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叙事与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策略初探

2021-07-29刘洁怡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史料材料历史

刘洁怡

目前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已经在部分地区推行,在“货多时少”的情况下,如何确保课堂能够行云流水,富有逻辑?如何将核心素养的落实达成与历史课堂教学完美结合?现以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为例,浅议本人的一些思考。

一、融会贯通:探明学情,大胆取舍明方向

本课内容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等史实。初中课本除了“边疆危机”没有涉及外,学生在初中已对此段历史有相当的了解,因此学生具有相关的知识基础,但知识碎片化,尚未形成整体的历史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提炼历史概念,呈现一些观念相冲突的材料加强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根据课标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在“列强侵略—救国寻路”相互重叠的历史时空中,探究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的内容,学会用唯物史观认识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的成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与国内外环境的关系;了解列强侵略下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局所做的努力,运用史料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及失败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了解国人探寻出路的艰辛与功绩,感受他们敢为人先的精神。

二、历史叙事:主题为魂,问题链为骨架

一节好的历史课应该是在充分的史料研读基础上,通过有逻辑、有温度、有深度的历史叙事来完成。科学客观、逻辑严密的历史叙事可以更好地还原历史发展的过程,让历史课堂变得生动和通达。学生可以通过娓娓道来的历史叙事明白历史发展的脉络,更好地明了历史人物的心境与处境以塑造更加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历史叙事绝对不是教师一言堂,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新的意义重构。

如在第17课中,为了让繁杂的教学内容更加行云流水,本人重新整合第二、三子目内容,采用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相结合的方式,以“主题+问题链”教学法设置主要框架,在“国人寻路,图强御辱”的课魂下,设置四个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串联整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下所示:

(一)农民寻路——逐梦天国:问题链1.太平军怀揣“天国”梦,在抗争的路上有哪些精彩的瞬间?为何以精彩开场,却以悲情落幕?

(二)地主寻路——自强求富:问题链2: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洋务派是如何践行“自强”梦的?

(三)梦断半途——甲午国殇:问题链3:甲午一役留给中国怎样的后患?“中兴”的清王朝何以最终无力抵挡“新兴”的日本?

(四)穷则思变——路在何方:问题链4:该怎么评价国人的早期道路探索?

为了丰盈历史叙事过程中的细节,教师在多个环节中穿插了历史人物的史料。如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早期革命性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时,展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等史料的摘录,问学生:“这份纲领,对谁的吸引力最大?为什么对他们会有吸引力?为了实现目标他们会怎样?”巧妙地引出了《天朝田亩制度》反映的千百万农民的心声,太平天国与清朝作战时势如破竹的原因,帮助学生明白史料可以反映一定的时代需求,培养唯物史观。紧接着以“那这个愿望有可能实现吗?”作为过渡,引出天国统治阶级后期内部腐败导致天京变乱,《天朝田亩制度》的大同梦想最终没有实现,农民获得土地的梦想破裂的史实;在讲述洋务运动时,展示大学士倭仁、山东道监察御史张盛藻与奕?,围绕是否要创办同文馆的争论的相关史料,通过奕?的无奈叹息,理解以奕?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在实行洋务新政时期面临的重重阻力,感受洋务派在巨大舆论压力下开展洋务新政的勇气与担当;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时,通过地图定位与事件的描述,帮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残酷性,并通过致远舰等管带宁死不屈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军队的勇敢、爱国之情,提升家国情怀,并以“爱国将领的牺牲并没有为我们换来胜利”引出《马关条约》签署的场景。

通过有血有肉的、跌宕起伏的历史叙事,把中国人近代的道路探索的艰巨性一一道来,不仅使学习者深受吸引,帮助他们产生“共情”神入历史,也贴合学生的兴趣,弥补了历史教学中“无人”的缺陷,达到滋润学生心田、提升家国情怀的效果。

