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境下科技类综艺节目的内容创制与传播新变

2021-07-29董九阳

传媒 2021年14期

董九阳

摘要:浙江卫视为响应“创新中国”和“科技强国”战略而重磅打造的科技类综艺节目《智造将来》,以其匠心独运的“暖科技”定位理念、通俗易懂的科普讲解、兼顾实用与娱乐的创意表达以及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成功收获了社会各方的一致好评与高度赞赏。节目在创制模式与传播方式上体现出的求新求变,既适应了现如今受众对科技类综艺节目的品质要求,也为同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创制模式 《智造将来》 “暖科技” 科学情境

2019年1月6日,全国首档大型社会公益类科技电视节目《智造将来》正式登陆浙江卫视,并于每周日晚间21时20分与观众准时见面。自播出至第一季成功收官,节目的收视率多次位居同时段省级卫视栏目前三名,在获得受众较高认可度的同时,也形成了收视热点。《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官方媒体也纷纷撰文予以好评:“让观众看到‘中国智造在未来的无限潜力。”可以说,《智造将来》节目在定位、创制与传播上都体现出了“新”和“变”,既适应了受众群体对科技类综艺节目的品质要求,也为同类综艺节目在创制方面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新颖定位:让“暖科技”走进民生

科技发展至今,诸如“大数据”“无人机”“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科技新名词也逐渐走进了百姓的视野中,前沿科技正不断贴近民生,而人民群众也对科技报以新奇与期盼。鉴于以往人们对科技仍有神秘、遥不可及、难以触碰的印象,《智造将来》提出了“暖科技”这一全新理念,旨在以直观、通俗的方式将科技成果呈现给观众,将科学技术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以此展现节目的精神内涵:“科技让弱者变强,让强者更有爱的力量。”

1.直观真切的成果展现。科技若要打破一贯以来“高冷”的刻板印象,首先便需要将以往较为抽象、概念化的科学项目进行可视化的呈现,使科技真实可触。《智造将来》作为一档公益类科普节目,在构想之初便将一些较为复杂的科学实验、科学项目进行创造性的直接展示作为创制的重点。以首期节目中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桥梁、军工以及航天等领域的新兴科技材料“铠”为例,这种创新型喷涂材料在物体表面所能起到的巨大防护作用如果不是亲眼目睹,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而节目组通过多次敲、打、踩,甚至汽车碾压等现场实验,在观众面前对“铠”自身强大的抗压耐热属性进行了可视可感的呈现,激起了观众强烈的好奇心,也使人们对这一科技成果产生了更为直观的认知。

2.深入浅出的科普讲解。将原本深奥艰涩的科学原理以生活化、通俗化的语言加以表达,同样是让科技走下“神坛”、走进民众生活的重要手段。相对于以往的科技类节目中不时出现的晦涩科学原理,《智造将来》做到了让观众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节目在一种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实现了其应有的科普价值。第二期节目中“微小卫星”技术的研发,第三期中“深目”系统在国安、国防、军事领域的应用等,其中涉及的科学技术似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距离较远,但节目组巧妙地通过纪录片与故事讲述的方式,追忆了自“东方红1号”开始,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从落于人后到赶超强国的艰辛历程,以及中国航天人的卓越贡献,使观众在对“微小卫星”的科学原理有了基础把握的同时,也了解了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知识。节目通过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的科普形式引领人们走近科学,并尝试用更为通俗化、大众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呈现生活与科技間的奇妙关联,将“中国智造”以最为新颖独特而又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在观众眼前,鼓励激励着人们对生活葆有敏锐的观察力与思考力,对科技持有敢于质疑、敢于想象的探索精神。

