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具一体化操作性的“学、练、赛、评”教学模式探究
2021-07-30武云飞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一线体育教学教研40余年的实践经验,对当今主流的“学、练、赛、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和升华,从实践中总结出“课标、课程、课堂的理念认知与理解贯通的一体化”“教材、教案、教法择撰一体化”“气质、气动、气场磁力一体化”“准备、基本、结束三段式教学一体化”等实操性强、针对性强的教学理念,为广大一线同仁体育教学提供借鉴,并以一个老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创新向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献礼。
关键词:一体化;学、练、赛、评;建党百年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06-0049-06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光荣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者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这历史性的光辉时刻向祖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献礼。应《体育教学》杂志之邀,笔者结合一线体育教学教研40余年的实践经验,对当今主流的“学、练、赛、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和升华,提炼为本文,呈献给党的教育事业,也向《体育教学》杂志创刊40周年致贺,向热心阅读本刊、热爱和支持体育教育事业的各位良师益友致敬、致谢。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受到高度重视,也经历了风雨洗涤,在一代又一代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探索创新中,以学科的科学属性、教育的价值功能赢得了人民的认可和社会的重视,对推动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始终难以克服的问题,如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学了14年体育却无一技在身,广大青少年身体素质20年持续下降等,更有隐性的心理健康问题、社会适应问题。这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需求严重不匹配。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关注青少年健康问题、高度关注学校体育教育事业,对学校体育教育重视程度之高、提出要求之严、对青少年关心之切,可谓史无前例。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仅用了23个字,既指明了方向,又明确了任务。笔者认为,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这23个字,前10个字是因,后13个字则是果。方向、任务、因果关系都十分明晰,那么如何做到直面问题、承接任务、力求突破、卓有成效呢?笔者认为,“学、练、赛、评”体育教学模式就是一双撕开“顽瘴痼疾”防线的铁臂。从一体化的角度探究“学、练、赛、评”,围绕“学、练、赛、评”理念践行要求,就能够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模式。对从认知规律的深层理解,到自我模式的构建,最终形成操作验证的综合体探究,是一个较完善的、科学的、实操性强的“认识-实践-再认识”的模式,也是值得广大一线同行长期践行的。
教学生“学会学习”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本质属性,“学、练、赛、评”的过程中,我们不妨把眼界放宽、眼光放长远,融入“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比如一提到“赛”,人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竞赛、金牌、夺冠等,但实际上,“赛”在我们的教学活动甚至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课内的“赛”与竞技体育的“赛”有着本质的区别,课内的“赛”更加丰富多彩。比如在课堂上,不分个体、小组、性别,比谁喊得响、记得住、说得出、跑得快、跳得高、积分多、均值高、最优选手和最佳小组长的评比、小组协作、遵规、诚信、赞美同学、保护帮助、互学互长等都可以在课堂中以“赛”的形式呈现,力求促进学生“武课文风”的融合,用发现美的眼睛成就美丽心境,做精神上的人的深层学习。课内的“赛”能够有效针对本课技能的巩固提高,促进教学目标、情感目标的达成,学会组织比赛并有能力参加县(区)、校、班级比赛,融入和终身参与社会比赛,而不是只做看客、“吹鼓手”,这就为学生终身运动、终身健康攒下了“本钱”,也为学生的修养、素养、学养的形成做好坚实铺垫。
为了把“一体化”这个“经”念好,笔者总结出了一套“一体化”教育教学体系,具体又细分为以下四个小体系:(1)课标、课程、课堂的理念认知与理解贯通的一体化;(2)教材、教案、教法择撰一体化;(3)气质、气动、气场磁力一体化;(4)准备、基本、结束三段式教学一体化,旨在讓“学、练、赛、评”教学模式落地生根。在这个过程中,以技术促技术是前提,以技能促技能是基础,以运用促运用是本钱,以模式促模式是超越。
