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流域沿线城市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1-07-29李瑞刘腾花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生态足迹黄河流域经济增长

李瑞 刘腾花

摘要: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首要任务是对沿线城市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现状进行研判,厘清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家底”。文章在采用能值—生态足迹对沿线城市生态环境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一方面,沿线城市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显著的脱钩状态且脱钩状态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下游出现“好”的脱钩状态所占次数最多,上游次之,中游最少,其中40个追赶脱钩城市中38个城市均向双优模范城市靠近,追赶脱钩呈现较好状态;另一方面,在影响脱钩因素方面,第二产业比重的增加不利于脱钩状态的向好转化,财政支出的增加有利于脱钩状态的向好转化。

关键词:黄河流域;生态足迹;经济增长;脱钩模型

文章编号:2095-5960(2021)03-0103-09;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区域一体化和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是中国道路的两个重要经验,这表现在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战略措施中,如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美丽中国建设等。[1]而二者最新的集中体现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黄河流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全长5464公里,贯穿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其上中游沿线城市地处中西部地区,面临经济发展落后与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双重困境。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必然会对生态造成破坏,产生环境污染问题,但也不能“因噎废食”,只要环境而不要发展。因此,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基于新的发展理念,摆脱对传统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019年9月份之后,并多以专题性研究为主,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内涵界定[2-4]、现状分析[5-8]、战略实施路径[9-12]。关于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刘家旗和茹少峰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对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评价,认为应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模式,这样才能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赢。[13]崔盼盼等采用熵值法和弹性系数法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和高质量发展的时空耦合特征进行了剖析和评价,认为不同耦合类型的地区应因地制宜推进生态环境和高质量的耦合协调发展。[14]赵建吉等测算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认为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整体处于低度协调和中度协调阶段。[15]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实现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相对脱钩,提高经济增长的清洁度。

生态足迹模型最早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等[16]在1992年提出,并在1996年与其学生Mathis Wackernagel[17]合作進行了完善。生态足迹是将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看作是一个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足迹”。具体来说,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将人口消费的资源与容纳该人口所产生的废弃物二者统一折算为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分别称之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前者大于后者称之为“生态赤字”,反之称之为“生态盈余”。生态足迹模型测度方法主要有综合法、成分法、投入产出法和能值法四种。能值法将不同种类的能量利用能值转化率转化成统一的太阳能值,然后用具体经济活动所消耗的太阳能值除以能值密度来计算生态足迹。该方法是将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统一起来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纽带和桥梁,可以更全面、深刻的对比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以及两者的关联。因此本文采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来测算黄河流域沿线城市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污染程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是希望实现“经济向上、污染向下”的异步变化,而分析两变量动态异步变化的经典方法就是脱钩方法,本文采用该方法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异步变动关系。经典的脱钩模型主要有Tapio提出的弹性系数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脱钩因子两种,前者相对于后者更能消除基期选择上的误差,并且能够通过引入增量来研究动态数据的脱钩状态,是一种较为完整的脱钩指标评价体系。[18,19]本文一方面采用客观的能值—生态足迹模型测度黄河流域沿线城市的环境污染情况,来表征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另一方面采用脱钩模型来分析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异步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异步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终提出黄河流域沿线城市经济清洁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参考。

二、黄河流域沿线城市生态足迹测度

(一)测度方法

能值—生态足迹模型计算的具体过程为:首先确定生态足迹账户分类。基于数据可获得性和相关研究文献,将黄河流域沿线城市的账户分为生物资源账户和能源账户,生物资源账户主要包括农产品、林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能源账户主要包括化石燃料和电力,具体如表1所示。其次计算各生态足迹账户的能值。能值的计算由生态产品产量、能值折算系数与太阳能值转换率三者相乘得到,能值折算系数与太阳能值转换率具体值参考Odum HT[20]、蓝盛芳[21]、赵桂慎[22]、高新才[23]等人的设定。最后计算能值生态足迹。将所有账户太阳能值相加除以单位全球公顷能值密度,即可得到区域的生态足迹,单位全球公顷能值密度参考Odum HT[20]的文献,设定为3.104×1014sej/hm2。