3.贴近民生的选题设定。除了科普形式的“暖”之外,以“应民之急,应民之需”为切入点的选题标准也成为节目组决心将科技成果下沉到现实生活、宣扬“暖科技”理念的重要体现。唯有真正做到贴近民生,从受众角度出发,才能让人们切实地感受到科技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在12期节目中所展示的科技成果关注了饮食安全、医疗健康、财产风控以及智慧城市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如用于食品、药品鉴别的“猎瞳”系统,以及逐步应用到生物医疗领域的3D打印技术都在节目舞台上焕发出了“暖科技”的生机与活力。节目正是抓住了如今人们生活中急需某些科技成果来改善生活的痛点,进一步开发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民生选题设定策略。以节目第八期中的“智能人居”成果为例,这种科技通过非侵入式的智能家居与远程养老手段,可以真正实现对家中老人的饮食作息、服药出行、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控与及时提醒,并可以在发现异常时第一时间通知看护人。而针对社会中某些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为了避免走失情况的发生,“智能人居”也为老人配备了智能手环,其中的出行定位系统就可以帮助用户对老人进行全方位的守护与照料,缓解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无法抽身照顾老人的忧虑与矛盾。

二、创意表达:科技感与综艺性的效果并置

《智造将来》将科技恰如其分地应用在人们耳熟能详的生活场景中,在进行“去陌生化”处理的同时也能让观众感知科学技术的实用性能。

1.首创人机交互的主持模式。在节目极富未来设计感的舞台上,有这样一个形象让观众过目不忘:她有着靓丽的银色短发、精致的五官轮廓,身披黑白色的护甲,思维敏捷而谈吐流利,语言诙谐幽默,与另一位知名主持人蒋昌建在主持过程中配合得异常默契,唯有下半身的“钢筋铁骨”暴露了她的真实身份——她就是节目中的人工智能机器主持人“蒋莱莱”。人形仿生智能机器人“蒋莱莱”在节目舞台上的闪耀登场迎来了传统电视节目中史无前例的人机交互主持模式。“蒋莱莱”的出现不仅是节目对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制造业科学家们的致敬,也是在节目形式与内容策划与架构方面做出的创造性突破。在科技类综艺节目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也为观众带来了极强的科技体验感。

2.开启增强代入感的人性视角。从人性的角度来看科技是节目最为独特的观察方式。在节目中,科技不再只是“科学家的事”,现场参与互动的观众同样可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节目中科研成果的展示进行多角度的考察与求证,并阐发自己的想法与疑惑。而由青年演员马思纯、世界冠军孙杨、物理学家李淼、科技公司CEO王孟秋等人所组成的嘉宾团队,面对着舞台上所呈现的各种出神入化的科技项目往往也拥有着自己的独特思考角度,而不是一味地认可与全盘接受。尤其是在测试创新性喷涂材料“铠”的坚韧性这一环节中,嘉宾与观众都对“铠”可承受的最大压力值产生了质疑,因而节目组便通过用工具敲击喷涂了“铠”的鸡蛋、让成年男性站立在被“铠”包裹的一次性纸杯上,以及用汽车碾压测试和户外爆破测试等方式对大家的疑惑进行了验证与解答。节目恰如其分地抓住了人们对前沿科技所存在的好奇心与参与感,创造性地开启了一种使人更具有代入感的人性化视角,包容着所有激烈的意见交锋与思维碰撞,并鼓舞更多人加入到有关于科学技术的思考与探索中。

3.构建具有戏剧张力的科学情境。将科技带入现实,通过构建具有戏剧张力的科学情境来讲述科技与人的关系,是节目在创制模式上的又一成功举措。浸入式的故事情境往往可以更好地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并在一定的氛围中感知“科技改善生活”的神奇力量。在首期节目中,一对身患疾病却仍相濡以沫的夫妻张伟和危丹,在逆境中的坚守陪伴令观众为之动容。患有帕金森12年之久的张伟在牛津大学工程科学博士所研发的“P帕系统”辅助器的支持下,终于可以重新行走。尽管步伐仍显沉重缓慢,但當张伟终于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走到嘉宾孙杨的面前时,那种由科技所赋予人的温暖、力量与尊严可谓极为震撼人心,在场观众无不对之报以喜悦的喝彩与感动的热泪。科技与人的关系在完满如童话故事般的结局中得以连结确立,科技的力量在现实生活中落到了实处。节目播出后,节目组与浙江卫视收到了许多积极的反馈,观众在表达对这对夫妇的鼓励与支持的同时,也关注着这样的科技设备什么时候可以普及到寻常百姓家中。