三、学生主体:强化素养,学习任务为驱动

“学习金字塔”理论指出,被动接受的知识是无法持久的,因此教师需要“少教”。可是“少教”并非是教师完全让学生自学,而是应该在教师逻辑严密的历史叙事和点拨下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帮助他们在逐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获得知识,潜移默化地培养核心素养,以下提供第17课的任务驱动环节以供参考。

(一)农民寻路——逐梦天国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任务1:结合材料指出蒋介石、陈旭麓和郭廷以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有何不同?三段解释是否存在矛盾?尝试找出能支撑他们观点的依据并提出你的看法。

材料 1:蒋介石: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

陈旭麓:这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

郭廷以:天平天国是……神权、极权、愚昧的统治,只为满足自己的无限欲望,丝毫不顾大众的福利……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劫惨剧。

设计意图:通过三段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评价,认识农民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如后期制定了《资政新篇》,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最初构想;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势力等;通过不同历史评价的对比,明白历史解释具有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二)地主寻路——自强求富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任務2:(1)结合材料,指出洋务新政的目的;(2)指出材料中顽固派对洋务的看法;(3)请寻找清朝“中兴”的依据。

设计意图:一,通过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的史料阅读与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洋务新政的目的和开展的背景;二,通过同文馆之争的相关史料,了解地主阶级洋务派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三,以“同光中兴”为切入点,穿插“边疆危机”的内容,说明地主阶级洋务派在保护国家领土安全,挽救日益严重的边疆危机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三)梦断半途——甲午国殇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任务3:任选一组材料,指出材料中各方对《马关条约》具体条款的态度,并分析该条款对中国带来的影响。

材料2:我感到不可思议的幸福,思前想后,恍如梦中,我惟有感激而自泣。

——(日)福泽谕吉《还历寿诞的演说》1895

材料3:台湾士民,义不臣倭。愿为岛国,永戴圣清。

——丘逢甲

材料4:千金剑,万言策,两蹉跎!醉中呵璧自语,醒后一滂沱!

——梁启超《水调歌头》1894

材料5:根据国际道德的一切规则及历史上的一切传统,在一场大战中战败国必须向战胜国偿付很大的代价……它只不过同1870年之后德国所要求法国的或1815年之后盟国所要求法国的一样而已。

——英国《圣詹姆士报》,1895年3月18日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福泽谕吉、丘逢甲、梁启超和英国报纸对条约内容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引导学生思考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对中日两国,对台湾、西方列强的不同意义,加深《马关条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的理解。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任务4:(1)三则材料共同叙述了什么史实?(2)三则材料关于这一事实原因的解释有何异同?(3)说明这些解释差异产生的原因?(4)你认为中日战争清政府为何失败?

材料6: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

——李鸿章

材料7:昔日本当安政间,受浦贺米舰一言之挫辱,而国民蜂起,遂成维新。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圆明园之变,再经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学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8: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设计意图:一是通過三则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解释的对比,明白不同的立场、角度、时代等都会导致不同的历史解释;二是让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进行归纳,发挥学生主动性,同时也为检验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及其所达到的学业水平提供重要参考。

(四)穷则思变——路在何方?

教师活动:展示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材料9: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

——梁启超《李鸿章传》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任务5: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是基于什么目的?评价是否公允?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设计意图:一是帮助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提升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二是引出维新变法的新的道路探索,回应主题,引出新课。

四、评价策略:素养达成,学业水平为参考

为了更好判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度,本课在问题链下设了5个学习任务,通过教学反馈,将学生在本课的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可视化,如上表。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不是一项一蹴而就的工程,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润无私无声”地落实。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大胆取舍,以课魂为引领,以问题链为思考框架,通过历史长河中的“小细节”丰盈教学内容,形成行如流水的历史叙事。同时,在每个问题链下设置科学的学习任务,组织多元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科学的阅读、分析、解释并应用史料,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史料材料历史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可爱的小瓢虫
新历史
材料
摇摇鹅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