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理念下“五色”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

2021-07-30于立新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五色劳动课程

于立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作为辽宁省首批课程改革优秀基地学校和锦州市小学集团化办学典型学校,我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抓住辽宁省课程改革的有利契机,围绕“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便利实用的教学资源”的思路,探索全课程育人的有效路径。学校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融为一体,构建了以“红色德育、蓝色智育、金色体育、紫色美育和绿色实践”为主要内容的“五色”课程体系,形成了“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鲜明办学特色。通过4年时间,学校发展成拥有三个校区、86个教学班、4300名学生和230名教职工的集团化学校,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发展进入领军学校的阵营。

一、“五色”课程育人的整体思考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命题,我校通过整体设计,明确目标要求,系统建构课程。

(一)提炼核心理念

学校顶层设计的关键在于核心理念的提炼,即将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风校训等实现内在的有机统一,既简明易懂、全面普适又内涵丰富兼容并蓄。2016年,辽宁省教育厅印发了《辽宁省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基于此,我校以“文化立校,和谐育人”为新的发展内涵,提出“雅·正”教育理念。“雅”指的是“博雅”,体现一个人的内涵,是其综合素质的外显,旨在培养知识广博、气质优雅的学子;“正”指的是“品正”,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态度,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即培养身正、言正、行正的学生。

(二)明确总体目标

在“雅·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校确立了育人总目标——培“博雅”之才,育“品正”之人。通过“雅·正文化”正魂、“弘正心理”正心、“传统文化”正德、“五色课程”正能等四个层面进行系统化培育,形成环环相扣的教育闭环,进而把校园建设成“博学融通的学园、雅正学养的雅园、自主发展的乐园”。

(三)建构课程体系

学校的“五色”课程发端于“十三五”中期,成熟于“十四五”开局,与“五育”相对应,通过建构丰富多彩、结构多元的课程体系,解决当下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等现象及问题。课程育人主旨分别为感恩明礼、善思好学、健体悦心、审美情趣和实践创新等。通过国家课程的学校化实施、地方课程的综合化建设、校本课程的特色化开发,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促进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二、“五色”课程育人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性

我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各年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于研究和实践的全过程。同时,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注重深入系统地学习与课程改革相关的最新理论,不断积累和借鉴有益经验,并结合本校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突出主体性

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主动学习、主动研究、主动合作、主动实践的意识和能力。统筹安排课程计划和活动设计,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拓展性课程体系,追求平衡渐进,强调持续发展。同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状态,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

(三)强化民族性

在課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一育”中发现“五育”、融合“五育”、落实“五育”,在“五育”中认识“一育”、把握“一育”、实现“一育”。将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三、“五色”课程的基本框架

根据《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我们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了有效调整。在保持课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适当整合国家基础性课程的课时,留出拓展性课程和学科实践活动的课时量,实现三级课程的科学架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二级五维”的“五色”课程总体架构模式。“二级”指的是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五个维度”指构建的“五色”课程群。每一色的课程群中又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全面发展”以基础性课程为保障,“个性多彩”以拓展性课程为依托。“五色课程”是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双线并重、相互交融的课程体系。整个课程结构呈现出立体式、多维度、全方位的特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一)红色德育:“润·品”课程

“润”,是策略、是过程;“品”,是目标、是方向。旨在以学校作沃土、以教师为雨露,影响、滋养、浸润、感染学生的心智,促进其立德行、正品格、展情怀。基础性课程为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三项国家课程和人与自我、魅力辽宁两项地方课程;拓展性课程为“八礼课程”“知行课程”“研学课程”三项校本课程。

(二)蓝色智育:“博·思”课程

“博”是博学、广博,博采众家之长;“思”即思考、思维、思想。基础性课程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项国家课程和“人与社会”一项地方课程;拓展性课程分为必修校本课程——“经典与养性”课程和自主选修课程“语言苑”“益智坊”“科创园”“英语吧”等。

