空母舰的“找寻”之路。

我被分配到一个英雄团队,她是人民海军序列里唯一被国防部授予荣誉称号的团队:曾创下零高度击落敌机等世界空战史上“8 个第一”,在万米高空以劣势装备击落击伤11 种型号的敌机三十多架,涌现出王昆、舒积成等众多“王牌”飞行员和战斗英雄。

“将来,国家造出了航母,一定是这个部队先上。”我这样思忖着来到了海军航空兵某机场。

一到机场心凉了半截:停放的飞机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影里的差不多——这,能上天打敌机吗?

带我的老同志告诉我,上天是必须的,不过它们确实有点儿“老”。

“多老?”

“差不多比你(年龄)大一倍。”

……

渤海湾,寒风凛冽。

万人期待的中国海上第一口深探井“海1井”正式开钻。大家涌上平台甲板狂欢,如浪涛般的沸腾,“那一刻的心情,真是无法形容。”

历史留下标注:1966年12月31日23时45分。

接下来,探井喜喷油流:海洋石油人用自己的智慧设计建成的这座海上固定平台日产油35.2吨、气1941立方米。“海1井”的成功在激发海洋石油人雄心的同时,也点燃了他们一个大胆的疑问:渤海湾会成为“马拉开波湖第二”吗?

马拉开波湖位于委内瑞拉的西北部,1917年打出第一口生产井,整个湖区有7000 多口油井,年产7000 多万吨原油,是世界上最富饶、最集中的产油区之一,有“石油湖”之称。

“大海是什么?不就是陆地加水吗?能把井架在海上立起来就是胜利!”豪迈的海洋石油人为自己打气。

平台上只有一座铁皮房。入夜,许多人蜷缩在冰冷的泥浆槽里睡,早晨起来头发常常冻在铁皮上,鼻、脸又冷又疼。

几叶木制机帆船,五一型地震作业,土法上马、自制水泥平台……他们几乎把陆地找油的办法、打井的程序原封不动地搬到了海上。

中海油

打木桩造码头的尝试失败了,自制平台、“让水泥疙瘩下海”的试验失败了,试制安装导管架钢桩平台也被海冰撞倒了……在经历了几多挫折,遭遇了冰灾、地震、风浪等自然灾害之后,他们意识到:大海绝不是简单的陆地加水!

在海上平台或船舶狭小逼仄的空间里,要完成陆地找油一样的复杂工序,不可能搞人海战术。

大海,对第一代中国海洋石油人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我们一定要找到大油田!” 这种信念振臂一呼,海上铁人们呼啦啦站起一片:只要能找到油,上刀山下火海,决不退缩!

他们,要凭着冲天豪气开始艰难的海上找油之旅。

剑不如敌,剑法胜于敌。

“海空雄鹰”立足现有装备打赢未来战争。

上世纪90年代,在军队建设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背景下,我的团是另一番景象。大家在陆上机场模拟从航母起飞,请来专家讲对手的装备性能构造,讲设计指标,讲对手的技术、战术……

超视距攻击、不可能“近距离”,那又该怎样不让对手先发现我?

怎样占据最佳攻击位置?

怎样规避对手的攻击?

怎样利用现代高技术对敌实施干扰?

这一个个“怎样”就是要把自己逼到险境、绝境!

要把自己练强,必须先把对手选强!

团里从理科基础好、反应灵敏、四种气象飞行时间在1000 小时以上的一级飞行员的“尖子”中,优中选优组建了海军航空兵第一支“蓝军分队”。

飞行员们用二代战机模拟打赢三、四代对手。他们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加大海上超低空、夜间复杂气象、战斗特技等一批高难飞行课目训练。

海空雄鹰为“打得赢”苦砺硬翅。

——高强度、高逼真的对抗,一为打赢当时的战争,二为航母真正装备的那一天。

筚路蓝缕的海洋石油人,从最初下海的1964年,经17年的艰辛鏖战,到1981年全海域的年产量仅9万吨原油——这几乎是当时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全部“家当”!

1982年,中国海洋石油全行业对外开放,成为“海上特区”。

国门打开,并非一定是“春风满面”——猝不及防的“卖国主义”“洋奴主义”,再加上与外国人谈合作时,双方实力的差异、语言的障碍,一无资金、二没技术、三缺人才、四是规章匮乏……这一道道阻隔一度成为中国海油无法实现迈越的最基本门槛。

甘当小学生,从最基础的学起,从最基本的干起!