一、课标、课程、课堂的理念认知与理解贯通的一体化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理念新颖、方向清晰、目标明确,准确回答了当今学校体育的性质、理念,育体育人的实践目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重大问题。例如《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增强指导性层面上,每个模块或主题都有“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并有教学与评价案例,在案例中又预设了针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教学提示等,这些对一线教师特别是偏远、欠发达地区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有很切实的指导意义。在评价导向层面,从教师“教了”多少转向教师“教会了”多少,从学生“学了”多少转向学生“学会了”多少。在课程性质中,提出了体育教育“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这就明确了体育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根本区别,表明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在“动”中接受教育的过程属性,同时也蕴含着身体练习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属性。
课程是指学校的一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要制造学校体育教学兴趣化、生活化、多样化、专项化,进而达到学生有动力、学校有活力、教育有生命力的教育氛围。学校体育是“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课程”,这道出了课程的终极目标。在这个目标指导下,一线教师心中应该具备以下三条基本认识:一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在“动”的过程中接受教育的样式,一切策略都为“动”而设计,要思考为什么“动”、怎样“动”、“动”出什么结果;二是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将认知、技能、方法、情感融会贯通,以自己的融会贯通指导学生的融会贯通,即“教育者先受教育”,以“海河之水灌溉田苗”,从主导上生根,在主体上结果;三是要坚守作为目标统领的“动”,做到有理、有序、有法、有效。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载体,而载体的厚度、广度、质量优劣的程度直接映衬着学习目标的达成与受教育者的受益程度,更体现课程、学科践行的价值。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中所体现的教学思想,应该是融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需求的有方向、有特色、有操作性的教学思想。教研员、教师要学会睿智捕捉和筛选教学过程中反馈出来的有利于课程丰厚、课堂教学的生动情境和鲜活的课堂资源,形成自我教学主见、教学特色、教学思想,使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更精彩,更增效益。例如铜山区综合全区教学情况,将本区体育教学思想融合为:“以教对学会运动技能为载体,将认知、技能、情感目标循序渐进,互为融生一体化式的达成,从中不断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这是几十年来对传统与创新“三段式”教学模式及“学、练、赛、评”模式持续实践的浓缩,也是笔者撰文的背景和底气。不仅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而且在教学研讨活动中,在评课交流环节前,我们每次都安排课标解读微交流活动,让一线教师谈对课标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活动主题让教师寻找课标中的理论支撑;每次教研活动指定一名教师主题发言,再随机点名少数或自荐教师发言。长此以往,培养一线教师的课标意识、课堂意识、学生意识、评价意识,让教学设计、实际操作在课标理念的引领下进行,而不会偏离航向,只会“节节高”。
二、教材、教案、教法择撰一体化
写好教案、用好教法的根应扎在深层研读教材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去选择探究点。教材包括教学内容、教科书和教具等。教学内容和教材,两者在本质上没有实质性区别。教案是根据模块(高中)或根据学年、学期单元的设计和时数的安排,设计某一节课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也可简称为方法—解决问题的程序与途径。这样看教材、教案、教法,三者貌似上、中、下位的纵轴关系,也更有着紧密渗透相互融合的横向关系。没有教材,教案失源;没有教案,教法失根;没有教法,教材失价,教案失真。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要实现教材、教案、教法择撰一体化,我们不妨先从研读教材入手,研读教材的属性、类别、适用度
我们以《足球脚背正面运球》(七年级)一课为例,第一,看教材。找准、吃透其动作的要点、重难点、关联点。其重点:提脚跟、立脚背,脚背粘球。难点:身体重心随球移动,球不离人。关注点:跑动观察判断,处理好支撑脚的位置,踢球脚部位及触球部位。第二,看教材、对应学情,如七年级学生发育特点,学生现有对此教材的、技能的储备量或掌握程度及学习态度等。第三,读教材、反求诸身。自己设计的讲解是否能做到动作要点清晰入耳、示范准确利落,引人入胜,让学生即刻成为教师的“粉丝”;如何组织教学(大致思路),如何练习比赛(初步设想),可以自己边读边讲,边比画,边做笔记。这样反复锤炼,假以时日,不难淬炼出优秀的教案,这也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必经之路。教案的设计、撰写应该做到有的放矢,时刻想着自己准备的教案是否能够做到“教对、学会”,按照这个方案实施,是否能够做到在一次教学后,就达到约80%的学生基本掌握本课技能的效果。通过课堂知识学习、技能学练,加上游戏、比赛中的渗透叠加,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这样就能基本杜绝教案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
