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肝法治疗偏头痛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2021-07-30黄石娇岳文华

中国中医急症 2021年7期
关键词:平肝偏头痛头痛

黄石娇 岳文华 李 雪 杨 静 王 凌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2.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0)

偏头痛是以单侧或双侧中、重度搏动性头痛为特点的神经血管性疾病,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呼吸、心率增快,疲乏无力等症状,有一定的家族史,且极易反复[1]。根据2017年神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人群中偏头痛的总患病率为11.6%,其中亚洲的患病率为10.1%[2]。WHO也指出,偏头痛是影响生活质量的四大慢性功能障碍性疾病之一[1]。偏头痛作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明显增高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3-4]。目前西医治疗偏头痛主要通过口服药物,其中最常见用药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抗癫痫药、受体抗结剂等[5]。大量临床实践表明上述药物虽能暂时改善症状,但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

偏头痛属于中医学“头风”病范畴,其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阳偏亢,阴不制阳,肝阳生发太过,从而引起疼痛[6]。因此在临床中,中医常以平肝法治疗偏头痛,其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小。近年来,平肝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试验不断增加,但缺乏循证医学评价。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价平肝法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以期为临床用药及开展更高级别的临床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CBM)、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0月,检索词包括“偏头痛 ”“ 头 风 ”“ 平 肝 ”“ 抑 肝 ”“ 中 医 ”“ 中 医 药 ”“migraine”“migraine disorder”“Pingga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inese herbal”。检索出相关文献后进行筛选。

1.2 文献选择

1.2.1 文献纳入标准 1)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RCT)。2)研究对象:偏头痛患者,其西医诊断依据《国际头痛疾患》[7-8](ICHD-Ⅰ/Ⅱ),中医诊断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9]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3)干预措施:试验组患者采用平肝方或平肝方联合西药治疗,其中试验组患者所用平肝方治法中明确写明有“平肝”,不限纳入文献所用的中医方剂剂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4)结局指标:以临床有效率作为主要结局指标,次要结局指标为头痛强度、头痛持续时间、头痛次数、颅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中医证候疗效、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1.2.2 文献排除标准 1)重复发表的研究;2)经验总结、动物实验、个案报道、综述等其他类型文献;3)数据无法提取、不完整或有严重错误的研究。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2位研究员独立完成资料提取,并对纳入结果交叉核对,如遇分歧,则通过协商或请课题专家组复核并协助裁定。文献提取内容为第一作者、发表年份、疗程、样本量、治则、干预措施、方剂组成及结局指标等。

1.4 质量评价

按照Cochrane手册5.1.0中偏倚风险评估工具条目要求,完成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具体包括:是否随机分配、是否分配隐藏、是否对研究者和受试者实施盲法、是否对结局评估者实施盲法、是否有完整结果数据、是否选择性报告、是否有其他偏倚。最终需要对文献做出“high risk”“unclear risk”“low risk”的判断,若有不确定信息则请课题专家组协助权衡。

1.5 统计学处理

根据提取的文献资料,总结纳入研究的特征,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可信区间采用95%CI,其中计数资料以RR表示,计量资料以MD表示。合并研究数据间无异质性(P>0.1,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研究数据间有较高异质性(P<0.1,50%75%),放弃Meta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最终绘制倒漏斗图,对是否有发表偏倚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检索结果

根据制定的检索策略,初步检索出文献516篇,经筛选后,最终纳入22篇文献,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

图1 筛选流程图

2.2 文献特征

纳入的22篇[11-32]文献总共包括1 970例患者,其中试验组患者共999例,对照组患者共971例,纳入文献总特征表见表1。

表1 纳入文献特征表

2.3 质量评价

纳入的22项[11-32]研究中,有6项[13,17,24-25,28-29]提及随机数字表分组,1项[31]提及随机计算机分组,1项[30]提及抛硬币随机分组,评价为“low risk”,余14项[11-12,14-16,18-23,26-27,32]仅提及随机未明确具体方法,评价为“unclear risk”。22项[11-32]研究都未提及随机分配方案隐藏、盲法、其他偏倚来源,均评价为“unclear risk”。22项[11-32]研究结果数据完整且未选择性报告,均评价为“low risk”。偏倚风险图见图2。

图2 偏倚风险图

2.4 Meta分析

2.4.1 临床有效率 纳入的22篇[11-32]研究报道了临床有效率,对相关数据合并统计无异质性(P=0.44,I2=1%),分析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试验组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1,95%CI(1.16,1.25),P<0.00001]。结果见图3。

图3 有效率森林图

2.4.2 头痛程度 8 篇[14-15,17,19-20,24,29,31]文献报道了头痛程度,对相关数据合并统计有较高异质性(P=0.05,I2=51%),分析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表明试验组头痛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16,95%CI(-1.42,-0.90),P<0.00001]。结果见图4。

