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启思 搭设漫溯之“桨”
2021-07-30吴荣荣
吴荣荣
小学三年级是写作引领的第一年,对于学生而言,由写话向写作过渡,很多人感到无话可写,没有素材,不知道如何把握书面表达的逻辑顺序。即便是教师通过范文指导,为学生提供模仿写作的参考样本,学生的写作能力依然是面临难以提升的窘境。《金色的草地》是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教读课文,对该单元文本的教读,决不能停留于阅读,要抓住单元主题“留心观察”,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为写作提供素材。教学中,笔者以“问”启思,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与探究,激活学生的言语思维,促进学生言语构建能力的养成。
一、把握问题核心,激发学生理解表达
提问,要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在阅读后的问题设计中,教师对问题的选择要顺应学生的认知、理解实际,利用适切的问题,来启发学生聚焦阅读内容。在阅读《金色的草地》一文后,思考该文描写的重点是草地,作者是如何描写草地的呢?对照该单元写作主题“留心观察”,可以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留心观察并将观察到的内容写出来的。对该文的阅读要指向写作,要让学生边读边想,留意作者的描写对象,引领学生体会“细致的观察”才能收获更多的写作素材。
我在设计主问题时,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作者在文中都描写了哪些场景,阅读后,对草地有哪些深刻的印象。有学生认为,作者对草地的描写很“有趣”;有学生认为,作者把草地描写得很“可爱”。这些是粗略的、概括的印象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未深入,显得浅层化。请学生再思考,“有趣”的草地体现在哪些方面?“可爱”的草地,有哪些可爱的地方?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有趣”“可爱”的内容。于是,我们通过聚焦“有趣”“可爱”的内容,让学生将目光聚焦草地上具体的景物上,如“蒲公英盛开的金色草地”“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场景”。
接着,我继续追问,联系本文的题目“金色的草地”,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一找,哪些描写是围绕草地展开的,草地的颜色是如何变化的。通过查找发现,草地上早晨时是绿色的;中午时是金色的,傍晚时又变成了绿色。请同学们将“早晨”“中午”“傍晚”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圈画起来,对照三个时间词语,说一说草地的颜色变化。请同学们再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从“早晨”“中午”“傍晚”三个时间点来描写草地,这样写有何意义,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梳理,引导学生从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中,提炼作者的写作手法。熟读课文,感悟出作者这样写的意义,当我们在不同的时间点观察草地时,草地的颜色是不同的。由此点拨学生思考,在描写某一景物时我们要细致地观察、连续地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景物的特点,才能让景物描写更具体。
最后,我们回到“说一说草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一问题,聚焦语言文字,在问题引领下,层层聚焦细节内容,让学生在问题启发下,深刻理解作者描写草地的方法,逐渐体认“留心观察”的教学主题。如此一来,学生从课文阅读逐渐上升到语言建构,将自己对草地的印象用一段话表达出来。
二、变换提问方式,提升学生言语思维能力
在《金色的草地》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将印象最深刻、感觉最有趣的地方找出来,并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来写好作文。文本是阅读的基础,如何概括、提炼,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怎样把握语言的特色。这就需要提问,但很多时候教师的设问太过于凝练、抽象,不利于学生直观理解。学生对教师的提问理解不深刻,自然是找不准回答的内容,也无法激发学生的言语思维。
在《金色的草地》一文中,草地是有趣的、可爱的,学生在读后的感觉基本是一致的。草地上颜色有何不同,为什么不同时间草地的颜色不同,对于蒲公英,都描写了哪些内容。在课堂上出示蒲公英的图片,请学生观察蒲公英的外形,了解蒲公英有何特别之处。显然,借助于直观的图示可以让学生认识蒲公英,读懂文中的描写方法。同样,对照该文所在的单元,教读课文的教学更要突出写作任务。设置问题:通过读课文,我们了解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作者是如何发现的,请再次阅读课文第三段,从中体会“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该段的描写,主要是基于对人、事、物、景的细致观察,在观察中,发现了草地颜色会随着不同时间点而变化。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留心过身边的景物,是否留心观察过某些场景,请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这些景物有何变化。如有的学生想到了向日葵,在观察后发现向日葵很有趣,总是向着太阳的方向生长。有学生想到了睡莲,在观察睡莲后发现,睡莲的花很美,晶莹剔透,浮在水面。有学生想到了云彩,在对云的观察中发现,云彩的颜色很鲜艳,有的是红彤彤的,有的是金灿灿的,有的云彩是半灰半白的。云彩还会飘动,云彩的造型很多,有的像棉花糖,有的像小动物。如此,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能够主动思考,联系自己平时的观察内容,逐渐打开言语表达意识。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中开始的。”通过变换提问,沿着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展开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事物,促进学生言语思维的拓展与提升。
三、搭建问题支架,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生成
写作教学强调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具有渐进性。围绕文本阅读,先从概括文本入手,抓住主问题,细分子问题,利用子问题,让学生认识整篇文本。子问题的细化与连接能为學生构建思维表达的支架,帮助学生从语言文字运用中学会淬炼语言,获得高阶思维力。
在《金色的草地》阅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并找出文中都描写了哪些场景或景物,对于这些景物,有何印象,哪些最深刻。显然,这样的问题,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无法直接回答的,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基于问题,细化和延伸子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草地的“有趣”和“可爱”,哪些地方是“有趣”的,哪些地方是“可爱”的。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来发现“留心观察”这一写作主题。
梳理如下:草地的颜色有何变化?从哪几个时间点来描写,如“很早”时、“中午”回家时、“傍晚”时。草地颜色发生变化,是草地自己改变颜色吗?通过观察蒲公英,认识蒲公英的花瓣,蒲公英会张开,会合拢。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就变成了金色;合拢时,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回到了绿色。原来,草地颜色的改变,与蒲公英的花瓣开合有关。所有这些发现,与作者的“留心观察”密不可分。通过梳理阅读“支架”,让学生在读、思中将语言文字所构筑的画面呈现出来。一个是蒲公英的花,让草地的颜色发生变化;另一个是兄弟俩的玩耍,让草地变得更加温馨。
总之,教师以“问”启思,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将所观察的事物写下来。在观察事物时,有何见闻,有何感受,有何想象,都可以写下来,最终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写出有个性的精彩语段。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益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