随着教学研究的不断推进,教案模式也出现了很多创新,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要从教学的最基本原则出发。笔者认为,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并不过时,也不能推倒重来,特别是年轻教师,刚刚从事这个行业,不妨从这里入手,夯实基础,再求新求变。具体的做法可以参看笔者曾在《体育教学》发表的《新说“三段式”教学模式》(2009年第3期)、《继承发展,提高质量——谈体育课“三段式”教学模式之准备部分》(2016年第4期)、《继承发展,提高质量——谈体育课“三段式”教学模式之基本部分》(2016年第5期)、《继承发展,提高质量——谈体育课“三段式”教学模式之结束部分》(2016年第6期)等文章。
(二)教案要体现“三看”,首先看纵向衔接紧密(梯度),贯通不缺项、不脱节
以准备活动为例,一是高效的课堂常規,二是情景化的慢跑热身融入针对性强的行进间徒手操或游戏,三是专项性辅助练习做有力“铺垫”,层层递进,层次分明。其次看横向连接成线(内容设置、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组织形式、运动负荷都能无缝对接,成平面效应,操作性、衔接性相得益彰)。再其次看亮点,层层递进中都有程度与学理要求,师生、生生互动,教师主导到位而不越位,学生主体充分而不过分,由浅入深地层层对接,组织形式的设置与运动负荷的安排,要做到有特点、有效果,要的是从纸上教案的美不胜收直指课堂教学美丽丰收的愿景。
教学方法贯穿在一堂课的师生双边活动中,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教师的讲解要有感染力、穿透力、亲和力,示范的站位要合理选择,分解动作要易看、易学。在学生活动环节要选好用好小组长,给学生安排的每个练习都要有明确的名称、规格要求、组织形式、学练程度、学练负荷要求、互学提示、有关知识渗透等。在设计身体负荷练习时,要考虑到本课的教学内容和身心负荷样态,在学生练习的时候,要及时评价、纠正;在设计比赛方法时,要考虑到是否能够助推本课技能巩固提升及课后运用等。
教法的选择是建立在对教材的深入解析和学情的细致分析基础之上的,教师对技能的教学应该首先做到会讲、会做、会纠错、会评价,同样的动作不同的学生掌握时间会不一致,有的掌握快,有的掌握慢,练习的结果也不一样,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所实施的教法也不应该完全一样。教师要通过解析教材对技能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常见错误动作有提前预判,设计出与之匹配的教学纠错手段,这样能做到在课堂教学中面对错误动作不慌不乱,遇到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如在传授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教学内容中,教师对教材研析就应该预估出学生可能出现“推铅球式投篮”、缺少压腕拨指动作、上下肢不能协调发力等错误动作,教师要能设计出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出来,并且在教案中把设计意图写出来,一目了然。
三、气质、气动、气场磁力一体化
体育课的精气神,课堂气场、磁力至关重要。彰显体育课堂特殊磁力氛围、体现体育课的属性,有利于师生、生生、双边、多边,学练、练学,互动交流比赛一体化高质量、高效率的达成。
气质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形象的综合体现。有气质的教师心细如丝、胸怀似海、满腹经纶、脚踏实地,视野无边,气势恢宏。气动是指在教师气质、魅力、方略的感召激潜之下,尊其师信其道,涌动出源自内驱力的课堂师生、生生静动自若、学以致用、高昂向上的行为状态。气场磁力是指整个课堂处处充满着师生、生生、场地、器材、学练、练学、练赛、赛练激情与学有所获的磁力场海洋。试想,这样的“三气”课堂氛围与效果,正是一体化策略和“学、练、赛、评”模式的相互补益、融会贯通。“三气”的彰显和我们平常所说的体育教师的“表现力、感染力、亲和力、执行力”相似,这种能力是一种精神状态和境界,同时也是教师基本功的突出特征。“三气”应该贯穿“学、练、赛、评”各个学练环节之中,在“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通过自身感染力,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激情。在“练”的过程中,教师要能通过自己的魅力、有趣的手段激发学生持续练习的动力。在“赛”的环节,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激情、亲和力、适度的煽情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教学比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并且能够在比赛中张扬个性,彰显良好的体育品德。在“评”的环节,教师要运用语言的魅力、合理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不断向上的学习动力,让人人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个个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气”带来的是课堂的“真情实声”:真实表达自己的情绪,由内心“发出”的掌声、呐喊声、愉悦声等。如某市优质课比赛的一节武术课,执教教师开场一个抱拳礼,接着一套武术套路展示,让评委眼前一亮,更是征服了借班上课的学生,学生不由自主地为其鼓掌。该体育教师的气质表达与专业技能形象,变成更好地吸引、指导、教育学生的强大气场,达到受学生欢迎且积极向上的教学效果。
