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选读》“学的活动”的设计

2021-07-30王虹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目标

王虹

《〈论语〉选读》是语文出版社“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之一。“文化论著研读”的选修,依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表述,旨在借助注释、工具书、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正确理解和把握论著内容与观点,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提高文化修养。

一、《〈论语〉选读》“学的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运行模式

1.分解任务,形成任务链条

在“目标—活动—评价”中,要将“目标”分解为“任务”,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操作时要注意:根据“学生学的思路”确定目标达成的诸任务;任务的多寡,一般一节课以2~3个为宜;明确任务间的关系,以形成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及其他关系,进而组成任务链条。

2.由任务驱动“学的活动”

完成一个任务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为一个教学环节。一课时完成2~3 个任务,就意味着2~3 个环节,外加导入、总结,一般不超过5个,否则会使学习活动零乱。“学的活动”的展开,就是任务1→任务2→任务3的阶段性推进。

3.每个任务是一个自主的“学的活动”

“情境创设→任务明确→学生活动→活动展示→成果评价”,就是这样一个自主的“学的活动”。“情境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需要、动机,或为了设置具有表现性的任务,或展示预期学习结果可能的形态,可在“任务1”前(相当于“导入”)使用,而任务之间可用其他方式过渡。

二、案例分析——《高山仰止》

【活动背景】

1.《论语》的读法。朱熹《四书集注》中之《读论语孟子法》引用了程颢、程颐之说:“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義,然后可以求其意;凡看孔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此与“文化论著研读”课程标准提法相近。由此,我们不妨归纳《论语》阅读的三个层次:落实文字,读懂章节;领悟思想,取其精髓;联系自己,联系生活。

2.《〈论语〉选读》的注译。编者有意淡化“释义”的要求,选文所有的译文及关键字的注释都呈现在教材里。这样的编排固然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引导我们从文言的字字落实中突围出来,但也导致有的学生走向另一个极端,根本不把字词放在眼里,在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的情况下囫囵吞枣式解读内涵,从而产生肤浅的甚至是片面的解读。

3.《高山仰止》的特点。《〈论语〉选读》共15课,第12课是《高山仰止》,文本围绕“感人的师生关系”展开,由13个章节组成。按其章节内容,可将《高山仰止》分为两个层次去解读,一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体现出深沉的爱,一是学生对孔子的评价体现出由衷的敬意。

孔子,历史上既有历代尊孔者对其的神化、圣化,也有批孔者对其的异化和丑化。现实中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眼中的“孔子”:梁漱溟眼中的孔子是一位“至好至美”的孔子;于丹眼中的孔子是一位“链接多彩世界的灰色”的孔子;李零眼中的孔子却是一只“丧家狗”。通过《选读》前11课的学习,学生渐渐有了自己心目中的“孔子”。基于此,可聚焦孔子进行评价思辨,呈现一个有血有肉完整真实的孔子,思索其跌宕人生。

4.学情特点。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但质疑能力比较差,这势必会影响探究任务。因此设计“学的活动”时,要准备一定的问题情境、必要的背景知识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预估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充分的预设并制定相应的预案。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讨论得出结论,那必定会有效促成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与发展。

【活动设计】

一、基于以上思考,本课的学习目标设计为:

1.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及成语,或朗读或表演,感受语言口语化特点及强烈的抒情效果。

2.通过文本研读,构建“我眼中的孔子”,并通过“小型学术报告会”与他人讨论分享。

3.结合孔子师生间感人的师生关系,就“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 或“我心目中理想的老师”采用学生贴吧论坛的方式展开讨论。

二、要达成三个目标,可安排不同的学习活动:

目标一,细读原典,一字一句一章一节,踏踏实实地读。标划重要的注释、译文,标注尚存的字词疑问,随时记录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学生阅读后,安排时间组织交流,教师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诱导、点拨、归纳。

为防止学生阅读的肤浅,对重点章节教师可组织诵读或表演,读出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和韵味,揣摩人物的情感态度,读出句里句外的真切敏锐的体验和感受。如面对弟子颜渊的死,“噫”字,声音似乎从牙缝中挤压而出,悲恸之极,反复说“天丧予”,突出其指斥天道不公、惋惜痛悼爱徒的神情。透过只言片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位历经磨难的老人发自肺腑的恸哭与哀伤,源于骨髓的爱惜与赏识。

