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单元小历史中看“文景之治”

2021-07-29巫云龙张意珠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西汉刘邦本课

巫云龙 张意珠

2020年10月,笔者有幸代表佛山市团队在广东省2020年义务教育历史学科教师培训活动中展示课例。下面结合本次课例展示,谈谈如何在“大概念”理念指导下,从单元视角出发,构建教材子目间的内在联系,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1]大概念理念的倡导者,希望教师拥有一种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思路,更好地进行单元备课。[2]从单元视角看历史,就要把每一课的内容置于单元主题下考量,强调整体把握历史教材,搭建史实之间、子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避免人为割裂历史,造成学生知识的碎片化;就要把单元主题置于整本教材、甚至是整套建材下考量,更好地观察历史发展的脉络和主线,理解教材编写的逻辑,从而推动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一、大单元小历史,确定立意

本次课例展示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第一、二两个子目。第一子目《西汉的建立》,介绍了西汉建立的时间、都城等基本情况,提出了因汉初社会经济凋敝,汉初统治者面临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问题。第二子目《休养生息政策》重点介绍了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产生的社会效果。

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规定是“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学生除了要知道西汉建立的主要人物、时间、都城外,应从哪个视角“知道西汉的建立”以体现历史关照现实的学科功能呢?休养生息政策对学生又有什么启示呢?受时间限制,本次课例展示并不包括《文景之治》一目的内容,但三个子目在同一课题下,是有机的整体,应该如何认识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之间的逻辑联系呢?这些问题最终指向一个落脚点:透过大单元小历史看“文景之治”。

本课隶属的第三单元标题为《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讲述了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西汉建立,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无论是初中的部编版教材,还是高中的《中外历史纲要(上)》,都是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多元一体的视角来叙述。因此,我们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这一视角出发,重新整合这两个子目的内容:公元前230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扫六合,结束了各诸侯国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但是,统一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秦朝的暴政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公元前209年,陳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灭亡后,楚汉之争再起,天下又一次陷入到割据的状态。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定都长安,建立了西汉,天下恢复到统一状态。西汉建立后,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恢复了经济,稳定了秩序,赢得了民心,这一政策为继任者继续实行,推动“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大一统”的到来,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政治、经济基础。由此,本课主题确定为:亡秦灭楚定天下,休养生息稳大局。

具体到这两个子目的教学目标为:能说出西汉建立的时间,能在疆域图上指出汉代的“四至”;能阅读和提取史料信息,说出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理解西汉的建立和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对“文景之治”的奠基意义;能结合所学谈谈对刘邦的认识;通过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的历程,提升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

二、小历史大人物,串联子目

汉高祖刘邦开创了西汉,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并深刻影响“文景之治”,因此,本次课例展示以“西汉大一统奠基者——刘邦”为副标题,通过展示人物的经历和内心活动串联起本课内容,搭建子目间的联系。

课堂导入部分,教师展示刘邦的图片,请学生分享有关刘邦的历史故事或者历史小知识。

学生回答预设:西汉开国皇帝;出身草根阶层,在秦朝时担任过地方基层公务人员(沛县泗水亭长);大泽乡起义后,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自称“沛公”;知人善任,虚心纳谏,赢得楚汉之争;成语故事“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

本节课就请同学们跟随刘邦的脚步回到西汉初年。

1.亡秦灭楚定天下

教师展示西汉的疆域图(略)、秦至汉初大事时间轴(见下图)。

任务一:请在地图上指出汉代疆域的“四至”,并结合时间轴和所学知识,分析刘邦建立西汉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帮助学生串联本单元已学习的知识,引导学生跳出本子目的“小历史”,从更长的时段观察西汉建立的历史意义。

2.天下初定何以治

材料一:白登之围后,刘邦来到曲逆城(今河北顺平),感叹:“只有洛阳能和它媲美。”

刘邦问御史:“曲逆城的户数有多少?”

御史回答:“秦时三万余户,今见五千户。”

——摘编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汉兴,民失作业(农业生产),而大饥馑。凡米石(容量单位,1石=10斗)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颜色相同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摘编自《汉书·食货志》

注:汉文帝时“谷至石数十钱,上下饶羡(《御览》卷三十五引《新论》)”。

任务二:材料反映了汉初面临怎样的社会问题?

设计意图:此处的材料展示了西汉建立后,面临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也是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

材料二来自教材第55页“材料研读”。但是七年级的学生正式接触文言文的时间仅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他们从文言文史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非常有限。想要学生读懂这段材料,难度颇大,需要老师有意识加工材料,添加必要的解释,降低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难度。同时,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不了解一石大米有多少公斤,一石大米五千钱又是什么概念,难以理解“米石五千”反映出来的问题有多严重。于是,教师进一步补充了注释,作为理解数据的“参照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初物价飞涨、物质缺乏的严重程度。

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严重的社会问题,除了战乱,还有哪些重要原因呢?

材料三:陆贾:臣以为《诗经》《尚书》等儒家典籍非常好。

刘邦:朕馬上打得天下,要《诗经》《尚书》来干什么?

陆贾:臣惶恐,居马上得天下,难道可以马上治天下吗?

刘邦:那你来替朕分析秦失去天下,朕得到天下的原因吧。

陆贾:秦“举措暴众”。

——摘编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贾《新语》

任务三:根据陆贾的分析,是什么导致了如此严重的社会问题?

材料四:收泰半(过半数)之赋。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五:(请学生翻回第10课)(秦始皇)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如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

任务四: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秦朝的赋役制度给人民的生活、生产带来什么影响?

3.休养生息稳大局

材料六:兵皆罢归家。

——《汉书·高帝纪》

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令各归其县。

——《汉书·高帝纪》

轻田租,什五而税一。

——《汉书·食货志》

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汉书·高帝纪》

民产子,复勿事(赋税和兵役)二岁。

——《汉书·高帝纪》

教师展示时间轴(见上图)。

任务五:请将材料六中史料分别填入表格;并结合材料七的时间轴,分析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实施效果

人民赋税、徭役负担重

农业生产缺乏劳动力

教师在学生填写表格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提炼刘邦的解决措施:轻徭薄赋、解甲归田、劝民还乡、释奴为民。由此,引出休养生息的历史概念: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后,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加人口,以恢复经济、稳定统治的政策。

设计意图:此处的材料展示了刘邦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措施和影响,是本课的必备知识。此环节学生通过史料阅读,表格梳理,将三个子目的内容联系起来,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4.小结提升

教师设问:通过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刘邦的认识。

学生回答预设:刘邦出身草根,加上他的人生经历,让他能在一定程度上体察百姓需求,制定政策。刘邦建立汉朝,以及他的“休养生息”政策,巩固了天下一统的局面,为我们今天的中华民族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

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尾呼应,小结本课所学,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作出自己的“历史解释”。

三、展示思考

在《中外历史纲要》走进课堂的大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师走出校门,关注彼此的教学侧重点、教学方法的异同,借鉴彼此对历史的理解和教学方法,高中教学可以详略得当,初中教学可以适当拓宽知识,有利于初高中课程的衔接,提高初高中历史教学的精准度,更好地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地。

【注释】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4页。

[2]陈志刚,王继平:《大概念的理解与教师备课》,《历史教学·中学版》2020年第9期,第40页。

猜你喜欢

西汉刘邦本课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西汉
刘邦:我的脚丫子呀
人必其自爱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路温舒编蒲抄书
苏武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