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课内外文本开展哲理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2021-07-30张珣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哲理散文生命

张珣

哲理散文重在阐发哲理,表达作者对人生与世界的思考。其中融情入理,在深厚的感情中寄寓个性化的思考,从中折射出睿智的领悟。哲理散文立意高,融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对初中生而言具有较高的理解与鉴赏难度。为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可以整合课内外的哲理散文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广泛阅读和相互对比中认识哲理散文的写作模式。在八年级上册包含两篇哲理散文《永久的生命》和《我为什么而活着》,在教学这两篇散文时,教师搜集了冰心的《谈生命》、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和勃兰兑斯的《人生》,将课内外文本整合为一个体系开展教学。这几篇文章都是哲理散文,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规律和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一、自主阅读,理解文本意蕴

在针对整个文本开展阅读前,学生应熟悉每个文本的内容,理解其中的意蕴。开展教学时可以先安排学生在课后读课外文本,然后在课堂中开展交流活动,让学生表达对文本意蕴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师生互动。

1.讨论文中哲理

对于哲理散文而言,文本意蕴的关键维度是哲理。只有当能够理解作者想要借助语言文字传递的哲理时,才是真正读懂了文章。语文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课中应当具备真实的对话。本课中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讨论文中的哲理。开展教学时,学生已经读过了课内文章《永久的生命》和《我为什么活着》,对哲理散文具有一定认识。教师在课堂中创设讨论活动,让学生逐个讨论对三篇课外哲理散文的认识。这几篇文章比课文更为复杂,其中每篇文章包含多个层面的意思,因此教师不要求学生能够一次性给出完整的回答,而是鼓励学生在自身阅读体验的基础上大胆表达,再引导学生借题发挥,表达更多的看法。如在讨论冰心《谈生命》时,有学生谈到:“其中揭示了生命的普遍历程,指出任何生命都要经历生长、壮大和衰老的过程。”又有学生结合“苦痛又何尝不美丽?”“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等句子,提出作者认为正是由于生命有限,才更要珍惜生命并努力奋斗,体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在学生的自主讨论中,文中的哲理逐渐走向明晰,让学生对课内外文本的主题都有了认识。

2.剖析阅读方法

哲理散文与其他散文一样,行文具有较强的随意性。虽然同样是表达哲理,它又不像议论文那般推理严密。不过,对哲理散文的阅读仍然有规律和方法可循。学生在自主讨论了几篇课外文本的主题后,教师对哲理散文的阅读方法进行了总结,将其归纳为几个方面。一是厘清文章层次,明确写作要点。在哲理散文中仍然具备层次性,如《我为什么而活着》分三个层次写明了爱情、知识和对人类苦难同情三个因素,《地下森林断想》可以分为总起、描写地下森林形成历史和地下森林长成的状貌三个部分。二是抓议论性语言,分析作者观点。哲理散文并不是严密推理,但是仍要使用议论性的语句去表达一种观点,或表达对某一事物、现象的感悟、认识和理解。在几篇课内外文章中都包含许多议论句,这是展现本文哲理的关键语句。三是细读文章结尾,思考其中含义。师生共同阅读了五篇哲理散文的结尾,让学生体会作者在结尾中寄寓的情感。借助这部分的教学活动,提升了学生对哲理散文的理性认识。

二、对比探究,发现文本联系

对比探究是整合课内外文本开展阅读教学时不可缺少的模块,可以让学生发现文本联系。在开展对比探究时要同时关注共性和差异,多维度解读文本。

1.探究共有特点

哲理散文能够成为一种文体,源于作者使用的写作策略具有共性。对文本共性的发掘能够培养学生对文本意义的洞察力,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些策略不仅能够推动语义的生成,也包含了审美上的意味,是可以创造美感的形式。在课堂中仍以討论作为学习模式,教师提示学生可以看课内文章的批注和课本“阅读提示”模块中的文字,以获得一些思路。经过一番思考,学生发现了多个特点,主要包括:常使用比喻句,如《永久的生命》中“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会离开前去。”《我为什么而活着》中“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文中饱含充沛的情感,在说理的同时表达着自身的态度;有许多精美的对称句,以强化情感强度和思想深度,并营造出美感……学生每列举出一条共性时,都以在课内外文本中读到的句子作为佐证。学生归纳的这些要点,都是自主分析的结果,表明学生内化了阅读经验,发展了深度解读文本的能力。

2.探究同中之异

文学作品在相同之中有不同,因此而造就了五彩斑斓的文学景观。在探究共有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探究同中之异。有了前段学习活动作为基础,这部分的难度并不高。再次对比之下,学生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如学生发现在《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谈生命》《地下森林断想》中都有使用第一人称“我”来说理和抒情的内容,但是勃兰兑斯的《人生》中没有。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丰富了对哲理散文的认知图式。还有学生提到,其中有四篇文章通篇都使用比喻来说理,但是《我为什么而活着》中几乎没有这种现象,其中主要运用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另外四篇文章中使用比喻的方式也有细微差异。基于这名学生的论述,教师将教学活动引向下一个环节。

三、生成专题,认识象征思维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提出了“象征思维”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哲理散文中普遍运用的这种思维模式,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承接学生在课中的自主表达,教师引入了相关的知识。先对象征和比喻之间的关系展开辨析,让学生知道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与比喻存在着区别;再说明象征思维是指作者使用这种方式来思考,也是作者结构全篇的主要思维模式。相应地,在阅读时如果发现这种写作策略,读者也要使用相同的思维方式,才便于理解文本。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对象征思维的认识再次阅读《永久的生命》《谈生命》《地下森林断想》《人生》四篇文章,分别让学生回答其中怎样运用了象征思维。如针对《谈生命》,学生答道:“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的生命历程来象征人生的普遍规律。”针对《地下森林断想》,学生答道:“以地下森林的生长过程来象征生命永不屈服的精神。”学生的回答切中要点,表明学生能够利用新的理论知识来鉴赏文本。关于哲理散文中运用象征思维的知识引入,为学生解读这类文章提供了有益的思维工具,让学生更能够洞察语言文字背后的本质,提升学生对哲理散文主旨的领悟能力。

总之,整合课内外文本开展阅读教学能够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推进教学深度,符合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本次教学实践聚焦哲理散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不仅理解了几篇课内外文本,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这一类文本的阅读方法,而且在对比阅读中提升了思维能力。

泰州医药高新区教育科研课题,课题编号:TGXLX-2019024;

课题题目:大阅读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内与课外阅读整合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康和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哲理散文生命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漫画哲理
哲理漫画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