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眇宜修:诗词的立体造“境”艺术

2021-07-29辛衍君

艺术广角 2021年3期
关键词:词人营造意象

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1]亦如焦循《易余籥录》所谓的“一代有一代之所胜”[2],那么每种“代有偏胜”的文学就必定会向人们展示其独具的文学新景观,并带给人们审美新感受。文学作品多以塑造文学形象为主要艺术目标,而在诗词作品中,由于其文体本身带有鲜明而强烈的抒情特征,其文学形象则表现为主客观相统一的“意境”。“意”在词中主要指人的思想感情,而“境”则主要表现为所处的空间,“境”对于“意”有着重要的影响,无论词人采用什么样的创作手法,特定的空间都是表达情感所必需的,它们总是巧妙地与情感交相融合或映衬,或隐或显地出现在诗词的字里行间。

诗词中有大空间的运用,也有小空间的营造,而更多的则是两者并举、相得益彰,大小空间自由转换、叠合,幻化出无限生机。除此之外,诗词中更有实境和心境的彼此交互叠合,构建出变化无穷的多维立体空间。以晏殊《清平乐》为例:“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窗钩”中,“夕阳”点明了时间,“西楼”则指示了地点,“独倚”是倚靠,“斜阳独倚西楼”叠加起来就拟人化地表现出夕阳沉落时的自然之景。下句的“遥山”指远处之山,与“夕阳”对应;“恰对”是指正对着,与“独倚”呼应;“帘钩”是屋内小空间之物,与“西楼”大空间相对应。前半句与后半句所使用的意象,词性相同、词意相托,二者合起来就构成一幅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的图画。词中所用“夕阳”“西楼”“遥山”和“帘钩”等虽均为静物,但时间意象“夕阳”、空间意象“楼”“帘”以及逻辑意象符号“独倚”“恰对”的有机组合使此词成为艺术符号美学所谓的“有意味的形式”。词作中“楼台”“小园”“秀帷”“罗帐”和“珠帘”等随处可见,这些看似平常的空间符号,实为词人精心选取用以营造词“境”的基石,下面笔者将以实例来加以说明。

唐宋词作品出现过很多“楼”,“画楼”“玉楼”“碧楼”“红楼”“琼楼”“高楼”“危楼”“城楼”和“层楼”各具特色。“楼”从小空间来讲是人们的栖身之所。而将其置于大空间,它就成为上与天接、下与地临,人们登高望远、沟通天地,追求“天人合一”之境界的客观物质媒介。那么,我们首先来看一下用于营造小空间的“楼”,它是封建社会女性生存之“楼”,是女性赖以生存以及与外界沟通的重要场所。小楼之中无限风月,上演了无数温馨旖旎的爱情故事。

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罗裙香露玉钗风。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晏几道《临江仙》)

这种代表小空间的“楼”也是女性生命桎梏之“楼”。封建社会中的大家闺秀深居“绣楼”,风尘女子身陷“青楼”。她们不能离开那里,走向大千世界,每当心爱的人游学或游宦之时,闺中女子便心生无限的忧愁,因此词人常借“楼”来表现闺怨愁思: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然而,同样是“楼”,与女性闺怨的“画楼”“碧楼”和“红楼”不同,男性所倚之“高楼”“危楼”“城楼”和“层楼”则素淡高远。被用于营造大空间,成为男性抒怀之“楼”。词人往往选取高处的观测点来俯视广博的自然,将景致尽收眼底。开阔的视野使词人遐思千里,意境也变得愈发高远,拓宽了词的表现空间。词人“倚楼凭栏”,或临水,或登高,或抒壮士之志,或表家国之忧,或道羁旅行役之愁。

以苏轼词为例,他笔下的风景多为登高临远之所见,从而突破了词狭窄的视野,举首高歌,为词开启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苏轼《念奴娇》)

又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此词抒写了渴望为国杀敌立功的情怀和抱负,也表达了作者雪耻复仇、重整山河的豪情。后主李煜亡国前后的生活使之与“楼栏”结下不解之缘,以表家国之忧“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除了亡国之君李煜,也有政治家王安石忧心忡忡的借“楼”兴叹,如: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

更有词人明月夜独倚高楼,说出心头萦绕不去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还有浪迹天涯、思乡情浓的游子在酒楼借酒浇愁: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蒋捷《一剪梅》)

由上可见,作品中人物以小小“楼台”为中心,演绎了各自悲欢离合的故事。“楼”既可以是词中人物活动的小空间,又可以是人物走向大空间的起点。“楼”这个空间意象引领读者走进了词所营造的多维立体空间。

词人登山临水、独倚危楼,面对茫茫无际的空间,开阔了视野,“精骛八极,心游万仞”[3]。但词人在这偌大的空间中问天无语,终难找到情感的归宿。于是词人的目光内转,转向庭院、闺阁这样的小空间,环视周围一草一木,从身边常见景物的精微细腻观察中获取灵感,发现其中独特的情趣,将词人的心绪用精微的笔致描绘出来。词人以这些景物为媒介以小见大,勾勒出更为完整的空间形式,也因而使唐宋词的空间营造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特色。唐宋词中的“帘”就是成功范例之一。

翻開唐宋词,“珠帘”“翠帘”“绣帘”“玉帘”和“疏帘”会时不时地映入读者的眼帘。关于“帘”意象的使用频率,赵梅在《重帘复幕下的唐宋词——唐宋词中的“帘”意象及其道具功能》—文中将“帘”视为唐宋词作品中的小道具,在婉约令词中,“帘”意象是词人“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好材料,具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4]笔者赞同该观点的同时,将就“帘”在打造词的空间方面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探讨。

