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豆舞女》中的原型与虚构

2021-07-29陈永岐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4期
关键词:伊豆舞女川端康成

陈永岐

川端康成(1899-1972),毕业于(现在)东京大学国文科,是日本新感觉派的小说家。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篇小说《伊豆舞女》是其初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1926年发表于《文艺时代》杂志上。该篇小说是以作者1918年19岁时在伊豆天城山的亲身经历为原型而写成的。《伊豆舞女》作为青春文学,描写了由于“孤儿气质”而烦恼的学生“我”在伊豆之旅中与天真烂漫的舞女相遇,而被治愈的过程。

关于《伊豆舞女》,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笔者认为作品中原型与虚构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本稿以林少华的译本《伊豆舞女》(2011)以及日语版小说『伊豆の踊子』(新潮文库1985)的文本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探讨《伊豆舞女》中原型与虚构之间的关系。

本稿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一、孤独的少年川端康成。二、川端康成的伊豆旅行《伊豆舞女》的原型。三、伊豆旅行的收获。四、《伊豆舞女》的虚构。

一、孤独的少年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出生于1899年,他的父亲1901年去世,母亲1902年去世,祖母1906年去世,姐姐寄养在叔母家,1909年姐姐去世,以后与祖父一起生活,1914年祖父去世,成为孤儿,被叔父收养。1912年考入大阪府立茨木中学,开始阅读《新潮》《中央公论》等杂志,自中学二年开始立志成为小说家。看到亲人相继去世,川端康成在感到虚无的同时,也期盼自己的灵魂能有所归宿。亲属们虽然对他很好,但是依然与亲生父母不同。与自家人可以直言相对、可以任性,事后不会计较,但是与亲属则不可能。川端康成深深懂得一旦说了不该说的话,一辈子都不会得到原谅。所以对亲属经常察言观色,有事情只能憋在心里。川端康成称此为“孤儿气质”,他比常人更向往与渴望能够包容一切的母爱。

对于周围人的同情与怜悯,川端康成一方面欣然接受,另一方面高冷地拒绝。寄人篱下,靠别人施舍的生活,川端康成内心的“孤儿气质、寄人篱下气质、受恩惠者气质”越来越強。他总是客客气气,无法直接表示自己的感谢。他认为自己是天涯孤独的少年,每天晚上只能聚精会神、瞑目合掌祈祷恩惠降临给帮助自己的人。联想起家人的早逝,也不曾企望自己能够长寿。对此,他在《一流作家》一文中表述如下:

“我的家是世家。亲人相继辞世,十五六岁时,只剩下我孤身一人了。这样的境遇使少年的我感到懦怯,总预感自己也会早死的。这种境遇也使我感到自己的一家是一盏行将燃尽的灯火。它使我觉得自己是这个终归要死绝的家族的最后一个成员,从而感到:自己的血统已经老朽萎靡不振了,就是说我是站在一代接一代的文化生活累积起来的顶端,犹如一棵弱树的树梢。”

由此可见,川端康成对未来的人生的认识是虚无的、无常的。

二、川端康成的伊豆旅行——《伊豆舞女》的原型

川端康成1917年3月从茨木中学毕业,他本打算去三田或早稻田的文科,但是以首席成绩入学以来,成绩不断下降,这种耻辱再加上为了报复轻视自己学习能力与体力的学生与老师,他决定为了考取帝国大学而进入一高。

川端康成不顾班主任与校长的劝阻,于3月21日赴京,寄居在亲属家,前往周末补习班和骏河台明治大学的补习班学习。

9月考入第一高等学校文科(英文科),在同学石滨金作的影响下,开始阅读菊池宽、芥川龙之介、志贺直哉的作品以及俄罗斯文学。

1918年(大正七年)10月30日,川端康成在没有告诉室友的情况下独自离开(旧制)第一高等学校宿舍,前往伊豆旅行。10月30日和10月31日住在修善寺温泉。11月1日,住在汤岛温泉“温泉本馆”。2日徒步穿越旧天城隧道,途中与江湖艺人一行结伴而行,结识时田香(舞女兄的本名)、冈田文太夫(松泽要)、舞女加藤民。11月3日、4日住在汤野温泉“福田家”。11月5日从汤野出发,住在下田的旅馆“甲州屋”。11月6日,与艺人分别,自下田乘“贺茂丸”号回东京,与考生后藤孟相遇,在船上住一宿,7日早晨回到学校。

三、伊豆旅行的收获

伊豆的旅行收获了淳朴真实的善意,治愈了川端康成的精神疾患。

在第一部分,在茶店“我”多付给阿婆茶钱,使阿婆惶恐不安,表示下次要好好招待。在小说的第二部分荣吉送“我”到温泉旅馆,“我”拿出一些钱给他们买水果。在小说的第四部分,“我”把高中的校帽收起来,买了鸭舌帽,抛弃自己作为读书人高贵的身份。在小说的第四部分“我”请舞女来自己的房间喝茶、下五子棋。在小说的第六部分,拿钱给荣吉祭奠死去的孩子。在小说的第七部分,分别的时候“我”与荣吉互赠礼物。

