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基层新闻“活鱼”
——浅议通讯员怎样写好新闻
2021-08-02姜丽丽
文 姜丽丽
基层是最容易抓新闻“活鱼”的地方,而通讯员的写作不如专业记者,往往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新闻采写经验。只要掌握好新闻的采访和写作的方法,通讯员也能写出经典的新闻作品。本文从笔者的新闻经验出发,从选题、采访、写作、审核四个环节,分析新闻写作要注意的问题,详述写好新闻作品的方式方法。
鲜活的新闻很多都出自基层,基层的故事是最接地气的,而通讯员的新闻写作弱于专业记者,往往是采写经验不够。基层通讯员如果掌握了新闻的采访和写作要领,也能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笔者原来是报社的记者,现在在一家大学的后勤部门工作。疫情期间,笔者为单位写了几十篇新闻稿,上稿率和转载率都很高。笔者从实践经验出发,从选题、采访、写作、审核四个环节论述通讯员该如何写好新闻作品。
选题,注重社会性与关注度
作为新闻作品,选题是第一个要考虑的事情。选题好,则新闻作品上稿率高,容易受到关注。
选题的选择,要“以社会题材为主”“以时政热点为主”。比如2020年,新冠疫情就是最大的时政热点,抗“疫”就是最典型的社会题材。所以,基层的抗“疫”故事就是很好的选题。深挖抗“疫”题材,能写出众多有深度的新闻报道。
选题要注重及时性。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一天晚上因大风刮倒了树木,后勤员工连夜锯树、清理道路上倒伏的树木。第二天,笔者将其写为新闻稿,很快发表并被转载。
选题可以呈系列。比如抗“疫”,这是个大选题,所以,可以写系列文章,比如校医院的防疫物资储备、学生返校时学校的抗“疫”措施、学生及老师志愿者加入抗“疫”大军,等等。抗“疫”是大话题,可写的内容很多。
多写深度报道。“深度报道类的新闻是对各种各样的新闻事件进行筛选、整理和分析整合的一种新闻报道,即使新闻事件复杂混乱,新闻深度报道都能选择出最有代表性以及最有深度报道价值的题材进行分析和预测。”在资讯爆炸的现在,写好深度报道,对于提高新闻写作水平,增加上稿率和转载率具有重要意义。而要写好深度报道,就要掌握大量资料,做好多方采访,掌握写作技巧,并坚持让采访对象审核稿件。
采访,尽量穷尽采访对象
第一,“采访要海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新闻的“米”就来源于采访,只有拿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新闻才能写得生动。
采访要尽量穷尽采访对象。当然,采访对象可以无数,但是,在一个选题内,可以采访的代表不同部门的人数,是可数的。采访全部人员做不到,但是,在能采访的范围内,尽量采访到更多的采访对象,事情才能了解得全面,新闻才能写得生动,也更趋近于真实。
笔者的采访时间和写作时间比大约为5∶1,即如果写作要用两个小时,则采访要用10个小时。大量的采访,是写好新闻作品的必备条件。
第二,运用多种方式采访。采访的形式可以多样,比如现场采访、电话采访和网络采访等。
现场采访,即和采访对象面对面采访。在采访之前,要做点功课,粗略了解采访对象的情况,和采访对象见面后,不仅要提问,还要注意观察,观察周边环境,观察采访对象的表情和动作等。在采访时,可以录音。但是,即使录音,也需要现场记录。因为整理采访资料时,整理采访记录要比整理录音快得多。
电话采访,方便快捷。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采访大量采访对象。但是,电话采访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和动作,所以,需要问得细致,这样才能采访到细节,为新闻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网络采访包括Email采访、QQ采访、微信采访等。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采访方便、快捷、灵活、经济。笔者喜欢用微信语音通话采访,采访后,让采访对象提供相关图片。