首先,“帘”具有分隔空间的基本作用。“帘”从声音来讲,从“廉”声;其意义为遮蔽门窗的用具。古代人以帘蔽户,用以挡风遮雨。而“帘”作为意象却强调了其分隔空间的功能。比如“非花非雾前时见,满眼娇春。浅笑微颦。恨隔垂帘看未真。”(晏几道《采桑子》)帘内美人的如花模样竟因这一“帘”之隔未能一睹真切,真是急煞帘外之人。又如:“帘下清歌帘外宴。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柳永《凤栖梧》)

帘内女子动人的清歌,引得帘外的席间男子奇心大胜,是何方仙女唱出如此动人之歌声?真想掀开这一席疏帘,一睹芳容。“榴花帘外飘红。藕丝罩、小屏风。东山别后,高唐梦短,犹喜相逢。”(张先《双燕儿》)词中“榴花帘外飘红”以室内常见之“帘”为出发点,既点明了空间,又以“榴花飘红”点明时间,可谓佳句天成、别具匠心。

其次,“帘”可以营造出朦胧的距离空间美。在古代帘除了有挡风遮雨的功能外,还迎合了封建社会等级区分的需求,如:帘政(故名,皇太后垂帘听政),以及“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思想。仅一帘之隔却使帘外之人无法清楚地见到帘内之景,若隐若现之际引发无限联想,从而产生更大的想象空间。“露莲双脸远山眉。偏与淡妆宜。小庭帘幕春晚,闲共柳丝垂。”(晏殊《诉衷情》)词中“小庭帘幕春晚”一句将读者引入早春夜幕下的庭院。帘内女子闲来无事,闺房之内女子如何打发时光?这不禁引发了读者的无限遐想。又如:“洞房饮散帘帏静。拥香衾、欢心称。金炉麝袅青烟,凤帐烛摇红影。无限狂心乘酒兴。”(柳永《昼夜乐》)“洞房饮散帘帏静”一句中的“帘”虽以静态出现,却引发读者思想的联动,使人对洞房帐内之情事浮想联翩,从而收到刘勰所谓“神用象通,情变所孕”[5]的艺术效果。

再次,“帘”的灵活运用使空间意义更加丰富,比如“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暮无人卷。”(苏轼《蝶恋花》)

回首旧游,山无重数。花底深朱户。何处。半黄梅子,向晚一帘疏雨。断魂分付与,春将去。(贺铸《感皇恩》)

“黄昏帘暮”“一帘疏雨”等用法使“帘”走出狭窄的意义空间,寓意更为宽广。

第四,从空间变化的方向来看,“帘”可以使词中的空间由内向外,也可以由外向内转换。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晏殊《浣溪沙》)词人透过重帘,将空间由小阁转向庭院,看到燕子从空中飞过以及满院的红花,将视觉空间由帘内转向了帘外。又如“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阑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张耒《秋蕊香》)风由外而内穿过帘的丝丝隙缝,吹起香炉里的缕缕烟雾,送来阵阵清香。

第五,从空间变化的成因来看,有内因与外因之别。唐宋词中的“帘”有些是主人公主动卷起,以便将内外空间融通起来,拓展词境;而有些作品中却是“风揭帘栊”,给人以被动之感,生动而形象。这一“卷”、一“揭”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帘”在词中的妙用也再次显现出来。

卷帘动作在唐宋词作品中很常见:“卷绣帘、梧桐秋院落,一霎雨添新绿。”(欧阳修《摸鱼儿》)主人公将帘卷起,赏雨后院落中的一缕新绿,在看似无意的动作中完成了空间的转换,将词的意境从狭小的空间引向开阔的远处,词人的巧妙构思。

与故意卷帘相比,风吹“帘”开多了一抹意外的感觉,使空间的营造更具动感,如:

樱桃谢了梨花发,红白相催。燕子归来。几处风帘绣户开。(晏殊《采桑子》)

词中樱花梨花红白相映、争奇斗艳,一阵疾风意外揭开了绣帘,使得屋内之人有幸目睹这迷人的景色,因此“风揭帘栊”使得这首词充满了意外的惊喜和动感,瞬间便活了起来。

通过对于以“楼”和“帘”为代表的大小空间意象的分析,可以发现诗词作品中在空间营造方面很有特色。如果说诗词作品中大空间的勾勒比较幽远、壮阔的话,那么小空间的营造则比较细腻、生动。如果把大空间看成是气韵天成的写意,小空间则可视为精心绘制的工笔。词中有登楼倚栏“思接千载,视通万里”[6]的大空间,也有由帘、屏分隔的小空间,突出了词朦胧、柔美、细腻、婉约的特征。小小疏帘寄托着词人的无限情思,为词人细腻的情感找到了恰当的形式。诗人的审美情怀随着诗人空间表达和视角的转换不断生发,从而使诗词作品焕发出超越眼前具象之美,增强了诗词的情感表现力和感染力。

【作者简介】辛衍君: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注释: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頁。

[2](清)焦循:《易余籥录》,《丛书集成续编》第91册,上海书店,1994年版,第463页。

[3](西晋)陆机著,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4]赵梅:《重帘复幕下的唐宋词——唐宋词中的“帘”意象及其道具功能》,《文学遗产》1997年第4期。

[5][6](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493页。

(责任编辑 任 艳)

猜你喜欢

词人营造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美丽可持续
孤馆寒窗夜无寐
洗水soft fabric
林逋梅妻鹤子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