后三章,阅读难度稍大,可引入评点批注。如对19章23章,学生曾做如下评点批注:

室家、宗庙(百官)都喻指学问修养。“室家之好”,在墙外能见,说明学问修养尚浅;“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墙高而不得见,说明学问修养的精深。“不亦宜乎?”看起来是肯定,实则否定,巧妙批评叔孙武孙的浅薄和妄言。

好佩服子贡,这个比方打得恰到好处。叔孙武孙能够了解子贡,而不能看透孔子,是因为他还在孔子学问的“门外”。子贡通过一种极妙的方式维护了孔子的尊严。

目标二,完成下面的表现性任务:将13个章节做整体阅读,用一句话语录的方式概括“我眼中的孔子”;至少引用3~5则内容进行入情入理分析(可结合前面所学章节);举办“小型学术报告会”分享。

参考样例如下:

林语堂曰:“夫孔子一多情人也。有笑,有怒,有喜,有憎,好乐,好歌,甚至好哭,皆是一位活灵活现之人的表记。”

其好乐至三月不知肉味且不说,听人家唱得好,必要“再来一次”Once more,然后同他一齐唱(“使人歌,善则使复之,然后和之”),此非一活灵活现近情之人而何?且吾尝谓孔子好哭颇似卢梭,恸哭颜回且不说,《檀弓》曰:“孔子之卫,过旧馆人之丧,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贡脱骖而赙之曰:‘予乡者入而哭之,遇于一哀而出涕,予恶夫涕之无从也。”孔子入吊,本不想哭,及遇一哀,竟尔出涕,至自愧出涕之无端,呜呼!非至情者能如此乎?及其憎也,亦不客气。孺悲欲见孔子,既托病不见,复不待人走远,稍留情面,竟尔取瑟而歌,使之闻之,令人难堪,其意若曰:“我非真病,我不高兴见你罢了。”故孔子者,能喜能怒能哀能乐之大丈夫。

目标三,组织课内或课外“贴吧论坛”讨论活动,话题或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或是“我心目中理想的老师”。

【活动实施】

针对目标一的活动,教师根据学情引导处理,此不多述。针对目标二的活动,重在情境的创设和基于教材的“孔子”形象的建构。目标三的达成相对比较开放,学生在贴吧上围绕主题联系现实畅所欲言展开探讨。

一、创设情境,聚焦孔子

孔子,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沧桑,依然矗立在我们面前。现实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眼中的“孔子”,历史上也对其评价不一。

1.《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清康熙皇帝亲自写了匾额“万世师表”下诏挂在孔庙大成殿梁上,从此,人们便称颂孔子是“万世师表”。

2.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3.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这说明适周问礼的孔子(约34岁)身上有两大不足:趾高气扬的神态,过多的欲望与理想。

4.《庄子·德充符》有一个名叫“叔山无趾”的人,向孔子求教并进而论道。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孔子甘拜下风,自惭形秽。

孔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让我们走进文本,感悟《高山仰止》,从孔子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感受孔子的真性情。

二、“我眼中的孔子”“小型学术报告会”成果摘引

1.吾曰:“夫孔子至贤至圣,如高不可攀的日月,是完美无缺的偶像。”

颜渊异常尊重老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老师之学高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老师之教高明;“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老师之道高深莫测,难以追随。孔子就像那本“沙之书”,让人有无限探求的欲望,但又惧怕,自己领略的仅仅是九牛一毛。子贡对老师也相当尊敬,不能容忍别人对老师的诋毁,他把老师的学问比作“数仞之墙”,若不得其门而入,就见不了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同时又把孔子比作“日月”,“无得而逾”。能得学生如此热爱崇拜,可见孔子由内而外散发的人格魅力。

2.吾曰:“夫孔子自然亲切,嬉笑怒骂,悉形于色,可谓至情至性。唯其至情至性,才让弟子觉得可亲可近可敬可爱,尊其师而信其道。”

