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

2021-07-30

世界建筑 2021年7期
关键词:风景园林话语学术

景观之想象:詹姆斯·科纳思想文集

The Landscape Imagination: Collected Essays of James Corner 1990-2010

作者:[美] 詹姆斯·科纳,艾莉森·赫希/James Corner, Alison Hirsch

译者:慕晓东,吴尤

出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

想象性:拯救当代风景园林学的一剂良药

作为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的总设计师,詹姆斯·科纳对于当代风景园林学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其设计作品上,他极具批判性和思辨性的文字也发挥着同样的功效。在科纳看来,写作与设计同属于风景园林实践,二者具有相似的驱动力并共同形成了当代风景园林学创新的潜力,而从理论到实践只是普遍性到具体性一个细微过渡。因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近20 年的实践中科纳不断通过写作与设计相结合的方式阐释着对于当代风景园林学的思考。如果说18 世纪和19 世纪的奥姆斯特德的中央公园言论是拯救当时城市环境中的田园牧歌的话,那么极具批判性的“科纳式”学术散文更是针对当前风景园林实践单调化和无趣化的解毒良药。

本书是科纳20 多年来一系列学术散文的合集,“科纳式”的学术散文不同于设计师式主观漫想,也不同于的强调规范性的论文,它们源于主观,却与历史密不可分,在科纳的理论主张中,风景园林学的理论生产需要经历过哲学和艺术思想、社会与文化结构、城市物理空间3 个阶段的过渡,才可以形成具有学科自主性的智识。从范式来看,“科纳式”学术散文往往采用一种“动态的质疑”和“演进的批判”来审视当代风景园林的症结所在。从论述结构上来看,“科纳式”学术散文往往以当代为基点、历史为参照、未来为可能3 个维度乐观地预测着景观对解决当前城市问题、社会问题的潜力所在。从论述内容来看,“科纳式”学术散文所讨论的学术议题往往具有一致性,其中包括了想象性、媒介性、过程性、不确定性、事件性、时空连续体等众多议题,这其中最为核心的学术议题是想象性。

这里想提的重点也是想象性,在科纳这里想象性是个具有修辞性的、较为宽泛的指代名词,它涵盖了再现、隐喻、文化创造性、能动性等众多含义。正是想象性的介入,可以创造出景观不在场的、隐藏的、不可见的潜力。需要说明的是,科纳将想象性作为一种工作方法是在全球风景园林学过分标榜“自然主义”语境下提出的一个抵抗性宣言,作者认为尽管景观以一种自然的面貌展示于众人,随着时间的演进也能让人联想起纯粹的自然环境,但其本身并非是一种纯粹的自然存在,而当前最大的问题是景观被预设为一种纯粹的自然之物,正是这种简单的预设,让从业者不能去发现、揭示景观所面临的真正挑战,更使得景观没有机会参与到塑造城市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也因此丧失了一系列重塑学科知识的机会。与“自然主义”的观点不同,科纳认为景观是一种文化的建构。这种文化建构来自于人类对于具体生活的想象,这些想象转译成为图像和文字之后,被进一步缩放、设计、建造,最终才被编码于整体的自然环境之中。想象性作为一种工作方法的介入,景观会产生以下的一些转变:首先从认知来看,景观不再是一个自然的背景,而是一个具有容纳性、生长性的环境,与纯粹的人工物不同,作为半自然的城市景观其自身所具有的时间性和过程性会为城市带来一种动态愉悦的场所性;从实践类型来看,随着想象性的介入,景观的定义也不再仅限于绿色的植被和未被开发的自然系统,而是涵盖了城市基础设施、工业废弃地以及多种文化场所,与此同时,对于风景园林设计活动的评价也不再只是视觉是否优美的形式问题,而更加关注设计造成的潜在结果和效应。

