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祈福文化对首饰发展的影响

2021-07-31陈玉欣

西部皮革 2021年13期
关键词:祈福首饰道教

陈玉欣

(鲁迅美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引言

在人们的观念里,首饰一直是为视觉服务的,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也受当代美学的影响和推动,当代首饰中出现了对感官设计的思考和运用。人有五感,触觉、听觉、嗅觉、味觉与视觉同样重要,它们是人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多感官设计突破了视觉设计的局限,能让受众与作品有更多的互动,在这个“交互体验”盛行的时代,感官设计为当代首饰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1 祈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1.1 祈福文化的形成

祈福文化源自人类文明早期的世界观,也出于人们趋利避害的生存本能。

受到疾病、死亡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命都受到威胁,这促使他们对健康、长寿以及风调雨顺产生了深切向往[1]。那时的人们无法理解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也不能解释出生与死亡,便把它们归结在某种人类所不能有的“力量”上,并把这些力量具像化赋予其他的存在。

《山海经》中描绘过:“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其兽多虎豹犀兕。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彩纹,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人们认为形状像野鸡却长着五彩斑斓的羽毛的鸾鸟寓意吉祥,它的出现会使天下太平。

这便是祈福的“福”,人们认为可以通过供奉、祭拜等方式来讨好这些带来吉祥的神,求他们让四季风调雨顺,也祈求自己或家人的身体康健,由此,人们的美好愿望构建了一套让当时无法解释的现象变得“合理”的世界观。

先秦时期,祈福文化与祝祷文化有关。

春秋时期,诸侯分裂,社会巨变,百家争鸣,各路思想学说的兴起让人们对“祝祷文化”有了新的态度,但秦仍然推崇,后来秦统一六国,祝祷文化仍然在秦汉时期盛行,汉代又有了阴阳五行说以及儒家思想渗透融汇进来,人们的世界观又产生了巨大变化,因此,祈福的形式也发生了改变。

汉末、三国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祈福文化重要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祝祷文化稍有没落,取而代之的是佛教与道教的盛行,其中,道教融汇了更多本土化因素,祝祷文化中的舞蹈、咒语以及鬼神体系也一道被带入,又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进行了规范化的改编,使其更容易传播。

唐代也是中国祈福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大唐海纳百川,物资丰厚,与其他国家外交贸易频繁,社会氛围积极向上,道、佛两教更成为思想文化主流,唐代以道教为国教,据悉唐代全年道教节日有九十六个之多,连官职都有“禁咒师”“太卜令”,还有符祝、符水等,作为道教治病的良方。

两宋时期物资更加丰富,人们的欲望也随之增加,祈福内容也日渐世俗化、功利化,对金钱、仕途、婚姻的追求是两宋祈福文化的主题。道教为迎合人们的心理需求,符祝治病、驱鬼避邪、修仙成神的思想也深入人心,但在元代受政府的压制逐渐败落,明朝又有抬头,到清朝,中国的祈福文化已经呈现一种“儒释道大融合”的全新面貌。

1.2 祈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祈福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当时大众的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祈福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董仲舒先生对儒家思想的诠释极利于统治者巩固统治,汉代祈福的配饰“刚卯”(见图1),其形制和上面的铭文都反映出了汉代中央集权制的思想。也不难看出儒家思想的渗透使得中国的祈福文化有了政治职能[2]。

图1 刚卯图片来源于网络

祈福文化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祝祷文化没落后与道教思想融合,无可避免地将祝祷文化也渗透进了道教。道教祈福最重要的两种方式便是咒语和符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护身符,现代民间不少地区还保留着给小孩挂红布缝制的三角护身符的传统。

祈福文化也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佛教作为外来文化,能广为流传必然要与中国本土的祈福文化相互渗透,它对中国的鬼神结构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有人认为念佛经可以辟邪,开过光的念珠、玉佩等具有更强的力量。

