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大学生心理发展研究
2021-08-01沈西雯沈秀花马小惠孔庆申骆京成
沈西雯 沈秀花 马小惠 孔庆申 骆京成
摘要:随着残障学生进入高等院校的人数逐年增加,残障学生受到了极大关注,通过研究了解到,受身体因素的影响,一部分残障大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孤独感、自卑感、焦虑感等负面情绪,而这些都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同时通过分析将它们对残障大学生理心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梳理,能从该方面找到突破口,从理论和实践上指导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场域去关注残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增加自信、积极、阳光的正面情绪。
关键词:残障大学生;负面情绪;家庭;学校;社会
一、引言
2017年,中国残联和教育部共同印发了《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政策,帮助了很多残障学生进入理想中的大学。据统计,2012年至2018年,全国共有6.22万残障考生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这是一个瞩目的数字,随着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从基本消除因招生不公所导致的残障人无法接受高等教育,到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和健全人一样接受高等教育,是我国残障人高等教育发展的质的变化。
然而在从全国范围来看残障大学生仍然是非常小的一部分群体。小部分残障大学在健全大学生众多的高等教育场域中,难免会有一些“不适应”,而这种“不适应”因素原因很多,在满足于当前外在高等教育获得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提升,缺乏对“生命意义”(Heine,etc.2006)的思考,且容易造成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来探索影响因素。
二、残障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困惑
1.孤独感
孤独感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无法得到满足所产生的一种负心理特征,通常伴随空虚,寂寞,无助和郁闷等不良情绪(Asher&Paquette,2003;Weiss,1987)。障大学生由于自身身体条件原因他们更容易出现自卑现象,怕与人交往,再上外界的不了解,使得残障大学生更容易陷入被孤立状态,从而有孤独感。
2.自卑感
残障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会由于自身的身体情况,产生出现自卑,在接受高等教育以前,引以为傲的优异成绩,在大学里变得“平平无奇”,身边同学除了成绩优异,综合素质也较强,当无法在校园里获得“满足感、幸福感”时,残障学生将会有更大的心理落差,而将这种心理落差扩大为自己的身体条件不够好,从而产生自卑感。
3.焦虑感
美国体验教育专家里克·沃伦(Rick,Warren)曾说:“Impression without expression leads to depression.”,就是说缺少体验会导致沮丧情绪。在大学中,不仅仅是学习,各种丰富的校园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而残障学生,由于在校园集体活动中参与次数少,能体验的活动,其他经历少于健全同学,缺少体验导致沮丧情绪,引发他们对未来的担忧,从而形成焦虑感。
三、家庭、学校、社会对残障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1.家庭,是人接受教育的基础是地,是人与外部环境产生连接的第一场所。因此首要分析家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在中国这个传统的国度里,父母对孩子的期待集中于教育期待,有比喻为“鲤鱼跳龙门”,而作为残障孩子父母,他们的期待就冠上“残障了只能读书”的标签被进一步地强化。残障孩子的父母重点会集中于教育,但往往会忽略一个问题就是残障孩子的心理发展,将“吃饱穿暖”这些基本的生活关爱定义为“沟通”,长此以往,所需要真正的心理上的关怀就直接被忽视掉了,鉴于残障孩子在身体方面的障碍,走出家门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不够多,在家庭不够重视的情况下,残障孩子人际交往的培养和性格的塑造就不能顺利进行。
2.学校,是一个特定的场域,其中的文化教育(甚至科学教育)暗含地一整套知识,本领,(继承人,2002)特别是构成有一定能力水平的言谈为前提。学校对于学生的要求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习成绩要拔尖。第二是:要培养综合素质。那么普通学校对残障学生关注点的聚焦会和家庭一样吗?显然是一样的,残障学生在学校被得到更多的“夸赞”就是“身残志坚,品学兼优”,上了大学后,学校对于残障学生的关注主要是集中为:助学金的发放,无障碍的改造等等,较少关注残障学生心理发展,残障学生上大学后很容易因目标导向的改变,学校的改变,从而导致了残障学生心理不适应,出现人际关系交往障碍,但无法通过学校中的同学和老师来进行疏解,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
3.社会,是一个大的群体,由许多的意识和观念组成,对于“残障”这词的理解更多的是“励志”,这样的标签对于残障人士的发展有一定的弊端,励志的残障人士是不会出现“心理问题”,同时开朗的他们“人际交往”不会存在问题,过多的标签让残障人士羞于说出自己的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害怕周围人用很奇怪的眼光看自己,甚至会担心丢掉“励志”的夸奖“帽子”,逐渐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励志榜样的情景塑造,正能量的形象传递等,在读大学的残障大学生身上会更加的明显,他们往往会被媒体“过多”的报道带来更多的流量关注,而他们本身心理诉求就会自然而然地被“阻挡”了。
四、总结
残障大学生容易出现孤独感、自卑感、焦虑感等负面心理情绪,值得我们注意和深思,同時也发现了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些看法行为等是影响残障学生心理正向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要关注家庭、学校、社会对残障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要不断完善三个场域的氛围,帮助残障大学生树立自信、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彭益华,李晓梅.残疾人教育的现实境遇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9(06):69-71.
[2]卢梨娜. 残疾人群体社会支持体系及其优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3]孔磊.残疾人学习者在线学习支持服务使用调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0):20-22.
[4]庞文.残障学生的教育获得感:理论内涵与概念模型[J].现代特殊教育,2020(15):31-36.
[5]郑功成.残障与发展: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01):1.
[6]闫佳丽. 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研究[D].石河子大学,2020.
作者简介:姓名:沈西雯,性别:女,最高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