(三)金色体育:“意·质”课程

“意”指锻炼的意志和愿望;“质”指健康的体质和素质。其内涵是培养学生运动的意愿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努力练就健康的身体素质,拥有终身喜爱的运动项目。基础性课程为体育与健康一项国家课程;拓展性课程分为必修校本课程“快乐乒乓”“苗苗足球”“柔韧健美”“心理团训”和自主选修课程“花样跳绳”“动感篮球”“毽舞飞扬”“啦啦操”,等等。

(四)紫色美育:“养·怀”课程

“养”,是素养,现代人文素养;“怀”,是情怀,传统文化情怀。素养是人的综合素质,情怀是一种高尚的心境、情趣和胸怀,是人的精神境界。我校力求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引导学生在艺术教育中达到内外兼修之美。基础性课程为美术、音乐、书法等三项国家课程;拓展性课程为“童趣民俗”“翰墨飘香”“器乐演奏”“筝韵馨声”等四项校本课程。

(五)绿色实践:“践·美”课程

“践”是学习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勇于尝试,有创新地进行生活实践,以及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优势;“美”,是感受劳动之快乐,领悟劳动最美丽,用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基础性课程为科学、信息技术两项国家课程和人与自然一项地方课程;拓展性课程为“创客空间”“科幻创作”“基地实践”三项校本课程。

四、“五色”课程的实施路径与成果

我校把握课程特点,整合课程资源,落实课程计划,实现各类课程有序实施。

(一)红色德育:绘制“博雅、品正”的底色

1.突出“雅·正”文化

我校编写了六册校本教材《古韵馨香》,包括“古诗文诵读、美德故事、国学知识、走近历史名人、实践乐园”等栏目,围绕“忠、孝、仁、智、信”和“礼、义、勤、勇、廉”十字精髓,强调做人的修身之德和做事的处事之德。通过诵读经典,引导学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开设“扬雅正文化,做品正少年”的八礼(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礼仪之礼)课程,引导学生从小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立德行、正品格,进而做强、做优校园文明礼仪品牌。2017、2018年学校连续两年被评为“辽宁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学校”等荣誉。

2.注重知行统一

我校增设校本课程及拓展课程,通过人文课、社团课、主题班队课、综合实践课、行走的课堂等多样化教育,引导学生做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学校把思想道德建设浸润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2020年,“行走的课堂——知行合一的育人蹊径”被收录为全国首批“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

(二)蓝色智育:锻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

我校注重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前沿引领,成立了以校长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权威导航,聘请省市课改专家组做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讲座及辅导;自主提高,开展校内指导式教研、专题式教研、结对子教研、即时式教研,转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育人理念,倡导自然和谐、自主发展的“绿色课堂”教学模式和民主平等、互动对话的课堂文化。通过这些做法教师与学生一体化学习成长,实现了问题共振、情感共鸣、智慧共生,有效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创新火花的点燃者和智慧泉水的发掘人。

2.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教学是个合成词,是师生和谐互动的一个过程。只有教师改变教法,学生才会改变学法。为此,我校始终强调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创新了基础课程学科教学策略,即遵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分享、拓展升华的原则,把教的创造性留给教师,把学的主动性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善学的习惯养成。总结形成了28字教学箴言,即:详指引,化难为易;细分工,人人参与;明赏罚,激发动力;重听评,共同进步。每句前3个字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法,后四个字是实现的教学目标及效果。28字教学箴言自实施以来,已经初步实现了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由个体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由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探究性学习;由继承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

近年来,在锦州地区历次教学质量检测中,我校均名列前茅,且学生各学科成绩均衡。学生综合素质在辽宁省课程改革基地示范校评估验收中受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学校连续四年蝉联辽宁省语文素养大赛冠军。

(三)金色体育: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和运动习惯

我校乒乓球、足球运动项目普及实现全覆盖。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一二年级开设校本乒乓球课,普及乒乓球的初级运动技术;三四年级开设校园足球课,普及足球运动技术;五六年级实行选修课,涵盖足球、篮球、乒乓球、跆拳道、棒垒球、跳绳、踢毽、健美操等项目,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平台,促进学生成为善于合作、勇于拼搏的合格人才。学校大课间开展班集体跑步、鱼贯式跳绳、垫上技巧操等丰富的特色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作为教育部命名的首批全國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学校足球队参加国家、省市赛事连创佳绩。我校被评为省级乒乓球特色学校,“国青乒乓球俱乐部”被评为国家级乒乓球俱乐部,为省市级专业运动队输送了大量优秀队员。