(二)测度结果

根据黄河流域流经地区现状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择2006~2017年黄河流域沿线城市9省(区)43市(盟、自治州)为研究样本进行测度分析。其生物资源账户原始数据来源于2006~2018年各省(市、盟、自治州)的统计年鉴、历年的《中国区域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能源账户原始数据中,河南省7市(三门峡市、焦作市、洛阳市、郑州市、新乡市、开封市和濮阳市)能源数据来源于历年的《河南统计年鉴》,榆林市能源数据来源于历年的《榆林统计年鉴》,山东省9市、山西省4市的煤炭、焦炭和电力数据来源于山东省和山西省历年的统计年鉴。由于其余各地级市分品种能源资源消费量数据缺失,本文采用各城市GDP占所在省份GDP的比率乘以全省分品种能源消费总量来分别计算各城市的分品种能源消费量。根据生物资源账户和能源账户分类,本文对黄河流域沿线城市的人均生态足迹进行测算,并进一步根据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分界线,将研究样本分为3个区域。测度结果如表2和图1所示。

由表2和图1可知,各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呈现以下特征:2006~2017年黄河流域沿线城市人均生态足迹总体上呈现波动中上升的态势。上升速度较快的为上游地区,较慢的为下游地区,中游居中,中下游地区低于全流域的均值。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第一,2000年以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受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的影响,经济的增长多以“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型产业和重工业为主,造成了西部地區能值生态足迹的显著提高。[24]第二,下游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属于“先富”地区,其经济发展质量、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都处于先进状态,同时居民的环保意识也高于中上游地区,这使得下游地区的生态足迹排放较低,经济增长清洁度较高。

进一步将黄河流域整体时段的增长量及各城市整体时段增长量进行对比。11个沿线城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增长量高于全流域的人均生态足迹增长量,增长最快的五个城市分别是榆林、乌海、包头、阿拉善、银川。该5个城市均处于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产业基地,其经济的增长多以“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为主,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下降,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其余32个沿线城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增长量均低于全流域的人均生态足迹增长量,其中人均生态足迹呈现负增长的城市分别是鄂尔多斯、洛阳、郑州和濮阳,鄂尔多斯的负增长量为最大值。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持续深化由资源型城市向绿色发展转型,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围绕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在清洁能源、现代煤化工等支柱产业推行产品生态设计,推进清洁生产模式,如蒙牛、伊利等大型企业在当地的快速发展,对鄂尔多斯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黄河流域沿线城市脱钩指数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一方面黄河流域沿线城市的人均生态足迹整体呈现一种波动中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人均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有密切联系。因此有必要对沿线城市经济增长与生态足迹的相对关系进行测度,并对二者之间异步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研判。

(一)脱钩模型构建

1.脱钩指数研究方法。目前脱钩分析模型有三种,分别为脱钩指数模型、Tapio脱钩状态分析模型以及脱钩分析的差分回归系数法。Tapio脱钩状态分析模型以时间期为尺度分析增长弹性的变化,将总量和相对量的变化相综合,相对其他两种模型来说提高了脱钩分析的客观性与准确性。本文采用该脱钩分析方法对黄河流域沿线城市的生态足迹及其经济增长进行脱钩分析,构建研究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的Tapio脱钩指数和追赶脱钩指数模型。基于上述因素分析,本文利用人均生态足迹来代替生态环境状况,用人均GDP代替经济增长情况,以此来测度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弹性关系,并基于此构建Tapio脱钩和追赶脱钩模型。Tapio脱钩指数和追赶脱钩指数公式为:

式中asin和arin分别表示i省份在n年的生态足迹及其经济增长的Tapio脱钩指数和追赶脱钩指数;efin和gdpin分别表示i省份在n年的生态足迹及其经济增长指标;efmn和 gdpmn分别表示生态足迹及其经济增长“双优”的模范地级市生态足迹及其经济增长指标。