图4 头痛程度森林图

2.4.3 头痛持续时间 3篇[13,19,22]文献报道了头痛持续时间,对相关数据合并统计无异质性(P=0.76,I2=0%),分析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试验组头痛持续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30,95%CI(-2.13,-0.47),P<0.002]。结果见图5。

图5 头痛持续时间森林图

2.4.4 中医证候疗效 3篇[17,22-23]文献报道了中医证候疗效,对相关数据合并统计无异质性(P=0.49,I2=0%),分析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2,95%CI(1.09,1.35),P<0.0003]。结果见图6。

图6 中医证候疗效森林图

2.4.5 血液流变学指标 3篇[11,15,26]文献报道了全血低切黏度,对相关数据合并统计无异质性(P=0.53,I2=0%),分析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试验组全血低切黏度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47,95%CI(-2.83,-2.10),P<0.00001]。2篇[11,15]文献报道了纤维蛋白原,对相关数据合并统计无异质性(P=0.63,I2=0%),分析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试验组纤维蛋白原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88,95%CI(-1.98,-1.78),P<0.00001]。2篇[11,15]文献报道了血细胞比容,对相关数据合并统计无异质性(P=0.72,I2=0%),分析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试验组血细胞比容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8.37,95%CI(-9.15,-7.59),P<0.00001]。结果见图7。

图7 血液流变学指标森林图

2.4.6 颅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3篇[11,15,17]文献报道了大脑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对相关数据合并统计无异质性(P=0.19,I2=40%),分析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试验组大脑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4.6,95%CI(-16.48,-12.71),P<0.00001]。结果见图 8。3 篇[11,15,17]文献报道了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对相关数据合并统计有较高异质性(P=0.12,I2=53%),分析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表明试验组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3.29,95%CI(-5.33,-1.25),P=0.002]。结果见图9。

图8 大脑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森林图

图9 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森林图

2.5 描述性分析

报道头痛次数、颅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基底动脉)、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的文献,对研究间进行合并统计,异质性过大(P<0.1,I2>75%),放弃Meta分析,仅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治疗后,以上各结局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

2.6 不良反应

5 篇[12,14-15,21,23]文献报道了不良反应 ,其中 2篇[12,21]未出现不良反应,2篇[14-15]报道了不良反应,治疗组3例,对照组2例;1篇[23]文献报道了治疗组1例头晕、1例嗜睡;均未影响临床治疗方案的实施。

2.7 发表偏倚

本次纳入研究的22项[11-32]文献报道了临床有效率,对临床有效率是否有发表偏倚进行分析,结果见漏斗图不完全对称,各研究对应散点分布,表明其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结果见图10。

图10 有效率漏斗图

3 讨 论

偏头痛是神经血管性疾病,以单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为特点,极易反复[1]。偏头痛作为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CSD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学说占主导地位[33-34]。中医学对偏头痛多从肝论治,《医学心悟》曾曰“偏头痛,其痛暴发,痛势甚剧,多系肝经风火上扰所致”,认为偏头痛与肝风密切相关,《临证指南医案》谓“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失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认识到肝为风木之脏,肝用失常,则内风易起,上犯清窍,发为偏头痛;《类证治裁·头痛》有“肝阳上冒,震动髓海”的说法,提示肝阳上亢可致偏头痛[34]。风阳亢逆上扰,与肝木关系甚密,故尽管偏头痛的病机还可涉及气郁、痰浊、瘀血等,但肝风内动,风阳上扰为其核心病机[35]。因此,历代医家大都从肝辨析治疗偏头痛。相关研究也表明肝阳上亢、肝风挟瘀是偏头痛最主要的证型[36]。故平肝法在临床治疗偏头痛中尤为重要。

本次系统评价结果显示试验组在临床有效率、头痛强度、头痛持续时间、头痛次数、颅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中医证候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且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表明平肝法治疗偏头痛,其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小。

现有文献证据表明,平肝法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小。但本次系统评价仍存在不足:本研究的盲法和分配隐藏情况大多不详,方法学质量偏低;偏头痛呈慢性化病程,本研究患者多缺乏长期随访,其长期疗效及复发率未知;本研究部分指标异质性较大,异质性来源无法确定。因此,平肝法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需要更多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猜你喜欢

平肝偏头痛头痛
何华运用平肝止眩汤治疗老年眩晕经验浅析
头痛应该灸哪里?
头痛与口疾
平肝涤痰通络汤联合常规治疗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远离头痛的困扰
偏头痛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温脾平肝、化痰宁风法治疗高血压病62例临床观察
化痰活血平肝方联合西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36例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活血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