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概念教学下的历史解释素养培养

2021-07-29张婷婷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概念历史素养

张婷婷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1]历史概念是人们对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最本质的认识,包含对发生的各种历史事件原因的解释,对同一类历史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等。[2]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离不开历史概念的教学,新高考、新材料、新情境下,学生对材料读不透,审题出现偏差,很大程度上是对概念不理解。本文尝试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为例,谈谈基于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历史概念教学。

一、历史概念教学的必要性

中学历史教学不同于大学学术研究,学术研究侧重运用新史料,形成新观点,构建新体系;中学历史教学更多聚焦在知识、方法、能力上,然后才上升到素养层面。让学生从历史概念入手,去进行历史叙事,是培养其历史解释素养的途径之一。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3]学生掌握历史概念,进行历史叙事的过程,就是他们理解、辨析、解释的过程,也是其历史解释素养提升的过程。

中学历史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是阶段性质量检测,以及最终的升学考试。核心素养培养需要长时间段,升学压力又不容小觑,处理好素养培养与知识传授的关系,是中学老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以历史概念为切入点,将知识传授与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在学生掌握历史概念的过程中,提升历史解释能力,既不耽误知识传授,又利于素养培育,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

二、如何进行历史概念教学

1.历史概念的“系统性”

概念的“系统性”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概念本身的“系统性”,即单一概念系统;二是概念与其他概念的“系统性”,即复合概念系统。[4]

本节课包含的历史概念有“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嫡长子继承制”“王位世袭制”等。从单一概念系统出发,可指导学生采用“5W2H分析法”(what、why、who、when、where、how、how much)掌握基本要素:是什么、为什么、何人、何时、何地、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

示例:分封制——西周的政治制度。为巩固政权,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亲族、功臣、古帝王后代,用众多诸侯以藩屏周。诸侯对周王室有纳贡朝觐、出兵征伐等义务,但其内政基本独立,诸候在自己的封疆内再行分封,如此层层分封,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

学生以“5W2H分析法”举一反三,进行其他历史概念的阐述训练,得出“宗法制”“礼乐制”等概念的基本信息。但需注意灵活运用“5W2H分析法”,并非每个概念都要同时满足这七项。

另外一种形式是,从复合概念系统出发,将单一的概念进行整合,达到有跨度、有高度、有深度的概括效果。

如上所示,由单一概念搭建起地域控制、权力继承、统治手段、选官制度等框架,最后归于“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这一复合概念。整个过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收教材思维,而是了解其内在联系,构建逻辑体系,主动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

2.历史概念的“细节性”

在了解历史概念的基本信息后,要不断增加历史细节,丰富对概念内涵的分析。中学生学习任务较重,阅读课外书籍时间有限,练习做题则是增加历史细节的有效手段。通过接触新题目、新材料,调动已有历史概念知识,寻找与概念相合之处,进行验证式分析,作出判断,进一步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

示例:(2019·全国Ⅰ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本题涉及概念: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王、代(单一概念);王位继承制(复合概念)。

“王”是统治者,“代”指世系辈分,由材料推出商朝王位更替时间较西周更短,其原因是西周嫡长子继承制代替了“兄终弟及”,王位继承方式发生变化。接着验证式分析排查选项,辨别“禅让制”与“兄终弟及”概念,前者无需血缘关系,排除A;辨别“王位世袭制”概念,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C;辨别“嫡长子继承制”和“宗法制”概念,血缘纽带关系应是强化,排除D。最后作出判断,本题选B。

本题考查“王位继承制”复合概念,需掌握不同王位继承制的内容及其发展过程;同时又考查“王”和“代”的概念。学生做题时,对历史概念细节的补充和分析,正是其理解、掌握、运用、迁移知识,从而提升历史解释素养的过程。

3.历史概念的“差异性”

历史学习很重要的一环是比较异同,从归纳类型,分析差异,寻找共性,发现本质,到探究规律,这是历史比较的常用思维。学生通过横向、纵向对比,巩固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提升历史解释素养。