2.脱钩程度评价标准

Tapio脱钩指数和追赶脱钩指数均有10种类型。[25]其中,Tapio脱钩状态中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最好的脱钩状态为扩张强绝对脱钩,该状态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生态足迹的显著下降;其他较好的状态包括扩张弱绝对脱钩、扩张相对脱钩和衰退相对脱钩;经济增长与生态足迹最差的脱钩状态是衰退强绝对负脱钩,该状态呈现出经济负增长和生态足迹较快增长状态。追赶脱钩状态中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追赶效果最好的状态为衰退强绝对负脱钩和衰退弱绝对负脱钩,该状态实现了经济增长差距不断缩小,同时生态足迹差距逐渐增大,追赶城市在经济增长和生态足迹两方面的追赶效果均较为理想;其他较好的状态包括扩张相对负脱钩、扩张连接、扩张相对脱钩、衰退相对负脱钩、衰退连接和衰退相对脱钩;经济增长和生态足迹未追赶脱钩的状态为扩张强绝对脱钩和扩张弱绝对脱钩,该状态表明未追赶脱钩城市在经济增长和污染减排两个方面均未达到理想的追赶效果。

(二)Tapio脱钩指数计算及结果分析

为消除通货膨胀的价格影响效应,本文采用GDP平减指数对黄河流域沿线城市GDP进行平减,得到实际GDP。对黄河流域沿线43个城市的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的Tapio脱钩指数进行测算。

将2007~2017年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指数状态代码进行分类统计,各流域Tapio脱钩状态数如表3所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中,出现“好”①①Tapio脱钩中“好”的状态指扩张强绝对脱钩、扩张弱绝对脱钩、扩张相对脱钩和衰退相对脱钩,其余为“坏”的状态。 的脱钩状态的次数为336次,上、中、下游分别为150次、69次和117次,其中下游所占比例为81.82%,上游为68.18%,中游为62.73%,相对来说下游地区发展状况最好;而出现“坏”的脱钩状态的次数为137次,中游为41次,上游70次,下游26次,中游所占比例最大,为37.27%。出现该种情况的原因主要为:一是下游地区区位条件优越,人口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城镇化水平高,且持续转换发展动能,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强,多以集聚集约型产业发展为主,因此该地区经济增长较快且对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较小。二是上游地区地广人稀、生态脆弱、资源较为富集,因此其在严格控制开发范围和强度的情况下,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三是中游地区能源资源极为富集,近年来开发规模逐步扩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经济发展质量不断下降。因此,中游地区未来发展方向应将开发与保护并重,进一步增强能源开发利用和调配能力,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及早培育接续替代产业,从而打造国家资源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三)追赶脱钩指数计算及结果分析

由公式(2)计算追赶脱钩指数。由于包头市、榆林市以及东营市的生态足迹增长量及其经济增长量均处于上、中、下游领先水平,即生态足迹增长量相对较小,经济增长量相对较大,因此选取三个地级市生态足迹及其经济增长作为“双优”模范地级市的生态足迹及其经济增长指标,分别测算上、中、下游的其余40个城市的追赶脱钩指数。

同Tapio脱钩状态数一样,将各流域追赶脱钩状态数进行統计得到以下结果,如表3所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中,出现“好”的追赶脱钩状态的次数为416次,上、中、下游出现次数分别为197次、87次和132次,其中下游占整个地区的100%,在三个地区中占比最高;而呈现“坏”①①追赶脱钩中“坏”的状态指扩张弱绝对脱钩和扩张强绝对脱钩,其余为“好”的状态。的脱钩状态的次数为24次,其中最“差”的状态数出现了18次,上、中、下游出现次数分别占11次、7次和0次,中游地区占比最高,为7.07%,中游地区处于“坏”的追赶脱钩状态中最“差”的地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与城市建设过程中“重经济、轻环境”的做法相关。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大多数城市均以资源极大消耗和污染巨大排放为基础来换取经济增长,现阶段城市发展过程中依然重“金山银山”轻“绿水青山”,仍然存在坚持 “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总而言之,现阶段黄河流域大多数追赶城市在向“双优”模范城市靠近的过程中,既没有达到理想的经济增长追赶效果,又没有取得较好的生态足迹追赶效果。因此,黄河流域沿线城市长期发展将面临“保增长”和“促脱钩”的双重任务。