从“打洋工”到“反承包”,中国海油人开始甩掉“拐杖”,逐步实现了导管架平台设计、建造、安装以及工程总包等关键技术、工艺和管理的自主突破,资金也渐渐有了积聚。

1985年,傲立于渤海湾深处的埕北油田是中国海上第一座现代化油田,她采用了钢制导管架结构——土法上马、“让水泥疙瘩下海”的历史被中国海洋石油人彻底甩出了中国近海。

当年10月1日,埕北油田第一船原油顺利外输,打开了中国海洋石油工业与国际接轨的第一条通道。

此后,在南海西部、南海东部,一座座海上石油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挺立在中国近海。

青春无战事。

北国边陲的哨卡,东海深处的外岛,巡航南沙的战舰都留下了我厚重的印记,也曾随编队出访,见识过“大国海军”——说不清是艳羡还是激励,复杂的情愫每每刺激着一位青年海军军人的巨舰梦。

激荡的脚步有时也会“超越”身处的时代。

十五年前的那个春天, 我下决心“投身国家经济建设大潮”——和当时一些青年军官一样脱下军装,转业。

从宣武到朝阳,由东城到海淀,从新闻单位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偌大北京城,我“试”过的单位有十多家。

那天,一幢标有“中国海洋石油”的建筑险些与我擦肩而过。我恍然间抬头看见,那抹深蓝刹那间击中了我内心深处。毕竟,十五年的蓝色军旅,十五年的蓝色情怀,十五年蓝色梦想的追寻,对我来说是最难割舍的。

我捧着厚厚几摞见报作品剪贴和获奖证书从海军总部大院来到中国海油大厦接受众多考官的面试。

完毕,我写下了当天日记的题目:蓝 烙进我生命的颜色。

我来到另一个以赤诚之心蘸海作画的崭新平台。

近海侧畔听惊雷。

通过对外合作,消化、吸收、碰撞、磨合、嬗变、升华,终于激发了中国海洋石油人在思想、理念、技术、管理、规则、人才、资金、文化等全方位的系统效应。

那真是一幅海上战宏图。

物探船,钻井船,铺管船,特别是排水量高达30 万吨的大型海上储卸油巨轮在中国近海掀起了层层冲天巨浪。

2005年,中国海油斥资185 亿美元发起了中国历史上最大一宗海外并购。

2006年,中国海油国内油气产量超4000万吨。

2007年,中国海油入选《财富》“全球500强”。

2009年,1200 万吨惠州炼油项目全面投产,中国海油基本建成上、中、下游一体综合能源公司。

中国海油入选美国《商业周刊》2009年“全球最佳40强”企业,成为我国内地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入选企业。

2010年12月,中国海油宣告建成我国“海上大庆”——在国内海域年油气产量突破5000万吨。

那年盛夏,我作为新海油人,从北京“飞”到正在海上作业的中国海洋石油工程的“旗舰”——“蓝疆”号起重船,其满载排水量58000 吨,可在150 米水深实施起重和铺管作业,为当时的亚洲海上“第一吊”。

作为“闯海”十五年的海军军人,这是我见到的工作、生活设施最现代化、排水量最大的巨舰。

船长刘克建把他的船长室腾给我这位“北京客人”。凉爽的空调,精致的淋浴间和其他一应俱全的生活设施,特别是他一句“冷热水随便用”,一下子勾起了我多年前南沙巡航时的经历。那次住的是“舰长室”——彼时,我同样作为“北京客人”随行军事采访,半个多月航程的后半段,我每天只能分到半小桶淡水,用于一切个人生活。

刘克建对我说,像这样排水量的巨舰在中国海油有数十艘,长年活跃在中国近海从事油气勘探开发,且大都是中国造。

“数十艘?中国造?”

“是的!”

当晚,我在船长室写下了此行的题目:铁甲铸铁魂。

2011年6月,中国海油自行建造的“身高”136米,“体重”3 万吨,承重量12.5 万吨的“海洋石油981”由上海外高桥船厂码头,缓缓驶入中国深水海域。

除此“旗舰”,这一年,中国海油“五型六船”的深水船队相继下水:

一艘3000 米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

一艘3000 米12缆深水物探船,海洋石油720;

一艘3000 米深水地质勘察船,海洋石油708;

两艘3000 米深水,大马力、三用工作船,海洋石油681、海洋石油682!

我坚信,已挺进“深蓝”的蓬勃的国内造船工业一定会振兴我满怀期待的另一巨舰——中国海军。

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11月23日,飞行员戴明盟的“惊天一落”,划出了中国海军的“航母时代”。

戴明盟,他来自我的团。

“航母、航母、航母!”被军事发烧友们网上网下疯传多年的航母,这一天驶进了渤海湾。

我像孩子一般从沙发上跳起来欢呼——

我抄起电话打给远方的战友,战友说我们的团现在装备着最先进的国产战斗机,其各项战斗性能堪与世界头号强国比肩。

2013年5月10日,中央军委批准,中国海军首支舰载航空兵部队在渤海湾畔正式组建,人民海军战斗力建设由此进入了新阶段。

这支部队的大部分飞行员来自我的团。

11月26日,“辽宁”舰从某军港解缆起航。在海军导弹驱逐舰“沈阳”舰、“石家庄”舰和导弹护卫舰“烟台”舰、“潍坊”舰的伴随下驶向南海,参加首次跨海区的长时间航行训练。

艟艨巨舰直东指。

2020年底,新华社播发北京(2020年)12月23日电,“近日,记者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2020年,我国海上油气产量突破6500 万吨,中国海油原油增量占国内增量的80%。”

6500万吨,是当年“下海”的那代海油人想都不敢想的数字!这是几代中国海洋石油人接续奋斗的结果!

