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节奏:语文教学的灵魂之美

2021-07-30高宝玲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天门山节奏灵魂

高宝玲

“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课堂教学的艺术灵魂就是课堂节奏。课堂教学会在动静相生、张弛有度、疏密有致、收放有序的多节奏和谐转化中,流淌出语文课的灵魂之美。

一、动静相生,“大珠小珠落玉盘”

《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为达成教学目标:体会文中各种富有特色的树的描写方法,感受树为城市注入灵魂,成为独有“标识”这一特点,在教学中以读带写设计各种教学活动。

第一环节,静动结合阅读。阅读的重点集中在具体描述树木的三段话上,先让学生通读全文,静心阅读,找出最能体现树的特点的文字。再通过同伴互助学习,图文对比、想象,赏析文字表达的精准。

第二环节,再次静态默读,从第一环节的关注内容到关注写法——同样是写树,不同的写法写出了不同特点的树。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有按照从整体到局部描述树的气势和特点的写法,有描写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体现城市气质的写法。这时教师再补充几种不同的城市标志性树木,学生通过交流发现,独木适合于细致描写,突出各部分的特色;群树则适合于写出整体形象,突出氛围。

第三环节,学以致用,思维深度训练,用观察到的文中写法习练习写自己身边的“城市标识”。最终学生选择了与古城气质相符的银杏树。教师补充汉阳陵的银杏林不同角度的图片,有整体的树林、有单独的一棵树、有树叶的特写,学生观察,构思选择合适的描写角度。在思维的深度迁移中,学生深思后选择与城市的气质相吻合的银杏的挺直的树干,展现城市屹立千年不倒的精神;那金黄的色彩,是千年古都才有的帝王风范;那精致的叶片,如这个城市人民的智慧。学生静静地思考创作,描写的语言丰富准确,在热烈的分享交流中碰撞智慧,创造一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之节奏美。

二、曲直相映,“此时无声胜有声”

《鸟鸣涧》这首古诗,有“桂花落”“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样的不安静,却营造了奇妙的“静”中之“境”,这样的写法要让学生充分领会其妙用,教学时就去“意向曲中求”,以“静”为诗眼,感悟“诗佛”之境界。

首先,找到诗眼。学生初读古诗,了解意思之后,让他们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要表现的景物特点,毫无意外,学生都选择了“静”。

其次,找直“静”。诗中哪些地方让你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份静呢?学生直接聚焦“夜静春山空”这一句,进而通过理解“空”字,体会山林的“空”,作者心境的“空”。

再次,寻曲“静”。这首诗是为了突出山涧的“静”,发现“不静”的地方?春天的山涧,空旷寂静,偌大的山谷,连几声鸟叫都可以听见,足见此时之“静”,还有花落之声,唯有山谷寂静至极,才能被捕捉到。

最后,悟人“静”。引导学生体会,唯有心静,全情投入,才能融入大自然,感受到花瓣落地的微响,惊喜于几声鸟叫的清脆,感受到有山有水、有花有鸟的山谷是如何“空灵”,这才是“万物皆浮躁,唯我心释然”的诗佛境界。

三、起伏有致,“天光云影共徘徊”

三年级《古诗三首》教学,以“望”为主题,整合学习《望天门山》和《望洞庭》两首诗。这两首诗都是远望的视角,所写的景致不同,带给人的感受也大不相同。这两首诗,学生未学课文之前,大部分能背诵,基于这样的学情,如何带给学生新的学习思路呢?教学可以选择整合教学对比性学习。

首先,用范读点燃学生课堂的情绪。要求学生用词语形容听读的感觉。学生在听完之后,将气势磅礴、潇洒大气送给了《望天门山》,将柔和幽静、和谐自然送给了《望洞庭》,初读即有感受。

其次,用想象触摸景色的韵味。边读边想象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想象和描述景色。理解与朗读的指导紧密结合,读出远望天门山“断”“开”“回”“出”“来”的壮观气势,读出“和”“翠”的美丽清幽。《望洞庭》的诗句,读出夜晚月、湖、山的融合之美。

接着,用美景激发表达的欲望。感受祖国山川的美是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天门山的壮美、洞庭湖的柔美各具特色,但是祖国的美景何止于此?通过资料补充,带领学生赞黄河壶口瀑布的汹涌澎湃,赏天山积雪的纯净无暇,看蒙古草原的一望无暇,叹泰山云海的缥缈神奇。

最后,分享品味文字的妙用。随性的口语表达自然比较容易,但是要用精妙的语言准确展示这就需要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积累。此环节以新疆天山牧场为例,指导学生练习用精准的字词描写景物的特点。伴随学生的描述、教师的点评,学生用文字展现出碧绿的草原一直“铺”到山脚下,数不清的牛羊“点缀”在草原上,山峰耸立,积雪给山顶“戴上”白色的帽子,连白云也变得“自在”许多,随意地飘来飄去。

四、张弛有度,“淡抹浓妆总相宜”

语文课堂,经常对构段方式相同的文本不知道该如何用力,总觉得每一处都很精彩,想带着学生将每一处文字细细品味,想把每一处能够梳理出的语文学习点都带给学生,岂不知这样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往往是教师携带着大量的“干货”扑面而来,学生在匆匆而过的走场式学习中应接不暇,反倒会不知所措,与我们现在提倡的“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教学策略不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张弛有度,重点突出,节奏分明。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文本中的五个小故事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精神品质。在阅读的时候,往往都是按照初读文本,为每一个故事加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然后逐段谈鲁迅的品质。“谈读书”表达爱护下一代成长;“谈‘碰壁”有时代因素在里面,理解有点难度;“放烟花”中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救助黄包车夫”“关心女佣阿三”表达对贫苦大众的关怀。那到底我们应该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哪里呢?从文章篇幅上看,对救助黄包车夫这一情节写得最为细致,教学可以在这里“制造紧张气氛”。通过重点词汇的学习,抓住“饱经风霜”体会贫苦人民的生活何等艰辛;抓住鲁迅先生的表情描写,凸显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抓住鲁迅先生的动作描写,体会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信条。每一次阅读都能够深入其中,感同身受,拉近时空距离,认识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如果通篇学习都要字斟句酌,那么每一个情节在学生的心里都会留下模模糊糊、不浓不淡的印象,还不如“攻其一点,以点带面”,由对陌生人的关怀,联想至对身边佣人、家中亲人的关怀;由对一个代表人物的关怀,联想至对阶层群众、国家民族的关怀,因为像黄包车夫这样的底层人物,基于同类人物的认知,学生的距离感不会太强,易于理解,进而层层拓展,对比联系,理解的难度降低,也不会出现因“无感”而需要老师说教的现象。

音乐的灵魂在于旋律节奏之美打动人心,语文课堂的灵魂在于教师教学的艺术节奏之美。教师的课堂组织、引导、对话、点拨,一举一动都在诠释语文课堂的灵魂之美,都在展现语文教师的“人课合一”的境界之美。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西飞二小

猜你喜欢

天门山节奏灵魂
花有自己的节奏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天门山
《望天门山》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YOUNG·节奏
唐·李白《望天门山》(草书)
中国·庄河天门山第二届冰雪节
灵魂树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