(四)脱钩状态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1.变量选取

根据表3,在Tapio脱钩状态中,本文将由扩张强绝对脱钩状态依次从上向下变化至衰退连接的动态变动过程定义为Tapio脱钩状态逐渐变“坏”的过程,而从下向上由衰退连接变化至扩张强绝对脱钩状态的动态变化过程定义为Tapio脱钩状态逐渐变“好”的过程。同样,在追赶脱钩状态中,将由衰退强绝对负脱钩状态依次从上向下变化至扩张强绝对脱钩状态的动态变化过程定义为追赶脱钩状态逐渐变“坏”过程,而从下向上由扩张强绝对脱钩状态变化至衰退强绝对负脱钩状态的动态变化过程定义为追赶脱钩状态逐渐变“好”的过程。

本文为探索影响脱钩状态的原因,将脱钩状态动态变化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变好和不变界定为“好”的结果,将变坏界定为“坏”的结果,最终构建[0,1]二分类变量。因此可以认定该问题是一个典型的二元决策问题,可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以探索黄河流域沿线城市脱钩状态的影响因素。如果当年脱钩状态相对于前一年脱钩状态为变“好”,则定义“W=1”;如果变“坏”, 则定义“W=0”。将黄河流域沿线城市历年Tapio脱钩状态和追赶脱钩状态的变“好”、变“坏”状态进行统计,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黄河流域上游地区、中游地区和下游地区的Tapio脱钩和追赶脱钩状态的动态变化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

追赶脱钩状态中,2007~2017年总体时段内,全流域变“好”状态出现的频次同样远大于变“坏”状态出现的频数,前者为278次,后者为162次,这表明黄河流域整体上的追赶脱钩状态变动呈现一定的收敛性,多数城市在向“双优”模范城市靠齐,演化趋势较好。分流域来看,中下游地区与全流域的追赶脱钩状态动态变化趋势相似,都是变“好”状态出现的频数同样远大于变“坏”状态出现的频数,中下游地区追赶脱钩状态变“好”的频数分别为75次和91次,远大于变“坏”出现的频数24次和41次;上游地区追赶脱钩状态变“好”和变“坏”的变动频数相似,前者略大于后者,频数分别为112次和97次。

黄河流域沿线地区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变动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并且这些因素对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变动的影响程度不同。本文结合已有研究探讨黄河沿岸城市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变动的影响因素。

2.模型设定

基于上述变量的选取,本文构建如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对(3)式取对数,得到Logistic回归模型的线性表达式为:

(3)式和(4)式中,Pi为事件发生的概率,指脱钩状态动态变化状况,即变“好”=1发生的概率,t表示时间年份,βj(j=1,2,3,4)为各变量回归系数,β0为常数,ε为随机扰动项,被解释变量W取值限制在[0,1]范围内。

解释变量选取四个指标:一是城市人口因素(Popit),人口增长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城市规模的重要体现,但伴随着人口的集聚,也出现了污染加剧的“城市病”,因此,人口对生态足迹和经济增长都有显著影响,本文采用城市年末总人口数表示人口因素。二是城市产业结构因素(Strit),不同产业的能耗及能源效率是不同的,提高清洁度高的产业比重,必然能够实现节能减排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本文采用第二产业总产值占GDP总值比重表示产业结构。三是政府财政收支因素(Finit),地方政府既是环境污染的助力者又是治理者,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如何进行科学规划以降低对于环境污染的影响,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6],本文采用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的比值来表示财政收支状况。四是外商直接投资因素(FDIit),引入外商直接投资是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不同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清洁度”是不同的,其既可能产生“污染天堂”效应,增加地方的环境污染,也有可能产生“污染光环”效应,通过技术和产业升级降低环境污染,本文采用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来表示外商直接投资因素。相关数据均来源于各省市统计年鉴和各地区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结果分析