教育中的最高原理,是激发人的主动性。教师的气质是引起学生的气动,愿意甚至乐意参与到体育课堂中。记得有一次,笔者参评一堂耐久跑公开课,因运动量较大加之天气闷热,学生大汗淋漓,出现了不愿意跑的情况。此时,执教老师发现了问题,及时抓住教育的时机,到学生队伍中伴跑,同时大声为学生鼓励呐喊:“流汗不流泪,坚决不掉队!老师相信你们,咱们共同跑到终点!”学生们听到老师的鼓励瞬间振奋起来,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始相互鼓励,加油声、呐喊声、助威声不绝于耳,最终没有一名学生掉队,克服了“极点”,完成了练习。
以《小足球:前额正面头顶球与游戏》一课为例做具体说明。教师用五颜六色的呼啦圈和标志杆自制球门,提前布置好场地,学生们看到器材的一刹那,上课热情就被点燃起来。课中教师围绕“学、练、赛、评一体化”科学合理地设计层层教学环节,从听我说(讲解)、看我做(示范)、跟我做(模仿)到自主练(体验)、合作练(两人一组练、小组内合作学练)、展示练(不同层次学生的展示)再到竞赛练(通过自制器材,缩小比赛场地,简化比赛规则)等方法使学生能够有练有赛,这是理想的课堂场景。正如王登峰司长所说:“如果体育课仅仅只是教会了体育技能而没有竞赛,学校体育工作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
四、“三段式”教学模式与“学、练、赛、评”教学模式一体化
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是“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定格,也是一堂课教学阶段的清晰划分。三部分之间本身就呈现出递进性的一体化样式,将这种模式的优越性和“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优越性高度融合,是一种“强强联合”。例如准备部分的探究点是要弄明白“为谁做、怎样做、做什么”。这些问题搞清楚了,就为“学”理清了思路,为“练”定位了方向,为“赛”找到了方法,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联互生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大家也已经这样做了,但可能还没有形成主动的意识,准备部分的一切活动设计与实施都要直指基本部分,为其做好“铺垫”。内行人在不知本课教学内容的情况下,看看课的准备部分的活动就能看出教学内容是什么,八九不离十。但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在很多教师的体育课堂上,准备活动和教学内容“风马牛不相及”,无任何关联,准备活动起不到任何“铺垫”作用。那我们应该如何做到有机衔接、无痕转换呢?下面我们就从两个具体例子中来看看(表1)。
再看高中排球教学模块《排球原地正面扣球》一课:执教教师强调注意事项后,带领学生依次成一路纵队沿球场边线进行慢跑——各种变向的滑步——跑跳步,接着做几种行进间的肢体练习,双臂交替做举鞭、挥甩鞭动作。教师适时简介场上各条线的名称和作用、标志杆带的作用、高中男女生的网高简单规则等,适时运用口号、口令、节奏、激励性短语,并穿插讲解走、跑、跳、助跑节奏、跑跳步的弹性、身体活动的规范,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进行提示等。接着选用为本课内容“铺垫”最具代表的“雄鹰展翅”动作练习,将讲解示范、师生同做“一体化”进行,然后师生一起“看谁蹲得稳”(重心稍前)、“两翅最大幅后展”“摆展蹬跳好”,跳起双手最高点头上击掌,持球做各种原地和跳起后最高点成扣球状的抬肘、引臂、挥臂击打、全掌包球的推压动作……
这种准备活动,包含了走、跑、跳、动、变化,最大限度地激活了运动神经,通过教师的点评,实现了知识的巧妙渗透,并激发了学生的运动热情。俗话说“响鼓不用重锤”,在巧妙的设计下,教師稍加点拨,就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基本部分是本课的“重头戏”和主阵地,任务是突破重点、攻克难点、提升亮点,最终目标是要逐步解决“学了14年体育课大多一技不在身”的大问题。
在有了准备部分良好铺垫的基础上,基本部分的开端一般为讲解示范、带领学生学练(以新授课为例)。讲解要精准透彻,要摸索、锤炼出自己特有的简洁、精确、有感染力和召唤力的教学语言,这是体育教师的“招牌”本领之一。示范是教师的另一张名片,做好示范可以利用多种途径,一是利用图解、动作要点提示牌,二是自身肢体示范,三是优秀学生示范。有研究表明,视觉是人类最高效的感官,人的大脑又特别擅长处理视觉反应,用视觉方式表达的有关信息,更易观察、理解,形成影像更深刻,记忆更牢固。教师在充分利用可视化原理的基础上,把听、看、说、记、模仿练习一体化进行运用,这也是对可视化原理价值灵活运用且发展的典例。
让优秀学生示范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示范增强了示范者自信、求真的发展驱动。学生示范的互动,身边伙伴榜样之间的认知、技能、能力、气场的传递,更容易形成“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意会效应。教师示范得好,可以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征服了学生的“眼球”,学生可能在瞬间就转为“粉丝”。这是体育教学的特殊属性对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但也是当今许多一线同仁的短板。“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格言,要天天讲、一直讲、终身讲,这也是确保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优势地位的不二法门。