“我”的真诚付出也换来了艺人们淳朴真实的善意。在小说的第一部分,“我”气喘吁吁到达茶店时,舞女为“我”准备好了坐垫和烟灰缸。舞女在小说的第四、六部分三次为“我”摆好木屐。“我”的真诚付出(收起学生帽、换上鸭舌帽,请荣吉吃饭、请舞女喝茶下棋,出钱祭奠死去的孩子)换来了艺人们淳朴真实的善意。在小说的第五部分,当舞女与千代说“我”是个好人的时候,自己的孤儿气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苦闷顿时烟消云散,难以言喻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这是本次旅行的最大收获。

伊豆旅行之后川端康成逐渐与室友融洽相处,一起去饮食店,还曾经与同学三明永无争追女招待山本千代。1919年通过池田虎雄结识了今东光,与他的一家人亲切相处。6月在文艺部的朋友冰室吉平的邀请下,以伊豆的体验以及饮食店的女招待、亲戚的女儿、伊豆的舞女三个同名为“千代”的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千代》发表在文艺部的机关杂志《校友会杂志》上,这部作品也被视为川端康成的处女作。

四、《伊豆舞女》的虚构

在第四部分,笔者将要考察《伊豆舞女》中的虚构。

川端康成的伊豆旅行是有具体时间的,但是在小说中时间设定是秋季,季节的设定与原型是一致的。小说中的旅行路线以及住宿与原型几乎一致,只是到达下田的时候,原型住在下田的旅馆“甲州屋”,小说中的虚构是住在原镇长开的旅馆里。

《伊豆舞女》的男主人公“我”的原型即是川端康成,1918年川端康成19岁,但是在作品中虚构成20岁。关于这次旅行的动机与原型一致。这在小说的第五部分有交代:“20岁的我一再反省自己有孤儿根性,是因为无法忍受这种令人窒息的苦闷而踏上伊豆旅途的。”

在小说中男主人公“我”没有名字,是一名高二学生,在小说中虚构成一个20岁的高中生。这里所说的高等学校指的是日本旧制高中,从四年制初中生中选拔学生,学制三年,相当于大学预科。而艺人一行的名字虚构成四十岁女子(荣吉的岳母)、荣吉(舞女的亲哥哥)、荣吉的妻子千代、雇来的女孩叫百合子、舞女的名字叫阿薰。

在小说的第四部分,川端康成写道:“我决定迟早去大岛他们家里一次。”艺人们还相互议论,安排“我”的住處,决定去接“我”,还打算让“我”帮助他们演剧。

实际上舞女的兄嫂患有恶性肿瘤,他们因为腰腿疼痛,早上起床都很费劲。舞女的哥哥在温泉换膏药,此事不愿意让川端康成看到。他们夫妇生下的如水一般透明的婴儿大概是因为疾病的缘故。最终川端康成没能去大岛家。在一高期间与舞女的哥哥通过几次明信片。舞女结束这次巡回演出之后与家人在大岛波浮港开了一家小餐馆,舞女不愿公开自己的身份,因为她觉得川端康成笔下的舞女形象很美,如果让别人看到她的老态,担心有损伊豆舞女的形象。

五、结语

15岁的时候亲人相继去世,成为孤儿的川端康成所经历的痛苦,只能从其作品中探寻。1926年1月、2月,小说《伊豆舞女》发表在杂志《文艺春秋》上。当时,川端康成28岁,是以1918年川端康成19岁时在伊豆旅行为原型而写成的。其间川端康成经历了几段爱情,但是无果而终。《伊豆舞女》所要表现的是“我”在伊豆之旅中通过与艺人的短暂接触,与之亲和,被认可为好人,从而摆脱“孤儿意识的忧郁”。通过原型与小说《伊豆舞女》的比较,可以看出原型的痛苦经历并没有完全再现于小说《伊豆舞女》之中。川端康成把童年痛苦的经历与青年时期的烦恼留给自己,而把伊豆半岛旖旎的风光与青年对美好爱情与生活的追求融入作品之中,凭借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用诗一般的语言,把健康、明朗、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的作品奉献给读者,这也体现了作家的社会责任。在艺术形式上,他逐渐摆脱新感觉派的创作技巧,运用日本传统美学与写实手法,以抒情的格调,创造了美的世界,为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猜你喜欢

伊豆舞女川端康成
我的伊豆
川端康成肖像(素描)
民国时期上海舞女收入及影响因素考察
——兼谈民国时期上海舞女的职业身份
也谈﹃舞女大班﹄
“腐文大佬”竟是纯情女生:孟浪淘金致青春
川端康成共生思想中的佛教因素——以《抒情歌》为中心
赏析《伊豆的舞女》中的悲与美
和莫言寻访川端康成
和莫言寻访川端康成
我的伊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