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的台阶在哪里
2021-07-30戈海燕
戈海燕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的精神成长。《台阶》一文塑造了一位传统中国乡村“父亲”的形象,通过父爱的特殊含义,发现台阶的“震动”;通过文本的对比,感受人物的变化;通过思辨的悠远,感受台阶的意蕴,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台阶》一文是“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写人记事的文章,所选取的人物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这篇课文中所呈现的父亲形象,其实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中国土生土长的农民代表。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普通的底层人民所具有的勤劳、简朴、努力、进取的形象。实际上,现代儿童对于这样的传统父亲形象认知具有一定的时代差距。如果无法让学生感受到父亲形象在文本中的隐喻价值,则很难引起学生的共情。在教学当中,教师需要找到父爱的“台阶”,让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既能够掌握小说的基本特征,也能感受文章的情感表达。
一、通过父爱的特殊含义,发现台阶的“震动”
“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以广泛的人文主题组织文本,以共同的学习要素作为学习目标。本单元的所有文本都是围绕人物形象来展开的。对于这篇文本,学生更多的注意力聚焦在故事的情节当中,对于文本当中的人物认知聚焦较少。众所周知,一篇优秀的小说必然塑造出一个优秀的人物。在教学当中,教师容易走进这样的教学误区。
师:同学们,作者通过“台阶”一事,塑造了自己父亲的形象。谁来说一说,在你的印象中,你的父亲的形象又是什么呢?
生1:我的父亲在工厂上班,每天上班比较早,下班比较迟。
生2:我的父亲是物流公司的司机,经常在外地送货,他工作很辛苦。
师:是呀,不同人的眼睛中,对自己父亲的印象都不相同。
从这个教学环节,我们也不难发现,由于时代的差异、生活的差距,作者笔下的父亲形象学生很难在自己的生活当中获得直接或者间接的认知。通过学习,学生对于父亲的认知往往还停留在表层认知。当我们把父爱理解得如此的浅显,父爱显然已经远离了当下的学生生活。父爱存在于生活当中、细节当中。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需要重新梳理教学思路,找到文本当中一些细节的描写,通过品词析句,让学生读进去,说出来。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描写父亲“脚”的一段,读完说说你的感受。
生1:父亲一般都是去河里洗脚,因为他的脚板宽大,裂开了很多干沟,里面嵌着沙粒与泥土。
生2:父亲一般过年的时候才在家里洗一次脚,洗脚的时候他要用板刷。
师:你们知道板刷是做什么的吗?
生(齐):刷鞋子的。
师:是呀,这该是多么地疼,多么地难受呀!那么,父亲不知道每天在家中,坐在板凳上,美美地泡个脚很舒服吗?
生1:在当时,可能作者家中的条件不够好,还没有能力每天泡个脚。
生2: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辛苦。
生3:这说明父亲是个朴素的人,舍不得多用一些热水来洗脚。
师:是的,写父亲的脚,让我们知道了父亲走的路多,走得辛苦。父亲的脚,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父亲勤俭持家,父亲劳动强度大。
通过关注文本细节,学生能够在对词句的品析中,获得对父亲形象的深刻认识。由于时代的不同的,作者的父亲所经历的生活与当下学生父亲的经历是不同,让学生简单地进行二者的类比与移植,学生无法获得情感的认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从文本内容出发,让学生通过在对词句的反复揣摩、体悟中升华情感。
二、通过文本的对比,感受人物的变化
作为中学写人记事类文本,一定有一个主要的情节贯穿于故事的始终。在这篇小说当中,作者从开端到结局,紧紧围绕“台阶”进行组织材料。在故事的开始,父亲希望能够造出更高台阶的一座新房子;故事的发展,父亲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准备;故事的高潮,通过努力,父亲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房;故事的结局,房子好了,父亲人却老了、身体也伤了。
如新屋开工的时候,父亲露出了尴尬的笑容。新台阶砌好了,父亲并没有如愿获得期盼已久的幸福。
师:父亲要建一座高台阶的房子的目的是什么。
生:台阶越高,父亲的地位就越高。
师:父亲是在作者心中的地位高,还是在我们心中的地位高呢?究竟是谁眼中的地位高?
生:台阶越高,父亲在乡邻眼中的地位就高。
师:问题来了,现在父亲的高台阶房子造好了,父亲为什么却“尴尬”了呢?
生1:房子造好了,他的背已经驼了。
生2:房子造好了,他的腰受伤了,不像年轻的时候那样“能抬起三百斤的石板”。
师:同学们,台阶建好了,这时候,路过的乡邻,看到父亲一定会有交流。从父亲的角度看,父亲觉得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生1:这个台阶真高,你太厉害了。
生2:唉呀,这么漂亮的台阶,在我们村子里数一数二。
生3:我真佩服你,建起了这么漂亮的房子,这么高的台阶。
师:是的,台阶是父亲的精神支柱,是激励他一直辛勤劳动的精神动力。就在他房子造好后,路過的相邻却说的是“晌午饭吃了吗?”,这对父亲来说是——
生1:打击。
生2:摧残。
生3:抽走了父亲对生活的希望。
我们对文本认知的越多,越会体会到“台阶”对于父亲生命的意义。试想,如果父亲缺少了这样一个建台阶的信念,那么他的生活一定会变得空虚,缥缈。因此,一个的要造高台阶新屋的朴素,想法胜过了父亲无数的豪言壮语。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关注文章中的难点。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对比,自然就能感受到父亲在台阶建造前后的变化。
三、通过思辨的悠远,感受台阶的意蕴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文本的学习当中升华情感,获得言语能力的发展,言意思维的变化。通过文本的学习,就是要不断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帮助学生感受台阶的意蕴。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觉得题目是不是改成“父亲”更好呢?
生1:还是“台阶”比较好,台阶贯穿整个小说的始终,是文章的主要线索。
生2:台阶还是一个意象,象征着父亲的形象。
生3:“父亲”作为题目,太平常了,而以“台阶”为题,先声夺人。
师:你们的观点都非常有道理,那么,是不是小说中的父亲就是作者的父亲呢?用文中的句子来证明。
生1: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一句话: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说了“我”父亲与台阶的故事。“我”加了引号,说明不是作者自己的父亲。
生2:这是象征的写法,用一个人带出一类人。
总之,《台阶》作为一篇小说,有着独特迷人的写作价值与育人价值,从“台阶”入手,让学生“爬”过一级级台阶,从中发现“父爱”所在,感受文体价值,启读、悟读,让学生从这一篇,走向这一类,深入感受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农民形象。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怀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