示例:横向比较分封制、宗法制

通过对比,深入了解分封制、宗法制,二者互为表里,巩固西周统治;又从分封制、郡县制的对比中发现本质,总结规律,任何制度都是为维护统治需要而设计,从制度发展演变过程中,能看出权力传承秩序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再者,还可以进行中外对比。例2020·全国Ⅲ卷·41,围绕“城”的概念,将西周“城”和古希腊“城”进行比较。材料一“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重温“分封制”概念;“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补充“城”的细节,建宗庙社稷,筑高墙防御;“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得出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材料二“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得出古希腊“城”也有城墙防御,公民有政治权利;“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得出其特点是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可见,西周“城”与古希腊“城”既有相同又有差异。教师可以进一步补充资料,《周礼·考工记》将城邑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王城”;第二级为“诸侯城”;第三级为“都”,即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在城隅高度上,规定王宫“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5]。引导学生思考,得出西周的“城”具有严格的等级色彩,这一点又与古希腊城邦有所不同。继而启发学生感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和西方古代政治文明之不同,又如何影响着各自文明的走向,深化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4.历史概念的“规律性”

通过历史概念学习,让学生确定描述历史概念的要素,提炼出简单的概念信息,接着概括共性,让概念之间形成历史联系,并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形成自己对概念的理解与评价,这整个过程就是提升历史解释能力的过程。其中,总结规律是提升解释能力的重要环节。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一课,掌握单一概念,探讨共性和历史联系之余,再将这一复合概念放在整个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下去理解,它属于政治制度的确立这条线索。早期政治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传承和断裂、共性和差异,都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切口,它們共同体现出统治者对统治区域的控制逐渐强化,显示出权力传承秩序的发展和完善,预示着东西方文明未来的不同方向。

三、教学过程中的相关反思

1.历史概念必须置于特定的时空

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概念在不同时空下也可能呈现不同的含义。如前文提到“城”这一概念,在西周和唐宋意思不一,在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意思也不同。又如“国家”这一概念,西周“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左传·桓公二年》),分封制下“国”与“家”分别是诸侯的封地和卿大夫的封地[6],彼时“国家”是两个共同体的合称。弗朗西斯·福山则认为“周朝早期的中国社会,处于部落和酋邦之间,史书中称为‘国的,都不是真正的国家……东周时期,真正的国家开始在中国成形”[7]。马克斯·韦伯的“国家”概念又有了现代国家特征,包括拥有固定疆域、国家垄断合法有形的暴力、国家实行强制司法权和管理权等。[8]因此,学生必须将历史概念置于特定的时空,才能真正掌握其含义。另外,在了解概念不同定义的背景下,也要探究他人的解释所依据的理论和标准,考虑学术情境,辩证分析观点,形成自己的见解,达到提升历史解释素养的效果。

2.历史概念切勿变成僵化的公式

学生掌握历史概念需要思维能力,但切勿将其僵化成固定的思维公式。对历史概念进行描述、概括、对比、解释时,要避免流于套路,切不可局限在“5W2H分析法”之下,也不可简单地将“背景分析法”、“初衷导向法”、“多元归因法”、“影响倒推法”等来作为历史解释的最终结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历史概念放在政治制度改革、官僚机构发展、国家组织建设、公权思想启蒙等方面去体会、拓展,如此,学生的历史感悟才能通过更高层次的体验达到惠风和畅之气象。如果对概念的教学,只流于实操性、实效性而忽略了其深刻性、丰富性,则与我们提出学科素养的目的南辕北辙。

总之,在知识传授和素养培养的综合目标导向下,历史概念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尝试。

【注释】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页。

[2]黄海英:《中学历史课堂运用概念教学法的全新探究》,辽宁师范大学 2012年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第11页。

[3]严迎春:《从历史概念出发,贯通历史解释》,《中学历史教学》2020年第8期,第40页。

[4]李超超:《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概念教学》,《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9年9—10月,第62页。

[5]杨天宇:《周礼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70页。

[6]王大双:《例谈历史概念的“历史解释”》,《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年第1期,第52页。

[7][美]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08—109页。

[8][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730—731页。

猜你喜欢

概念历史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新历史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