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视频”新形态下知识分享的变化

2021-07-30云南民族大学陈宇鑫

区域治理 2021年12期
关键词:内容用户

云南民族大学 陈宇鑫

麦克卢汉将媒介技术的发展视为神经系统的外化。Web2.0时代的媒介将网络时代内容(运用)与形式(技术)之间深刻的相互依赖性展现到了极致[1]。2018年以快手、抖音、梨视频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进入大众视野,并对人们的信息获取习惯产生巨大变革,由此催生了基于短视频平台的内容营销模式,以自媒体为内容输出主体的“知识分享”同时孕育而生。2021年介于“短视频”与“长视频”之间的“中视频”概念兴起,知识分享领域将迎来下一轮重构与升级。

一、“中视频”的概念与特征辨析

“中视频”以视频时长为角度进行的分类方法,其所框定的视频作品群一直存在,而西瓜视频总裁任利锋在“2020西瓜PLAY好奇心大会”上的主题演讲中首次将这一概念提出。自此“中视频”成为互联网领域的一大热门议题。

(一)“中视频”的概念

“中视频”是针对“长视频”与“短视频”提出的衍生概念,是指介于“短视频”和“长视频”之间,时长在1分钟到30分钟以内,通过横屏的方式展现,并以PU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Professional User Generated Content)模式为核心的视频内容形式。

在对“中视频”的定义中,最显性且最直接的界定标准便是时长,同样可以理解为“短视频变长,长视频变短”。此定义方式具有一定模糊性,如对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三至五分钟的视频作品是否属于该范畴存在一定争议。因此,在当前语境中,对于“中视频”的定位更倾向于较于“短视频”,时长更长、更具深度、更专业的内容形式。只有对“中视频”准确定位,才能进一步把握其特征,探索知识分享的“新玩法”。

(二)“中视频”的特征

任利锋在主题演讲中,首次对“中视频”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时长上,‘中视频’主要是1分钟到30分钟的视频内容。在这个时长里,创作人可以完整地讲述一个事情,表达更加连贯、从容,用户也可以获得更大的信息量,加深记忆”。

从任利锋的说明中可以得出,“中视频”第一个特征即为时长适中。5G时代的到来,移动端技术迅猛发展,各类App、交互设备将用户注意力打散,用户平台与视频观众的积累即为注意力的抢夺。短视频抓住这一特点迅速崛起,并进一步强化了用户注意力碎片化的现状。随着时间推移,用户逐渐意识到短视频的弊端——推送算法导致信息茧房、内容同质化、过度娱乐化、知识获取不深入。曾经短视频15秒到1分钟的时长在娱乐和创意表达上具有优势,但在深度内容的阐述上显然不太够用;而长视频又因为制作成本过高,用户注意力和消费场景等各种原因而很难在非影视内容方面得到普及。因此,具备比短视频更大的信息传递空间的中视频展现出其独特优势,将用户地铁通勤、午间休憩等“碎片化时间”集中起来,提供更专业、更丰富的优质内容。

内容专业化是中视频的第二个显著特点。就内容产业的发展来说,内容生产是向着精品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这种趋势,既是内容创作者对于创造更深度、更优质内容表达的需要,也是市场和广大内容消费者,对于更丰富内容消费的需求。在这种趋势下,无论是以公众号为主的图文还是如今的短视频皆是如此。在短视频UGC(用户生产内容)生产模式的基础上,中视频转向PUGC模式,即对内容生产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一转变,将爱很大程度上提高视频内容的知识性、专业性以及优质性。随着中视频的普及,随手拍摄上传的“全民网红”时代将成为历史,而“精英意见领袖”会逐渐掌握话语权。

此外,中视频的推广将为交互技术提供更大空间。抖音作为短视频平台,在视频拍摄中为用户提供各类特效,扩大了视频形式的可玩性。不同于短视频以竖屏为主,中视频绝大部分是横屏。横屏画幅更宽广,呈现的视觉信息更丰富,更接近人眼中的世界。以图书分享为主体的知识分享视频为例,中视频形态具备更大的叙述空间,对书本内容的介绍、解读进一步深入,同时以增强现实技术,如在视频中加入识别对应图书解锁更多视频内容的形式,将可观地增加视频内容的互动性与营销转化率。(见表1)

表1 中短长视频对比

以国外最具代表性的中视频平台YouTube为例,在其当前超52亿的视频存量中,前25万个频道里视频平均长度为13至14分钟。而作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视频平台,YouTube当前总用户数超20亿,每日观看视频总时长超10亿小时,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视频的巨大潜力。

二、中视频时代知识分享行业的改变

《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9.01亿。在各个细分领域中,以抖音、快手为首的短视频用户使用率达到87.0%;“爱优腾芒”等长视频的用户使用率为77.1%。由此可见,视频内容成为我国人民的重要信息获取途径。当下,诸多专业机构、内容生产商等机构基于短视频平台展活动,而随着中视频入场填补短视频与长视频之间的缺位后,知识分享领域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环境变化:“知识需求”提供创作土壤