运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对脱钩状态的影响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5。从模型整体检验的统计量来看,Tapio脱钩状态影响因素模型的卡方值为1.660,Cox & SnellR2和NagelkerkeR2分别为0.004和0.005,对数似然值为616.151;追赶脱钩状态影响因素模型的卡方值为3.855,Cox & SnellR2和NagelkerkeR2分别为0.009和0.012,对数似然值为563.382。这说明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较好,整体模型的适配度佳,可用于具体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地区人口的增加不利于脱钩状态的向好发展,特别是上游地区的人口增长对脱钩状态转变的影响更大。可能的原因在于,人口数量的增加提高了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的消费总量,产生了更多的生态足迹,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脱钩状态的向好转化。第二产业比重的增加同样不利于脱钩状态的向好转化,特别是中游地区城市表现更加明显。第二产业中“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比重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其比重的上升必然不利于整个社会的节能减排。财政支出对脱钩状态向好转化具有促进作用。从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战略成为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成为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支出的增加有利于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向好变化。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有利于全流域和下游地区脱钩状态向好转化,但不利于中上游地区的脱钩状态向好转化。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其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投向和质量要求要高于中上游地区;中上游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更多的投向了资源型产业和重工业产业领域,加大了能源足迹的排放。追赶脱钩状态变动的影响因素回归结果与Tapio脱钩状态的动态变动影响因素回归结果相似,仅是数值上的差异,这也进一步验证了本文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在采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对沿线城市生态环境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分析了沿线城市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主要有以下结论:首先,黄河流域沿线43个城市的人均生态足迹整体上呈现波动中上升趋势,增长最快的为上游地区,最慢的为下游地区。分城市来看,11个沿线城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增长量高于全流域均值,增长最快的是榆林市;32个沿线城市人均生态足迹低于全流域均值,下降最快的为鄂尔多斯市。其次,黄河流域沿线城市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了显著的脱钩状态,多数城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了环境污染的下降,脱钩状态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下游出现“好”的脱钩状态所占次数最多,上游次之,中游最少。再次,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区域内多数城市处于追赶脱钩状态,且追赶地区与双优模范地区呈现出经济增长追赶效果好于生态足迹追赶效果的状态。最后,在影响脱钩关系的因素中,产业结构状况和财政收支状况对脱钩状态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效应,第二产业比重的增加不利于脱钩状态的向好转化,财政支出的增加有利于脱钩状态的向好转化。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参考:

第一,政府应尽快出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和配套措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导性精神和方向,但中央政府仍需尽快出台全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各沿线地方政府也应基于本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出台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

第二,黄河流域沿线城市应构建联防联控机制,提升协作治理能力。一是各流域地区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追赶城市应积极汲取“双优”模范城市清洁化发展的经验,促进节能减排和清洁化发展技术的扩散与应用,提升全流域的技术水平。二是沿线城市间应加强有关生态环境污染的统一监测和治理的跨区域联动机制,厘清沿线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权责利”,共同解决生态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三是坚持上游城市的“造血”能力和其他地区的“输血”能力相结合,促进人力、物力、财力向重点地区集中,打好黄河流域污染防治攻坚战。

第三,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各级政府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财政支出项目。一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可以通过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网络经济、数字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提高清洁度高的产业占比,降低“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占比。二是加大对生态文明战略建设的财政支出,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政策方面的补贴和支持力度,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实现生态足迹下降和经济增长提高的双赢。三是促进并形成生产要素在全流域的流动和应用的市场环境,提高下游地区绿色技术和资金向中上游溢出和流动,实现全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清洁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龙. 市场化进程中绿色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J].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0(4): 89~100.

[2]张贡生.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内涵与路径[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學报(社会科学版), 2020(5): 119~128.