当代风景园林学的焦虑在于对自身实践成果所产生的意义危机,这一点在国内尤为显现,国内的风景园林师一方面面临大量的实践机会,一方面在大量机会面前却没有展现出具有深度思考和时代创造性的实践。因此,科纳众多具有思辨性的议题兴许可以让从业者从常规化的操作中重获精神上的自由。□(撰文:曹凯中,中国传媒大学环境设计系副教授)

空间之间的词语:建筑物与语言

The Words Between the Spaces: Buildings and Language

作者:托马斯·马科斯,德博拉·卡梅伦/Thomas A. Markus, Deborah Cameron

出版:Routledge, 2002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早已是中国建筑理论界熟悉的术语。虽然分析家们在不同的场合用到该词,但很少有建筑学人细究什么是话语、什么是话语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对建筑学有什么用?如果问问建筑系的学生:话语、语言、文本(text)、表述(representation)这些当代学科讨论中的高频词汇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很多人恐怕一时茫然。

建筑师托马斯·马科斯和应用语言学家德博拉·卡梅伦合著的这本The Words Between the Spaces:Buildings and Language(以下简称《空间之间的词语》,为笔者暂译名)也许是第一本将“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以比较系统的方式介绍到建筑学界的书。在该书的语境中,话语一词首先指的是使用中的语言。两位作者在书中分析了各式各样的、具体的、专业及非专业的环境和设计写作文本:从维特鲁威的论文到19 世纪疯人院设计任务书、从建筑竞赛说明到旅游导览、从房屋政策到查尔斯王子颇具争议的《英国的远景》(A Vision of Britain: A Personal View of Architecture),等等。在他们的工作中,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种在语言学描述、空间设计、文化批评之间来回往复的运动;是对言说、书写等语言行为中的“定势”如何构造和限制建筑文化的深究。这种跨学科的分析方式最直接地体现在两位作者的合作分工上。建筑师马科斯较少注重语言细节,而重视建筑文化批评;而语言学家卡梅伦则展示了从微观的文本细节延伸至宏观的文化批评的能力。

作者在书中展开了话语分析的3 个基本批评向度。第一是话语行为如何将具体的建成环境体验建构为抽象的学科知识。第二是权利关系如何不可避免地介入这种知识建构的总体过程。作者总结道在我们的社会中不同社群的环境话语权是不平等的,话语分析的批评功能之一在于找出宏观社会权利关系叠印在微观文本中的痕迹。第三是先于体验的话语体系如何限制和塑造我们对环境的感知、经验和评估。例如,作者分析了话语如何将 “历史”(对过去的陈述)转化为“遗产”(对过去的估价)。

对于中国建筑批评和教育来说,《空间之间的词语》不仅具有澄清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意义。该书也标记了一个往往被国内学界忽视的重要研究范式转移,那就是西方建筑学对语言的关注已经从抽象的语言系统(大多参照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皮尔斯符号学、乔姆斯基生成语法)转移到了对在建筑教学、设计、批评、理论等活动中语言使用所起到的中介作用的研究。《空间之间的词语》显然延续了西方建筑学对语言的兴趣。但不同于20 世纪后半叶建筑学将建筑和城市空间类比为自然语言的语言—符号学研究模式,《空间之间的词语》的研究主题不再是“建筑如何类似语言”,而是“语言如何类似‘建筑’”以及这种文化和观念的“建筑”怎样反过来塑形我们对环境的思考和行动。上述研究范式转向在2000 年左右产生了多部重要著作,比如,建筑史学家阿德里安·福狄(Adrian Forty)的《词语与建筑物:现代建筑的语汇》(Words and Buildings: AVocabularyof Modern Architecture)以及格雷格·克莱斯勒(C. Greig Crysler)对当代建筑话语建构史的研究——Writing Spaces: Discourses of Architecture,Urbanism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1960-2000。对话语分析、建筑写作、评论媒体感兴趣的读者可在这些书中相互参引。□(撰文:金鑫,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话语学术
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规划研究
乡土植物在工业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地域文化元素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学术动态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