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维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实践
2021-07-29郭莹莹李国荣
郭莹莹 李国荣
维金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提出逆向设计思维,将整个学习经历的过程比喻成是产品体验的过程,首先要明确想要达到的使用效果,其次是明晰怎么评估是否达到了期望效果,最后是清楚如何来设计体验过程以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1]。这一设计改变传统的围绕教材内容进行设计,而是采用逆向设计、目标导向,先明晰学习要达到的目标,然后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最后是根据目标和评价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活动。这一逆向设计思维能够很好地应用到单元整体教学中。下面以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第七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例,阐述逆向思维下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意义追问
1.脱离单元整体设计的单课时教学容易陷入知识传授的窠臼
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与单课时教学设计相比,围绕单元大概念和核心问题进行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指向整个单元理解能力的提升,避免了单课时教学容易出现的知识零散碎片化。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会发现原来觉得轻松的备课上课突然变难了,这正是因为改变了单课时的简单教授知识,指向整个单元理解能力的提升,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单元整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局性理解和整体化思维
历史学科需要培养学生的整体化思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历史学习需要具备从整体去理解局部的方法和思维;而历史学科的生活价值正是体现在通过历史学习培养的全局性理解能力,在面对今天的社会现象和发展趋势时做出的正确判断和分析。这种思维和能力正是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具备的适应未来生活的品格和能力。
3.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能够带来“学—教方式”的改变
单元设计的改革和尝试,课堂学习方式的变化,通过对教学形式的改变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合作展示的机会和自我评价的机会、使学生通过经历、参与和表现达到理解的目的,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路径探索
1.逆向设计:从学科大概念出发的目标设计
根据逆向设计的思维,以结果为导向,在进行单元整体设计时,首先需要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也就是要有反映学科本质的、体现学科核心内容的学科大概念。八下第七单元围绕两次工业革命及其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展开,各课之间的内容相对独立,然而看似独立的课时内容中有着深刻内在逻辑,而通过单课时教学设计和零散的知识教学学生无法理解。因此笔者确定了这个单元的大概念是:工业革命与社会进步。基于这一学科大概念,学生需要理解的核心问题是: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
八下《历史与社会》第七单元教科书编排目录:
第七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一课 工业革命
第二课 工人运动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三课 资本主义的扩展
第四课 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
第五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综合探究七 感悟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
围绕学科大概念和核心问题,整个单元分四个学习模块重新设计。第一模块将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进行对比学习,意图是通过学习工业革命的成果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飞跃。第二模块是将“工人斗争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进行整合学习,目的是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飞跃对生产关系产生的影响——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对内带来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社会阶级的变化,出现资本家对工人剥削,阶级矛盾突出,表现为工人斗争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外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所需要的外部市场和原材料激增,資本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分配,出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表现为殖民扩张和民族解放运动。第三模块对“资本主义的扩展”一课进行整体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理解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带来经济基础的变化时,上层建筑需要通过变革来适应,表现为德国、美国通过战争、日本、俄国通过改革发展或完善资本主义制度来调整适应。第四个模块是整合工业革命的影响和综合探究七“感悟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开设“工业革命之辩”一课,作为对整个单元学习的评估和检测。
历史学习不是单纯的获取历史知识。历史学科的本质是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认识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从历史经验教训中启示今天。那么如何认识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认识历史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有了这样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在对整个单元的学习中就能够达到更深刻的理解。
2.多元证据:嵌入学习过程始终的评价设计
根据逆向设计的思维,教师作为“设计师”在规划如何教之前必须思考什么样的证据能证明学生达到了预期学习目标,而不是学习结束后才构建评估。[2]评估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如开放式问题、表现性任务、口头汇报、评价量表、纸笔测试等,并且嵌入了学习的全过程。