2020年,中国海油这艘能源巨舰再次入选《财富》“全球500强”,位居第64 位。这是第14次连续入选。

2020年,中国海油连续16年被国务院国资委评为业绩A类企业,持有这一荣誉的中央企业仅8家!

四十正盛年,扬帆更强劲。即将迎来成立四十周年的中国海油对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能源公司”作出系统部署,集团公司党组提出坚持以“1534”总体发展思路为统领,坚定不移推动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奋力谱写公司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中国海油力量。

我为祖国献石油,宛如一条光芒如炬的精神航道。

“老海油”张志诚讲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他最长的一次出海时间是11 个月7 天,是建造渤海7 号平台的时候;他最险的一次经历是1977年2月25日深夜,从平台上跳到海里救一个女采油工;他最温暖的记忆是,为了防止平台失火关井盖时,天然气流把他像树叶一般冲倒了,一条腿整个儿歪一边去了,断了。送到医院接骨头,医生、护士还给他打了一条毛裤。

多少次访谈,多少次感叹,张志诚总是那句话:腿是我自己的,命是我自己的,石油是国家的!

疾风烈火,碧血丹心。

“海上铁人”郝振山在“下海如同登天一样难”的海洋石油行业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他始终瞄准世界第一,敢于同国际一流石油公司同行比高下,不仅成为“怒海神钻”,还打造了一支驰骋四大洋的海上中国铁军。在他身上凝聚着新时代海洋石油人“爱国 担当 奋斗 创新”的精神底色。

……

正是这一个个在困难面前从未有过胆寒的“海上铁人”,用炽爱与坚守唤醒了沉睡万年的蓝色国土。他们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执著守望着这片蓝色国土,艰难耕耘着一座座平台,在日光下,也在月光下。

距我脚下的码头二百多公里以外有一个叫刘公岛的地方——受过基本教育的当下中国人大都记得,那里曾是一百多年前北洋舰队的“母港”。

1950年3月,刚刚赴任的人民海军司令员肖劲光风尘仆仆来到春寒料峭的山东威海。

随行参谋人员报告,要渡过2.1 海里的海面到刘公岛须租借渔民小船。

面色凝重的海军司令对参谋说:“记下,1950年3月17日,海军司令员肖劲光乘渔船视察刘公岛!”

这或许是新中国第一代海军军人最凝重的“结”。

2019年12月17日下午4 时许, 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交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这是又一艘航空母舰向人民海军交接入列。

新华社报道,近日“山东”舰正驶往南海参加例行海上行动。

这个码头几十公里外,就是中国海军的航母军港——“辽宁”舰仿佛依稀可见。

我身后的海洋石油工程建造场地,工友们正顶风冒雪加紧赶工:今年,中国海油在这里建造的二十个海上工程项目要在年底全部建成,它们几乎都是海上“巨无霸”。场地负责人估算,高峰时现场作业的工人将近十万。

能源报国,正由铿锵誓言变为中国海油这一能源“巨舰”擘画的一幅幅波澜壮阔画卷。

两个一百年。两个十五年。

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海军,中国海油,

历史巨轮与宽阔大海,时代洪流与沧海一粟。

一支舰队,一艘船,一名水手。

……

从青春报国的海军到能源报国的海油,与我是“巧合”吗?

今天,我站在从军、入职两个十五年的交汇处,眺望徐徐出海的巨舰,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交织、交错的图景:海油、海军,海洋、海疆——青春,职业,专业……

和大海,是一种缘——对蓝色梦想的企盼和追寻;是一种使命——对蓝色国土的守望与担当。

大海给挑战者提供了搏击舞台,也赋予了他一份凶险。但,面对再凶险莫测的大海,弄潮儿也要一试身手。

大海的狂飙、大海的幽蓝、大海的沉静,已哺育我三十年之久——我自视是一位大海之子,我该如何将其深邃而执著、澎湃而开放、坚毅求共赢的基因融进一位曾经的海军军人、而今的新时代中国海油人的行为、思想、血脉?

——这,是“蓝”赋予我的又一次职业使命。

猜你喜欢

海油海军石油
海油华南谱新篇
晓褐蜻
石油石化展会
中国海油助力乌干达首个油田建设
践行低碳战略的海油路径
通过终端打造海油品牌——专访中国海油华南销售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彭红斌
我的海军之梦
奇妙的石油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New Approach to Calculate the Unavailability of Identical Spares in Cold Spare Configu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