三、多元互动:搭建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矩阵

节目在传播上实现了多元互动,既通过台网联动,打造了科技类节目的全民互动传播形态,也通过媒体串联,拓展了传播渠道。

1.台网联动,赢“锦鲤”吸“流量”。在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的互联、互通、互融,也早已成为必然的传播趋势。而《智造将来》同样没有在节目内容模式的框架中停下创新求变的脚步,通过台网间的创意交互,成功打造了科技类综艺节目的全民互动传播新形态。独家冠名赞助商支付宝与节目所进行的台网交互的创意仍为观众所津津乐道。在节目播出期间,“看电视、捉锦鲤、赢大奖”的新颖互动模式吸引了大批观众参与其中——通过观看节目,观众可以在支付宝平台上答题互动,并赢取相关奖励。在这一过程中,观众进行的不再只是打开电视观看节目这一单一动作,而是可以在吸纳知识后与节目进行互动。同时,台网互动使“锦鲤”与“大奖”所形成的期待在不经意间成为吸引“流量”的最佳看点,诸如“#暖科技在身边#”“#2019首批锦鲤生成#”等话题性热点形成了与观众的双向互动。这为创新节目传播方式、拓展节目传播渠道、广泛吸引受众群体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2.媒体串联,多平台传播拓展渠道。现如今,各类新媒体平台的不断涌现与创新为传统电视媒介的传播拓展了新的渠道。国内以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为代表的公众平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信息传播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趁着此类使用频次高、用户基数大的网络社交平台的发展东风,《智造将来》同样在节目传播方式的创新与传播渠道的拓展方面做出了新的规划与设想。以浙江卫视作为媒体传播的主阵地,节目一方面在微博平台与“抖音”上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将每期节目中的精彩片段进行展示,并巧妙地使用了如《化妆品真伪难辨?支付宝区块链溯源技术一定能帮到你!》《原来广场舞也不扰民!“清听卫士”定向传播技术让大妈自由跳舞的同时不打扰他人》等轻松幽默又与生活实际紧密贴合的趣味标题来与本期节目中的科技成果相呼应,吸引了许多关注者与其进行积极互动;另一方面,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传播平台则承担了更多由节目内容所衍生出的相关科技知识普及的任务,如在《触目惊心水污染事件,一款水污染溯源仪如何预警?》中,揭示了水污染对生态系统与人类生活造成的巨大危害,以及水源污染溯源仪在预防治理水污染等方面的重要意义。通过多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与联动,节目也在其所构建起的新媒体传播矩阵中寻求到了拓展传播渠道的有效方式,为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加深传播影响力进行了一次成功的传媒试验。

四、结语

《智造将来》节目的创新性构造,将科技实用性与综艺娱乐性进行了恰到好处的糅合,无论是“暖科技”顶层设计理念的提出,还是传播渠道的多元创新,都在契合电视表达方式的同时,让受众更好地理解科技、感知科技。在当前“创新中国”“科技强国”的时代潮流趋势下,《智造将来》对同类节目的创制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启发与借鉴意义,也为科技类综艺节目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创新与架构铺设了一条光明的未来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 辽宁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计野航.做好“外化设计”赋予科技以趣味和温度:从《智造将来》看科技类节目的创制[J].视听纵横,2019(03).

[2]蒋敏昊.由《智造将来》谈垂直类综艺的潜质开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08).

[3]柴攀,王勇,何凯.有温度的科普:刍议社会公益性科技节目《智造将来》[J].新闻传播,2019(09).

[4]江忞婠.应民之急 应民之需:专访《智造将来》主持人蒋昌建[J].消费电子,2019(03).

[5]孙佳路.《智造将来》:科技与民生的融合与创新[J].当代电视,2020(02).

【编辑: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