2 中国祈福文化对传统首饰发展的影响

2.1 祈福文化在传统首饰中的表现

祈福文化在首饰纹样中有所表现。汉字是象形文字,重在表“意”,所以将有吉祥寓意的文字直接当作纹样用于首饰上就有很强的装饰性,明代定陵出土的一支玉簪就以“喜”字为主,嵌珍珠、宝石等辅饰“庆万年”三个小字。中国人重“意”,隐晦的图像表意更符合他们的审美情趣,如云纹、“射眼”龙纹、暗虎、八宝花、葫芦纹等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葫芦”字同“福禄”,另外,葫芦藤蔓繁茂、四处蔓延,还有子孙延绵、后世兴旺的寓意。

祈福文化在首饰用材中也有所表现。国人认为,金、银、铜皆可辟邪,佩戴金银首饰可以抵御灾祸,银首饰氧化变黑还有体内的病被驱散出来的说法,体弱多病的老人佩戴金银手镯可以护佑身体康健,小孩子们佩戴金银项圈可以健康成长,这都是人们的美好祈愿。另外,金、银、铜作为古代流通货币的主要材质,流通性强,五行说中又有鬼属阴、人属阳的说法,金、银、铜阳气旺盛,也有避邪之用。除了金银,中国人也偏爱玉,认为玉石是土地的精华,玉石表面温润,质地却坚硬,所以它被认为是神灵对人类的恩赐,逐渐就发展成了随身携带的祈福辟邪的装饰品[3]。

祈福文化在首饰造型中也有所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兵器为造型的饰品,这跟当时时局动荡、连年战乱的社会大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家国破碎,生活艰辛,希望借助兵器的力量保佑祈福。除此之外,传统首饰还出现了许多与古代神话传说相关的造型。由于神话传说大多是故事,是叙事性的,将动态的故事转化为静态的装饰品并不容易,所以人们会选用故事中的代表元素、通过位置的摆放来表达故事情节,然后将“神话传说”戴在身上,希望借助神话中神仙(如八仙)或神兽(如龙、凤、麒麟、白泽等)(见图2)的神力来保佑自己,代表作品有现藏于故宫的清代麒麟送子锁,明代玉八仙佩等。

图2 高冠凤鸟佩图片来源于网络

2.2 祈福文化对中国首饰发展的影响延续至今

祈福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延续至今,以玉镯(见图3)为例,有些人佩戴玉镯,玉镯碎了,就认为那是在为佩戴者挡灾。又比如戴玉有“男戴观音女戴佛”的说法,前者是希望男性能够受观音慈悲之心的感染,后者则是希望女子怀抱宽广,观音与佛虽然都源自佛教,但不管买玉的中国人是否为佛教信徒,都会遵守这一法则,早已脱离了单纯的祝祷意义。祈福文化也对现代的首饰的营销策略有深远的影响,首饰营销中,拥有“祈福”含义的饰品往往销量更高,售价更高,所以传统的首饰在现代大多都会延续原有的寓意。受祈福文化的影响,一些现代首饰和现代材料也会被赋予新的“祈福”寓意,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水晶,例如金发晶,由于其中的包裹物犹若金丝,所以金发晶被予以发财的寓意。

图3 玉镯图片来源于网络

2.3 祈福首饰的艺术价值

受祈福文化的影响,中国具有祈福意义的首饰在设计和选材上风格独树一帜,深厚的文化底蕴使祈福首饰比一般首饰更具有感染力。

佩戴祈福首饰在某种程度上给人心灵和精神的依托,尤其是在不安定的环境中,能让佩戴者产生心理的安全感,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人们的紧张心情,得到心理安慰。

3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祈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来揭示祈福文化对中国传统首饰的影响。祈福文化吸收了儒家思想、道教佛教的文化观念等,跟随社会的变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侧重点。中国的祈福文化早脱离了单纯的祝祷文化范畴,它融入了中国人的骨血,是他们对未来的美好祈愿,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获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刻影响着现今社会中的人们对日常首饰佩戴的选择,对当代首饰的商业营销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祈福首饰道教
摸马祈福
首饰,是身体的告白
祈福
《互生》首饰系列
宝石首饰系列
宝石首饰系列
西夏道教补议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为飞行祈福
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