[3]安树伟, 李瑞鹏.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推进方略[J]. 改革, 2020(1): 76~86.

[4]任保平.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特殊性及其模式选择[J]. 人文杂志, 2020(1): 1~4.

[5]姜长云,盛朝迅,张义博. 黄河流域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研究[J]. 学术界, 2019(11): 68~82.

[6]李小建, 文玉钊, 李元征, 等.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人地协调与空间协调[J]. 经济地理, 2020, 40(4): 1~10.

[7]毛汉英.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路径与资源生态保障”专辑序言[J]. 资源科学, 2020, 42(1): 1~2.

[8]郭晗.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J]. 人文杂志, 2020(1): 17~21.

[9]任保平, 张倩.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设计及其支撑体系构建[J]. 改革, 2019(10): 26~34.

[10]徐勇, 王传胜.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框架、路径与对策[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7): 875~883.

[11]师博.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 人文杂志, 2020(1): 5~9.

[12]金凤君, 马丽, 许堞. 黄河流域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诊断与优化路径识别[J]. 资源科学, 2020, 42(1): 127~136.

[13]刘家旗,茹少峰.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J]. 改革,2020(9): 139~148.

[14]崔盼盼, 赵媛, 夏四友, 等.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测度及时空耦合特[J]. 经济地理, 2020, 40(5): 49~57;80.

[15]赵建吉, 刘岩, 朱亚坤, 等. 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J]. 资源科学, 2020, 42(1): 159~171.

[16]Rees W.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 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J]. Environment and Unbanization,1992,4(2): 121~130.

[17]Wackernagel M, Rees W.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M]. Gabriola Island: New Society Publishers,1996.

[18]Tapio P. 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the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 between 1970 and 2001[J]. Transport Policy, 2005, 12(2): 137~151.

[19]Zhou X, Zhang M, Zhou M, etal. A comparative study on decoupling relationship and influence factors between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energy-related carbon emission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7,142: 783~800.

[20]Odum HT. Self organization, transformity, and information[J], Science, 1988(242): 1132~1139.

[21]蓝盛芳, 钦佩. 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01(1): 129~131.

[22]赵桂慎, 于法稳, 尚杰. 生态经济学[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23]高新才, 马丽. 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应用——以甘肃省武威市为例[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2): 104~110.

[24]温涛,刘渊博. 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制约瓶颈和突破路径[J].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019(3): 75~81.

[25]张文彬, 李国平.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及可持续性研究——基于脱钩指数分析[J]. 经济地理, 2015, 35(11): 8~14.

[26]袁晓玲,吴琪,李朝鹏. 中国地方财政支出变化对环境污染影响的研究[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5): 72~83.

Analysis of the de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nomic  growth of citie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LI Ruia,b,LIU Teng-huaa

(a.School of Economics b.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Research Center for Western Energy Econom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Xi'an, Shanxi 710100,China)

Abstract: The primary task of implementing the national strategy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to study and judg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of cities along the route, and to clarify the "family basis" for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Based on the use of emergy-ecological footprint to measur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cities along the route,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de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discusses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ecoupling between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nomic growth of the cities along the route, and there is significant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the decoupling state. The downstream "good" decoupling states account for the most, followed by the upstream, and the middle reaches the least. Among them, 38 of the 40 catching-up and decoupling cities are close to double-excellent model cities, and catching-up and decoupling are in a good state; on the other hand, in terms of factors affecting decoupling, the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coupling, The increase in fiscal expenditure is conducive to the better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coupling state.

Key words:yellow River Basin;ecological footprint;economic growth;decoupling model

責任编辑:张建伟

收稿日期:2020-10-0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XJC790006);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教外司留[2013]693)。

作者简介:李瑞(1982—),男,湖北十堰人,西安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经济学;刘腾花(1996—),女,陕西渭南人,西安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经济学、能源经济学。

猜你喜欢

生态足迹黄河流域经济增长
黄河流域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
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成立
恩施州生态效益分析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喀纳斯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黄河流域农田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污染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