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应用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2021-07-30王妮妮魏孟丽邢燕蒙李瑞红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11期
关键词:阿替普丁苯溶栓

王妮妮 魏孟丽 邢燕蒙 李瑞红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河南郑州450007)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疾病[1]。易造成言语不清/不利、口角歪斜、肢体麻木无力、记忆力下降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阿替普酶能够溶解血管内血栓,增加循环血量,改善局部微循环,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相关研究表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33%~35%[2],但仍有大部分患者效果欠佳。丁苯酞注射液是治疗脑梗死患者最常用的药物,通过重新建立侧支循环,能够提高患者脑缺血耐受程度,缓解患者并发症发生。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8年10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3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男21例,女21例;年龄40~60岁,平均(55.24±2.29)岁;病程1~3个月,平均(2.65±0.32)个月。观察组男20例,女21例;年龄40~60岁,平均(55.65±1.92)岁;病程1~3个月,平均(2.41±0.16)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诊断标准[3];经头颅MRI或CT检查确诊;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24 h内服用过降压药;合并严重肝肾及凝血功能障碍。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注册证号S20160055)静脉溶栓治疗,剂量为0.9 mg/kg,先给予总剂量10%静脉推注,剩余90%在60 min内静脉滴注,24 h对患者进行头颅CT检查,确认有无出血。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00041)静脉滴注,100 ml/次,2次/d,给药间隔时间为7 h。同时,两组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H20123321)1片/d;阿托伐他汀钙片(国药准字H20051407),2片/d。持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评价,显效:言语不清/不利、肢体麻木无力、口角歪斜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100%。(2)血液流变学:在治疗前后抽取患者肘部静脉血5 ml,放入离心机中以1200 r/s的速度离心后置于-20℃的环境中保存待用,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测定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IB)、全血黏度(WBV)、红细胞压积(HCT)。(3)脑侧支循环血流速度:患者坐位或仰卧位,经颅多普勒(TCD)超声仪(江苏佳华电子设备有限公司提供),使用2 MHz探头检测患者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对比血管血流速度。(4)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颅内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0.95%(34/42),观察组显效26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12%(39/4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10,P<0.05)。

2.2 两组血液流变学水平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FIB、WBV水平均较对照组低,HCT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液流变学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血液流变学水平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HCT(%)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FIB(g/L)治疗前 治疗后WBV(mPa·s)治疗前 治疗后4241 t P 3.86±0.353.94±0.490.85750.39373.55±0.67*3.14±0.12*3.85790.00025.78±0.595.81±0.570.23550.81445.46±0.42*4.91±0.38*6.25130.00000.32±0.250.34±0.210.39420.69450.53±0.41*0.86±0.59*2.96510.0040

2.3 两组脑侧支循环血流速度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ACA、MCA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侧支循环血流速度比较(cm/s,±s)

表2 两组脑侧支循环血流速度比较(cm/s,±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MCA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ACA治疗前 治疗后4241 t P 46.21±6.9745.85±6.090.25070.802052.97±8.58*63.79±8.14*5.89120.000031.45±5.1731.11±4.940.30620.760240.41±5.62*48.17±5.01*6.64390.0000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出现颅内出血1例、皮肤黏膜出血2例、牙龈出血2例、消化道出血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6/42),观察组出现颅内出血1例、皮肤黏膜出血1例、牙龈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76%(4/4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80,P>0.05)。

3 讨论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是由于颈内动脉供血区血管阻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和软化,是临床常见的脑梗死类型,致死率与致残率均高[4]。既往大量研究表明[5],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为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治疗的主要手段,但阿替普酶在短期内不能使血栓完全溶解,影响治疗效果。丁苯酞注射液可以使神经功能得到修复,还可以增加患者脑部暗带缺血区的血液循环,减少梗死发生,延长半暗带的存活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FIB、WBV水平较对照组低,HCT水平较对照组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提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效果好,能够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阿替普酶通过将纤溶酶原分解为纤溶酶,从而分解血栓及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改善机体血液流变学水平。同时,丁苯酞注射液是糖蛋白,能够选择性溶栓且血浆半衰期较短[6],不易发生变态反应,能够分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溶解血凝块,促使血管畅通,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后,会引起患者脑侧支循环血流速度改变。阿替普酶能够在脑组织局部产生特异性溶栓效果,将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改善脑部组织侧支循环血流速度及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ACA、MCA水平较对照组高,提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替普能增加脑侧支循环血流速度。丁苯酞注射液能够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增加缺血区毛细血管数量,增加动脉血流速度,增加局部缺血灌注,同时提高线粒体复合酶Ⅳ和三磷酸腺苷酶的活性[7],维持线粒体膜的稳定性,保护线粒体结构,抑制局部脑组织死亡,促进能量代谢。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这与付华文等[8]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综上所述,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效果确切,通过激活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溶解血栓,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侧支循环血流速度,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

猜你喜欢

阿替普丁苯溶栓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