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真性情的普通人,他碰上悲伤的事会痛哭流涕,碰上开心的事会得意洋洋地讲起俏皮话,得意时会忘形犯点小错误,被弟子捉住蹩脚会心存畏惧赌咒发誓以示自己的清白。孔子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真实的人,丝毫不掩饰内心的情感。

3.吾曰:“夫孔子关爱学生,满怀温度。乐是爱,忧亦是爱;器重是爱,批评亦是爱。”

子路是个直率鲁莽的弟子,在子路争强好胜、洋洋得意时,孔子及时泼冷水让其清醒:“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粗一看孔子似乎并不喜欢子路,不喜欢的原因其实是孔子对子路“勇武”的否定。在一个秩序解体的时代,孔子更多的是对“勇而无礼”造成的社会混乱的担忧。孔子对子路尚勇有担忧,他说的“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便是明证,他担心子路不能尽享天年而死。果不出孔子所料,性格决定命运,子路正死于他的好勇。《论语》中孔子对子路的批评和警告恰恰是孔子对大弟子的满腔爱意。

三、学生“贴吧论坛”成果摘引

论坛(1):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

亦师亦友。老师能在学生成绩不如意时进行鼓励,并及时点拨。而学生在听老师话的同时应该勇于提出看法和建议,能主动和老师分享快乐与忧愁。课堂上老师是老师,私底下师生是伙伴关系。——沈佳斌

课下,老师能真正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跟老师开玩笑;课上,能秩序井然,相互尊重,并保持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徐凌燕

论坛

(2):我心目中理想的老师

我理想中的老师是温和中不乏一丝严厉的。如果这一个老师过于温柔,她将难以镇住学生,这无法维持一个班级的良好氛围。我理想中的老师是严肃中不乏一丝幽默的,这样上起课来才能津津有味。——裘凯丽

上课时像个老师,有丰富的阅历、广博的学识,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博我以文。课后像个朋友,不论是在探讨抑或平时的言谈中,学生能像仲由一样无所顾忌地将想法表达出来,而老师或赞同或否定或表扬或批评。——鲁颖超

【经验与反思】

《〈论语〉选读》的教学,浙江省《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提出六种教学课型:教师串讲型、主题讲座型、读书报告型、评点交流型、课题报告型、作业练习型。

就一篇课文来说,最传统的莫过于教师串讲型、评点交流型和作业练习型,但其“学的活动”设计将陷于琐碎,或拘泥于词句探讨,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内容和思想认知。而用其他三种课型,则又耗时耗力,非学生所常为,极少用于一篇课文的学习。偶有教师,将后三种课型,用于设计学生整体阅读全书的设计。因此,目前的《论语》教学,就活动形式来说是比较单一的,而其课程目标的达成,也是要打折扣的。

为此,本案例力求实践程颐之《论语》读法,从阅读的三个层次设计“学的活动”:“落实文字,读懂章节;领悟思想,取其精髓;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开始实施。三个目标和相应的活动,就是据此设计和实施的。其中第一个目标的设计,教师多有体会,而第三个目标的设计,教科书“课文解读”即有。

关键是第二个目标的设计,要切中文本特点,基于学情,确立适当的话题,或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或激起学生思考、探究、质疑的活力,以帮助学生运用对话建构意义。好的话题能带动全文的学习,如“我眼中的孔子”,实现“读者—作品—作品中人物(孔子)”的勾连,且贯通了《高山仰止》“孔子对学生”“学生对孔子”两部分内容。此外,如《沂水春风》可以设置这样的话题:“在这样的年代,在这样的年龄,孔子为什么还依旧执着于这样的理想,如果是你,你会如此执着于自己的人生理想吗?”《周而不比》可以设置这样的话题:“你可以成为孔子的朋友吗?孔老师的交友方法,你最认可哪一句?”课堂是学生言语交际活動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开展“学的活动”应具有相当水平的言语实践性。如何设计和实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活动,这需要研究教材、文本和学情,本案例就是一种探索。

努力引导学生解读《〈论语〉选读》,真正做到让学生读后掩卷深思,并有所得,汲取圣哲的智慧,我想关键在于建立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教学。明确了学习目标(学什么)后,就当思考学习任务(怎么学),将目标分解、转换,具体化为学习任务。活动围绕学习任务逐一进行,所有学习任务的完成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五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目标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