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实践反思
2021-07-29刘琬
刘琬
问题背景:实施“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以来,我摸索通往教改之路的理想之门,几番挫折,几番顿悟,螺旋式提升。通过多年的实践,我发现: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活动是贯穿课堂的主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思维活跃,全身心投入,展示精彩纷呈。然而,课堂时间的仓促,常让我焦躁。我尝试将学生活动改为教师讲解,但这样的课堂学生无味,我也无趣。迷惘之时,再次研读《江苏教育研究》特约记者袁玥老师写的“小课堂演绎大课改”一文,我发现了课堂问题的症结:活动设计与教学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误区一:活动设计小步子
活动教学想达到预期的效果,活动设计是关键所在。我一直认为教学要踏实,就当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具有明显的阶梯性和连贯性,我们在讲授这些内容时也往往是依此顺序一个局部接着一个局部地展开。这种小步子的设计,用在思维上是必要的,但用在教学程序上,却如同商场中的商品,增加了经销环节,其价格必然抬高。将教学程序拆成无数个小点,毫无疑问,增加了中间转换所需的时间,效率大大降低。如果活动设计把每个局部的知识都嚼得很细再喂给学生,生怕他们咽着了,那么当学生真正面对“大块食物”的时候,就会不知从何下手!明白了症结所在,我进行了尝试与改变,效果很好。下面以“光的折射”一课的第一个活动教学为例说明。
活动一:初识光的折射现象
问题提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中,传播路径如何呢?
做一做:小组合作,让激光束从空气(有烟雾)沿不同的方向射入水(水中滴了一点牛奶)中,仔细观察光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路径,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请在图1中描一描你看到的光路并标出光传播的方向。
试一试:根据刚才的实验现象仿照光的反射的定义,尝试为光的折射下定义。
找一找:熟悉名词术语,看课本P81信息快递,对照图4-2,找出并说出相关词语(一点、一界面、三线、两角)。
画一画:在图1中画出法线、标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标出入射角α和折射角β。
议一议:如图2,将一束光射至O点,你认为倒水后光斑将落在O点的哪一侧?对照图1,在图2中画图说明。
“活动单导学”所倡导的“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或生活经历中发现问题,把学生从“书本世界”和封闭的知识体系中解放出来。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做一做、看一看、描一描、试一试、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议一议等一系列活动,一气呵成。由于活动的整体化,中间没有停顿下来的教师引导,整个活动感觉浑然天成,从活动开始到展示与补充用时8分钟,学生专注投入,忙碌而有序。基础欠缺的同学也能流利说出实验现象、定义、找对相关名词、画对斜射时的折射光路;基础较好的同学能画全斜射和垂直照射两种情况的折射光路图,能准确画出图2中的光斑位置,能仿照光的反射定律预测折射光线的位置,效果很好,效率很高,生成点很多,有的同学通过观察,发挥想象猜测到,折射光线处于与入射光线相对应的象限内。
显然,要避免小步子活动,活动设计还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价值性。不是什么内容都一定要有“活动”,直白、浅易的内容不宜“活动”,太难的,即使讨论也茫然的问题也不宜“活动”。通过活动要能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活动宜让大多数人有所得、有所悟,并会出现生成问题的契机。像水波一样,扔进一颗石子就能荡漾开去。以“照相机与眼睛”一节的教学为例,关于照相机设计的活动是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架简易照相机。我布置了两个内容:(1)根据所学凸透镜的内容请你设计一架老式照相机,说出其结构和原理。(2)思考如何使照相机可以完成对近处和远处物体的拍摄。课题一布置,各小组就忙开了,他们查看结构示意图,翻阅前面的内容,对不解的问题寻求帮助。由于所设计的活动有依托,学生有研究的方向和生成的空间,这个活动就变成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平台。设计中没有繁文缛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掌握了基本内容,又提升了思维空间。
2.目标性。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每个活动都应以达到教学目标为导向。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做到意思明确,具有明确的方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以“照相机与眼睛视力的矫正”为例,本节的教学目标是了解照相机和眼睛成像的基本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办法。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应研究教材,弄清照相机和眼睛的工作原理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视力的矫正是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的应用。围绕这样的目标,视力的矫正的活动可以这样设计:由于部分同学未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导致眼睛近视,请你借助你的近视眼镜,先识别它是哪种类型的透镜,后模拟近视眼矫正后的光路进行实验,观察矫正后的像所成的位置,移去眼镜,观察近视眼未作矯正时所成像的位置,思考近视眼镜所起的作用。由于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选择了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活动,紧扣目标,准确定位起点,用时虽少,却有深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误区二:教师基本不讲
传统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那时的课堂时常可以感受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权威意识与武断态度,也就造成了学生的“智力顺从”,熄灭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借着“活动单导学”改革的东风,我想让学生一单在手,天高任鸟飞,严格控制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时间。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机械、呆板、沉闷、单一的课堂渐渐被活泼、灵动、丰富多彩的课堂取代。的确,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兴趣浓了,胆子大了,热情高了,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欣喜的同时,我发现了另一现象:一些较难的问题,任凭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结果是学生在展示时毫无程序,辞不达意,导致不少同学所学知识点在头脑中打架。显然,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而教师离开了自己应有的角色和地位,充当的是演出的旁观者,同样是不行的!
活动教学,教师不是不讲,而是要讲得恰到好处。活动教学中学生以亲身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主体性,但学生的这种主体性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性,师生之间不停进行问题探讨与提问,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将会显得更加精妙。其实,学生与教师还存在一定的“智慧上的差距”,学生之所以是学生,是因为他的发展尚不充分,否则就不用教了,他也就不是学生了。由于这一差距的存在,教师必须在合适的时机大胆亮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对学生的观点和看法予以充分的关注、评价、分析直至批判;由于这一差距的存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能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活动得已交流、补充、综合与提升。若教师忌讳自己讲解,害怕喧宾夺主,任由学生盲人摸象,将会耽搁不少宝贵的课堂时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讲授无过,该讲时就得讲。
比如,在讲“安全用电”这一部分内容时,由于家庭电路中的设备很多,这里的设备安全主要是指什么?很多同学不假思索地回答:用电器。我在这儿引导学生思考:家用电器正常工作的要求是什么?(实际电压等于额定电压)家庭电路提供的电压能超过它的額定电压吗?(不能,超过了会烧坏用电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短路与超负荷运行的演示实验,学生顿悟:设备安全主要是导线的安全。有这个过程做铺垫,熔断器的学习活动就简单了。在研究到熔断器的特点时,有学生提出既然熔断器是用电阻率大的材料制成的,那么它的电阻就应当较大,会不会因为它的接入而引起电路中的电流过小?在提到接头处易接触不良使得电阻较大时,有同学提出异议:接头处应该变粗,使电阻变小,怎么会让电阻变大呢?这些问题最终还需老师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领悟问题的实质,避免似是而非。
活动单导学,不是排斥老师的讲解,相反对老师的讲解和课堂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忽视教师的引导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毫无疑问是将教学引向了另一个极端。“导”在关键,“导”抓时机,“导”有方法,如重锤般敲打在知识的关键点和学生思维的关键处,对带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分析,“穿针引线”“随机点拨”,把握学习的主脉,这种“导”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智慧,让学生的思维一次又一次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总之,活动单导学已唱响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她已被所有感知过的学生所喜爱,也渐渐根植在广大教师的内心,解放自己也解放学生的“双赢”谁不推崇?在教改的路上,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本人还将不断反思自己,努力提升,做源头活水。
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县域初中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序号:E-a/2015/08)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