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科研”关键要做好市场转化
2021-07-29王桂霞
王桂霞
新闻事件:近期,一则名为《开箱10个知名大学美食》的视频火爆网络。自去年8月份上线以来,B站(哔哩哔哩)上的观看量已超过300万,点赞数达21万。视频主要盘点了一些来自高校、科研院所自主研发的食品,备受消费者青睐。
天猫平台数据显示,目前约有20所高校在电商平台开设美食类店铺。商品中不乏爆款,如南京大学黄教授烧鸡销量超过10万份,中国农业科学院世壮燕麦月销量突破1万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校科研美食热销的背后,就是科技力量的加持。这些美食都是常见的食品,诸如红薯、锅巴、烧鸡、燕麦片、辣条、果冻等,但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魔术”点化下,为其赋予了别具一格的特色,食物的风味、口味、营养、品质等均有改观,由此获得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部分食品一经推出就成为热销商品。
不过,高校科研的优势在于研发,在生产和销售方面并非強项,力量相对薄弱,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往往会受阻,这一点在高校科研美食上亦有所体现。比如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世壮燕麦,随着销售渠道的扩展和网络测评的推送,它受到各个年龄层的消费者热捧,在电商平台上的月销量一度超过1万件,但由于商品供不应求,产能跟不上,已被迫从官方旗舰店下架。
这种尴尬暴露出一些问题。高校科研美食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却受制于资金、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短板,而无法顺应市场趋势,及时扩大产能,以致错失良机,实在可惜。正所谓隔行如隔山,高校应把握自己的科研优势,在进行科研成果市场转化时,不必非得自己去生产、销售,完全可以采取技术合作、专利授权、委托加工等方式,交给市场经营者去做,从而打通产业链,更好地开拓市场。
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需要企业参与,而实验室里的科技力量,也让传统食品焕发生机,取得市场发展优势。如今,市场上已有无数厂商生产和销售相同的食品,很多细分领域都是红海竞争,产能过剩,品牌繁多,要想脱颖而出,就要做出特色来,依靠科研力量打开局面,乃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模式。
这样的情况并不局限于食品,其他行业亦是如此。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很多传统行业也在科技的帮助下,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应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之路,需要健全市场转化机制,把技术提供者与技术寻求者连接起来,帮助创新技术实现商业化,以市场来反哺科研,从而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良性循环。(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