如在“工业革命之辨”一课中,笔者设计了一个开放式个人任务:请你合理想象,如果没有工业革命,生活会怎样?要求学生可以用散文、诗歌、故事或情景剧等文字进行呈现,但一定要与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影响相结合进行合理想象。作为单元学习的最后一课,这个任务实际上是用来评估学生对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影响的掌握程度,对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发展进步这一核心问题的理解程度。
学生作品:假如没有工业革命
假如没有工业革命,夜深时无人点亮灯盏,
唯有夜幕的纯净,与那明亮的星星。
假如没有工业革命,就无车水马龙的喧闹,
没有火车的汽笛,划破小城的安宁。
假如没有工业革命,我们的一生便已注定,
注定无法逃离,逃离出生之地。
假如没有工业革命,每一次遇见都值得铭记,
因为我们可能从此,就杳无消息。
假如没有工业革命,孩提时的梦里,
只有稻香、芳草,和一望无际的麦地。
假如没有工业革命,世界似乎多了一份安逸,
但也因此,少了一份惊喜。
在“资本主义的扩展”一课中,我们设计了一个表现性任务:围绕德国、美国、俄国和日本的改革或战争进行历史微剧本的创作并进行展演,同时设计评价量表,引导评估学生在创作和表演中关注的重点。评价量表设计如下:
《资本主义的扩展》历史剧评分单
任务说明:小组以思维导图和课本内容为创作依据,微剧本时间控制在8分钟之内,微剧本必须包括以下几点要素:故事背景(改革背景)、核心人物(改革中的领导人物)、关键事件(改革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或具体措施)、旁白解说(改革的作用及影响)
在整个任务完成过程中,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单元大概念,我们设计了资深影评和个人影评两个问题:
【资深影评】革命或改革往往是因为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的,懂得改革,是一种智慧。说说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个人影评】请思考工业革命和大国崛起之间有何关系?
通过这两个问题,将课时学习与单元学习连接起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单课教学内容与单元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
3.深度体验:以目标为导向的情境任务设计
逆向教学设计是基于理解的设计,其观点认为,教师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述者。因此,活动情境任务的设计要以目标为导向,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深度体验达到深刻理解。
(1)具有选择性的情境设计
课堂不只是知识学习的场所,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经历的协作、探究、思维碰撞、相互启发和不同角度的认知更能促进学习的发生。因此,在课中任务设计中,我们会给学生自选任务、必选任务,个人任务、团队任务,这样做的目的是给学生选择权,帮助其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给学生合作交流的契机,帮助其体会团队合作的力量。
比如在《两次工业革命》这课中,设计自选情境:
自选角色一:假如你是一位18世纪英国的商人,现在你想投资工厂,你会首先考虑哪些因素?这些条件在英国是怎样具备的?
自选角色二:假如你是一位18世纪英国的棉纺织技术工人,请说说你所在的棉纺织业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什么带来的?它的出现对人类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两个任务中,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自选其一,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工业革命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体会。
(2)引发思考的任务设计
活动形式与学习目标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也是我们在活动设计时需要思考的问题,活动形式应该服务于学习目标,而不能冲淡学习目标;形式可以弱化,但内容必须凸显。在“工业革命之辩”这课学习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团队任务,让学生以辩论赛的方式辩论:工业革命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活动中对辩论赛的形式不做要求,主要考察学生的证据陈述和观点辩论。
这个任务在设计时,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主要是认为这个辩题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不适合作为辩题。笔者认为,活动设计要体现目标导向,这节课放在整个单元最后一课,用来检验学生对“工业革命的影响”的理解,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利与弊,另一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方法,比如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历史发展的主流、看是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等。有了这样的目标导向,活动设计可以不拘泥于辩题的可辩性,而是指向对单元核心问题的理解。
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践思考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践,带给了笔者一些思考。一是选择怎样的“单元”进行整体设计。单元不可过大,也不宜过小。过大会增加整体设计的难度,过小则局限了整体设计的空间,无法体现整体设计的价值。二是如何认识考试导向与改革实践的关系。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势必会出现内容上的取舍和教材编排的授课顺序的改变,这对许多老师来说难以接受。在今天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和背景下,培养学生获取、分析、理解、应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已成为导向。逆向思维下的单元整体设计,有利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有利于学生思维和能力提升,值得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注释】
[1][美]格兰特·维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设计(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8页。
[2]张翰、张文秀:《逆向教学设计:活动与学科平衡之道》,《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20年第5期,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