不同的采访方式可以灵活运用,一切以新闻需要为准绳,选取采访方式。一般,如果对一个人物做专访,一般采用现场采访的方式;如果要采访一个事件涉及的多个部门或多人,一般采用电话采访和网络采访的方式,更方便、快捷。
第三,采访中如何提问。采访可以先搜集资料设置采访提纲。也可以先提出一个开放式问题,让采访对象畅所欲言,然后根据采访对象的回答,再提出自己好奇的问题。第二种方式相对灵活一些。如果对一些问题需要有确定的回答,可以提封闭式问题。对比较木讷的采访对象,可以多提封闭式问题,引导采访对象多说、多讲。
写作,要重视真实性和细节描写
首先,资料的处理。当整理采访记录,查看相关文件时,要从中划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把这些内容划出来后,多看几遍,做到心中熟悉。
其次,写作时要注意框架。如果资料比较多,可以将资料分类,给每个类别拟一个小标题,然后用一条线索将几大部分串起来,写成通讯。如果内容不多,就可以直接整体写作,但是,要注意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保证行文顺畅、主次清晰。
第三,写作时要注意真实性原则。新闻一定要真实,这是新闻的命脉,绝不能写虚假新闻。
第四,写新闻时,注意细节描写,避免“报告腔”。“有的语言不简洁,套用总结汇报材料,如‘一是……、二是……、三是……’,‘强调一个×字,突出一个×字……’,实际上,这是不受欢迎的‘八股’文章。”总结、报告等文件可以给新闻报道提供素材,但是,“报告腔”是新闻的大忌。避免“报告腔”最好的办法,就是朴实地描写新闻事实,描写新闻细节。只有丰富的细节才能让新闻生动、感人。
第五,标题要锤炼。“首先,主标题要言简意赅……其次,要注重标题的视觉化……第三,标题要通俗化、朴实化。”锤炼标题不是一时之功,每次写文章,标题都要多加思考,直到所起的标题自己满意为止。
第六,开头要有新闻由头。有的新闻作品,内容主体不是最近发生的,那么,怎么体现新闻性呢?有两种比较常见的办法,一是在开头找到最近的新闻事件作为新闻由头,这样,可以用新闻由头带出时效性不强的新闻主体。如果实在找不到新闻由头,也可以引用新闻人物语言的形式作为开头,这样,可以让新闻主体能够以符合新闻及时性的方式展现出来。
审核,重视普通采访对象的审稿
通讯员在写稿子的时候,通讯员和采访对象在面对同一事情上,理解会有偏差。“即使认真地采访,如果采访者先入为主的成分太多,谈了很长时间,也不一定能够真实地表达被采访者的本意,因而产生误解,因为人际交流中存在认识、社会经历等多方面的差距。”解决这种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讯员写完稿子,发给所有采访对象审稿。这是必要的。“这是一种解决由于代际差异造成可能误读的方法,且这也是记者的一项职业道德要求。”
笔者常用的方法是,将初稿微信发给所有采访对象,让他们修改时标上彩色。这样可以综合处理。但是,回来的稿子也会有些问题,比如大家的修改不一致,有的新闻事实有冲突等。对有冲突的新闻事实,要打电话核实。修改风格不一样的地方,自己润色弥补。
新闻界著名教授陈力丹说:“首先,不要在细节上出纰漏,这是应该且可以做到的;第二步,尽可能防止误解,让尽可能真实的事实和人物呈现给读者。”陈力丹自己就经历过很多次记者采访成文后不让他审稿,结果大量细节不实的事情。所以,即使是成熟的记者,也要注意新闻稿的审核。
新闻稿的审核,看似耽误时间,但是,实际上是避免新闻差错最方便的解决办法。为什么新闻会出差错?因为对于一句话,说的人和听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如果再写成文章,难免出现理解问题,让采访对象审核,是避免差错的最好办法。如果怕耽误时间,可以给被采访者规定时间,如果被采访者实在没空,可以打电话,针对被采访者的内容,念稿审核。
“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基层蕴藏着最鲜活、生动的新闻资源。”基层生动感人的新闻“活鱼”很多,只要我们深入挖掘,基层完全可以成为新闻宣传的“富矿”,写出特色,写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