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皮下注射胰岛素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分析
2021-07-31詹凤兰
詹凤兰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内分泌科,福建南平 353000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在目前尚无法彻底治愈的阶段,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期坚持用药[1]。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类型大体可分为口服用药以及胰岛素,其中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效果最为直接,具有起效快,降糖幅度大的特点,适用于口服用药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的患者[2]。但其缺点是需皮下注射,相较于口服用药在使用上不甚方便,因此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较高的要求。既往糖尿病患者因依从性差或年龄较大容易遗忘定时用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为应对该问题,临床对如何提高患者胰岛素用药依从性相关的延续性护理进行了许多尝试,有报道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方式,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应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3]。该次研究便利选取2019年1—6月期间该院收治的98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并对比分析综合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便利选取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98例,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以抽签法分成两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48~80岁,平均年龄(65.86±7.12)岁;病程4~16年,平均病程(8.45±3.18)年;合并糖尿病眼病6例,糖尿病足4例,糖尿病肾病5例。观察组患者中26例,女23例;年龄51~80,平均年龄(66.36±7.18)岁;病程5~15年,平均病程(8.30±3.11)年;合并糖尿病眼病7例,糖尿病足5例,糖尿病肾病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类型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4];②患者按照医嘱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以控制血糖;③患者或家属知情该次研究,且经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④患者对治疗不存在严重抗拒心理、行为。
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等脏器功能严重受损;②合并恶性肿瘤疾病;③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阿尔茨海默患者;④随访期间失联或中途退出研究患者。
1.3 方法
患者均按照医嘱使用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式进行血糖的控制,并维持1年的随访。
1.3.1 对照组 行常规护理干预,护士指导患者如何进行皮下注射胰岛素,确保患者掌握胰岛素的注射方法,同时介绍胰岛素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如何做好日常自我护理。嘱咐患者在出现异常情况或血糖波动时及时报告。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实施如下:①患者院内治疗时,除指导患者掌握胰岛素的使用外,将家属纳入指导范围,使家属也掌握胰岛素的使用方法。在患者治疗期间有针对性地灌输各种胰岛素使用注意事项,使患者、家属在地过程中逐渐充分掌握胰岛素的使用。②心理干预,由于长期应用胰岛素会使患者滋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甚至是血糖波动,因而在院期间加强心理干预,使患者能够接受长期使用胰岛素的生活,正确认识疾病、面对疾病。此外,告知患者使用胰岛素对血糖的控制效果,帮助患者保持疾病治疗的信心,避免消极的情绪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③自我护理能力干预,开展深入一对一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进一步了解糖尿病,并逐渐接受自身是糖尿病患者的事实。通过沟通的方式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然后依据患者现有的生活方式,指出其中的不足,并制定更为健康、完善的生活方式。如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且对改变生活方式存在一定的抗拒情况,可介绍健康生活方式对血糖控制的积极影响,继而促使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中重点内容包括:作息、饮食、运动锻炼等,在沟通时,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④定期血糖监测,患者在初期注射胰岛素治疗时,血糖监测次数为8次/d,统计患者的血糖变化曲线,计算患者的血糖日最大差、血糖日夜差、血糖平均值等数据,并交予医师制定医嘱。在患者血糖波动相对稳定后,逐渐减少每日血糖监测频率。如在血糖监测过程中患者出现高血糖、低血糖等,及时报告医师并调整药物剂量。⑤嘱咐患者及家属定期回院复诊,对血糖及相关并发症进行检测,确认患者的糖尿病控制效果,以便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1.4 观察指标
①记录患者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的血糖指标。②统计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酮症酸中毒、微血管病变、心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的情况并对比并发症发生率。③统计患者胰岛素用药治疗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予以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与对照组患者在护理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对比(±s)
?
2.2 两组患者随访期间新发糖尿病并发症对比
观察组患者随访期间酮症酸中毒、微血管病变、心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随访期间新发糖尿病并发症对比[n(%)]
2.3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用药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临床已证实,皮下注射胰岛素相较于口服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降糖药物的血糖控制效果更为理想[5-7]。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机制是通过为机体补充外源性胰岛素,获得充足的糖代谢效果[8]。此外还有报道称通过注射胰岛素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胰岛β细胞功能的恢复,增强患者自身胰岛素合成的能力[9]。并且在注射胰岛素一定时间后,患者依然可选择以口服药物进行血糖的控制[10]。但在胰岛素应用期间,由于使用方式是皮下注射,对患者的自我操作能力、护理能力均有一定要求,部分患者由于治疗依从性差、动手动力差、自我护理能力差等原因导致在皮下注射胰岛素期间出现诸多问题,影响血糖控制效果[10-12]。因此基于以上背景,该次研究为帮助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治疗期间更具安全及疗效,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模式进行护理。
针对皮下注射胰岛素患者的综合护理主要有胰岛素使用指导、心理干预、自我护理能力干预等方面的措施。通过上述措施能帮助患者掌握胰岛素的使用,同时建立积极面对糖尿病的心理防线,提升自我护理能力[13-15]。该次研究反映,通过上述措施提升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在经护理干预后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经综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更为理想。葛婧潇等[16]的研究中,以综合护理干预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糖尿病患者,干预组患者在干预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显著降低,其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值分别为(6.2±0.4)、(7.3±0.4)mmol/L,优于对照组血糖指标(P<0.05),与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5.88±0.95)mmol/L、餐后2 h血糖(7.87±1.10)mmol/L均优于对照组(P<0.05)的结果对比呈现一致性,再次证实综合护理干预对血糖控制的积极影响。此外观察组患者在随访期间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也从侧面证实综合护理干预能获得更理想的血糖控制效果,最终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一些错误、不规范的操作会导致注射胰岛素出现低血糖等并不良反应,而综合护理能有效降低此类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中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提示综合护理能规范患者的操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综上所述,在皮下注射胰岛素患者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可促进血糖控制效果的提升,降低并发症、不良反应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