(四)紫色美育:培养学生未来生活的优雅品位

我校立足自身优势,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课程,如“童趣民俗”“翰墨飘香”“筝韵馨声”“非遗特色课程”等,促进了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打造了11个音乐精品社团、11个美术精品社团和37个艺术特长班,成为提升学生审美素质、展现艺术成果的载体和平台;每学期举办绘画、书法、剪纸、皮影、软陶等手工制作的工坊联展活动,展示交流师生的优秀作品,弘扬传统文化;举办专场“小艺术家”大赛,展示学生的艺术才华,建立人才库;成立戏曲社团,引领学生学习京剧体操,使其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近年来,学校社团活动规模出众、精品倍出,多次在国家、省市级比赛和活动中获奖。

(五)绿色实践:赋予学生幸福生活的本领

学校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成立了劳动教育核心团队,构建“三维N度”劳动育人体系,即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支持等三个维度,立足“劳动+N”课程,构建劳动育人体系;开发五类劳动课程模块,即劳动基本课程、校园劳动课程、家务劳动课程、社会劳动课程、田园劳动课程,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学校拟定劳动教育实施清单,并依据清单开展系列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常规劳动习惯培养,“优秀值日生、劳动小先锋、最美红领巾”评选活动层出不穷;开展家庭实践活动,疫情期间推出“居家学技能”“舌尖美食我做主”“自理自立我能行”“探寻生活小窍门”“我与绿色共成长”等活动,让崇尚劳动成为学生的行动自觉;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我是小护士”“社区绿化员”“农耕体验者”“面点小厨师”“公益劳动小先锋”等多样形式的实践体验,引导学生感受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文化。近年来,我校确立校外活动中心、研学旅行教育实践基地、德育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180余个社会实践活动基地。2020年,学校被确立为辽宁省劳动教育省级教研核心团队建设项目骨干成员辐射学校、辽宁省劳动教育省级教研核心团队。

五、“五色”课程的保障机制

(一)加大硬件设施投入

为满足课程开设的需要,我校不断完善教学楼、专用教室等基础设施建设,设计特色鲜明的教学场所,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例如:新建了现代化的录播教室,重建配有高清显示屏的多功能报告厅,重新购置并更换10个教室电子白板,优化了教育教学活动场所;对专用教室重新规划布局,机器人教室、墨水屏电子阅读室,美术、书法、音乐、舞蹈、信息等教室宽敞明亮、装饰一新,满足了日常教学的需要,同时为社团活动提供了保障。

(二)加快软件提档升级

我校完善“三通两平台”建设,促进信息化飞速发展。翼校通、校园网站、乐智网、畅言系统、钉钉群、智慧教育云平台等全面应用,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和云办公。通过搭建多维的数字平台,破解了多校区的空间限制,实现教育教学和行政等工作全面、实时、零距离沟通;开通校区间的视频会议系统,实现各校区同步教研、同步听评课、同步会议等。学校录播室实现IP地址对外开放,更大范围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各校区和联盟学校近400名教师可随时登录网址,访问主校录播教室,随时查看超过1T的课堂实录资料及教学资源,方便观摩研究。

(三)加强评价体系建设

我校借助智慧教育云平台,建立“四层五维”评价系统,包括师评、互评、自评、家长评等四个层次,德、智、体、美、劳等五个维度,实现了全方位的班级评价和差异化的个人评价。“四层五维”评价系统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可操作性強,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亮点工作。学生课堂评价系统、教师网上测评系统等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砥砺深耕,笃行致远。我校将持之以恒地践行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勇于担当学生健康发展重任,将枯燥的课堂演绎成精彩的互动平台,将稚嫩的孩童培养成儒雅少年,谱写教育发展新篇章。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五色劳动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我家的五色梅
黑纹猫蹲守捣鸟巢
热爱劳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五色人小组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