在短视频“统治”用户近三年之久后,短平快的视频内容不再满足用户逐渐增加的信息需求,以薛兆丰、刘擎、罗翔为代表的一批“网红学者”不断涌现,互联网掀起了一阵来势汹汹且经久不衰的“知识浪潮”。这些学者借用时兴的新兴媒介和社交平台,用社会人文类科学的专业视角来点评当代生活和社会现象,打造价值巨大的“学者IP”。例如,“罗翔说刑法”是哔哩哔哩平台(后称B站)历史上关注数破千万速度最快的账号,罗翔本人也获得了B站2020年百大UP主评选“年度最高人气奖”。2020年8月,果麦文化推出罗翔新作《刑法学讲义》,创造了上市即销售5万册、首周发行量突破20万册的夺目成绩。随着人民对精神文明需求的逐步增大,“知识崇拜”现象将会持续升温,而同时兼顾信息承载量与精简体例的中视频将会成为这一浪潮中的“风帆”,推出一大批知识内容创作头部账号。

(二)生产转变:创作主体的专业化转型

短视频平台的崛起与爆红,很大程度上与其“平民化”特点相关。通过简单拍摄记录生活、传递态度的UGC模式将话语权进一步下放,15秒的短暂时长也弱化了视觉与听觉上的体验,更侧重于创意与娱乐性。

与短视频的特点不同,中视频的观看体验中用户需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便对视频画面、音频质量等提出更高要求,“一人一手机”的自制内容将不再适合中视频的形式要求。因此,计划入场中视频的出版机构需打造专业团队,不论是拍摄环境、拍摄设备、剪辑后期等均需达到一定审美标准,才能够获得用户的认可、关注。另一方面,以个人形式进行知识输出、对知识内容泛泛而谈的创作者将无法适应这一转变。中视频的广泛铺开将会推进知识分享内容创作者的专业化进程,其入场门槛也进一步提升。

三、深度为王——“知识分享”转型策略

(一)把握平台算法,提升内容分发

内容分发常常成为视频创作者发展路上的绊脚石。高效的内容分发,让平台发展壮大时,新人不会被淹没了海量的视频作者中,而中腰部创作者能合理地获得流量支持。不同的平台具备不同的推荐算法以及内容价值判断方式,平台将根据多个因素对作品进行综合“打分”,并将高分作品推荐给更多用户。例如,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与B站为代表的中视频平台,视频质量算法存在一定差异。知识分享创作者如若入场中视频平台,必须根据平台对应法模型进行策划,以达到用户最高触达率,扩大影响力。

(二)变现环节后置,营销模式转变

新媒体时代,用户成为被销售的“商品”,正如“受众商品理论”所揭示的,内容生产存在被垄断的危机,受众越来越成为一种商品在短视频市场流转[2]。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营销取得优异成绩,得益于短视频与直播打通了消费者内容获取和完成消费两个环节的壁垒,省去了用户的“冷静判断”过程。而中视频偏向于内容输出、知识科普,虽也具有一定图书推荐功能,但更侧重于知识的讲解,营销变现即图书的购买行为后置。

中视频时代,内容创作的要求是更有趣、更有用、更有深度。相较于抖音、快手短视频运营,各图书出版社可借助已有文化资源,挖掘科技、财经、历史等垂直领域的知识输出,奠定在某一垂直领域的用户份额基础。在完成粉丝积累后,可以不局限于出版社自有图书的营销推广,也可以作为“KOL”代理其他出版社的优秀图书营销,完成知识分享与变现。

(三)增强视频互动,提升观看体验

内容丰富、角度新颖、深度思考是视频内容创作质量的评价标准。而在中视频内容观看中,如何采取有趣的角度与呈现形式来展现专业化内容,以保证用户的注意力集中、防止审美疲劳成为中视频创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以“冷知识”科普为主要内容的自媒体账号“回形针PaperClip”为例,其独特的扁平化动画风格直观地将复杂、生僻的科技知识、自然现象进行解读,辅以诙谐幽默的同期声构成账号独特风格,广受用户青睐与好评。截至2021年5月,“回形针PaperClip”在B站累计粉丝312万,累计播放量1.7亿。

中视频话语方式下,创作者需要摸索独有风格,以弹幕提问、在线投票等环节增强观众互动性,提升视频参与感。在长期的互动中,用户逐步加深对分主体的认可与信赖,有效提升粉丝活性。

四、结语

从各个平台的高调入场与布局可以见得,相较于长短视频,中视频具有较大的市场存量。中视频的提出并不是一种触顶回归,它是视频赛道最后一块流量价值洼地,更是内容为王的时代里急需占领的一处高地。方兴未艾的知识分享、知识付费产业,必须看到中视频作为一个新型赛道的可能性,以专业内容生产为核心,以互动技术增强用户活性、以服务思维为品牌赋能,在互联网营销新生态下为知识分享开辟一条新渠道。

猜你喜欢

内容用户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主要内容
两新党建新媒体用户与全网新媒体用户之间有何差别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