在教师讲、听、说、模仿一体化的节点上,进入第二个环节,即“学练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教对、学会”,即跟我学练,把本课内容所指的动作技术,一招一式或“分解”或“组装”,熟练化后为下面的练学(自我、分组练)赢得“本钱”。这一段不做实,学生学不会,下一步的分组练、赛就成了空话。“水过地皮湿”学生没有能力练习,站着不动的根源就基于此。“练学阶段”是在上述初步有了练习“本钱”后,采用分组练习,一是巩固提升动作的技术质量。二是有效分组练习,促进技术向技能的转化。分组练的方法要层层递进,且每一方法的名称、要求、形式、程度、负荷五要素,要让学生清晰明了,为其搭好练学真平台。三是在平台上师生“同舞”。分组后,教师的第一角色先做指挥官,点评用语要具体、精练,如第一组还有某某学生没开始练习、第二组按要求做得很好、第三组小组长带领得好、第四组动作很到位……各组都动起来后,教师再到各个小组巡回指导,指导中扬优促差。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程序和途径,不能颠倒。许多教师不论是常态课、公开课或评优课,采用分组练习都是个好方法,课堂练习效果好。但是,有人善做做得好,有人想做做不了,有的教师分好了组学生却动不起来,教师忙得跑这组到那组,这就是开始的“指挥官”没当好,然后就去巡回指导,程序错了。
在学练激励的感召下,小组练习有组织、有指挥、有巡回指导、有带领、有互助、有对比、有突破、有比赛、有自信,此间无一人游离课堂学练大磁场之外,哪有分组后学生不动、不会、不学、不练、不比的败局?真如此,这课的质量就有保证了。接下来是用一名或一组优秀学生展示后,全体再集中展示一次,即扬优促差,既巩固、提高技能,又把课堂氛围推向另一高潮。接下来为提升、运用本课所学技能设计的游戏或比赛,又一次将课程推向高潮。如“篮球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教学过程中,在基本技能传授完毕之后,教师要创设接近实战的比赛情境,让学生在比赛中灵活运用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术,同时和其他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安排防守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能力起点安排,使实力相当的学生为一组,从消极防守到积极防守,再到实战的防守,同时不断变换合作伙伴和防守对象,让进攻队员根据防守队员不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突破方法,在完成突破或者无法突破的情况下要衔接下一个进攻动作,是运、是传、是投、是停,由进攻队员临时决定,培养学生的果断决策能力。与本课技术、技能不沾边的比赛,是“伪比赛”,不建议采用。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说,体育教师要学会当“会计”,算一算,一节课去头、去尾,还有多少学练、练学本课技术、技能的时间。不紧扣主教材,做不沾边的事,拿什么解决“学生学了14年体育却一技不在身”的现状。素质练习,一是促进有利于本课运动技能的学、用提升延伸的练习;二是补偿本课身体练习负荷较少部位的练习,可多采用比一比、赛一赛的形式。
评是对体育教学中“学、练、赛”过程及其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和量评工作。评价可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评价“学”,重在启发与引导;评价“练”,重在纠正与促进;评价“赛”,重在鼓励与应用。例如水平四(八年级)《快速跑》教学中,教师设置比赛“天龙八部(步)”,即相同距离比谁用的步子少。再进行比赛“踏雪寻梅”,即固定标志盘数量比谁“踏”得快。学生在比赛中情绪高涨,比赛后教师公布比赛结果,评价胜负原因,解决教学重点:拉大步长练步幅和加快步频,学生逐步领悟步幅和步频是影响快速跑的两个重要因素,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使学生明白这样练的目的,尝到这样练的甜头。
结束部分和基本部分相“呼应”。结束部分的呼应有四点:一是踏步调节心率(并踏步至调节拉伸、放松的队形,为其做铺垫);二是要拉伸放松练习;三是用合适的舞曲平静身心;四是小结、布置课后练习、归还器材。
“教育者,非为以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直面中国学校体育要解决的问题,为祖国的未来一代壮体强基,体育教师既要有责任担当的胸怀,更要有刻苦学习勇于践行的气魄,总结提升出自我的教学理念、主见、教学思想和让学生受益的行为,用出色的教育、教学、教研效益,来营造广大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乐园,为学生健康护航造福,为中华民族复興的伟大事业献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于素梅.从一体化谈新时代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J].体育教学,2020(12).
[3]吴键.以深刻的变革推动体育教研工作的转型升级[J].中国学校体育,2020(12).
[4]毛振明,于素梅.思考解析“教会、勤练、常赛”[J].体育教学,2021(01).
[5]王竹平.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探析[J].中国学校体育,2019(02).
[6]武云飞.新说“三段式教学模式”[J].体育教学,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