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教学中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方法和途径
2021-07-29郑少平
郑少平
古典诗歌的特点使得它的教学应该不同于语文教学中其他内容的教学,它最重要的特点和最重要的价值都在于它的人文性。而诗歌的工具性,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些经典的诗歌中认识诗人高超的用字、炼字技巧,以增强语言领悟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诗歌的教学工具性,来实现教学育人、文以载道、审美熏陶的人文性作用。
一、在介绍诗人生平、写作背景中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
诗人生平介绍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诗歌往往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歌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学习诗歌,必须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感情,“知其人,方能解其言”。
与诗人生平介绍同样重要的是写作背景介绍。鲁迅先生说:“诗人感物,发为歌咏。”诗人捕捉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融入自己的生活感受,从而勾勒出富有真实的生活气息的画面或形象,以此来唤起别人的美感。因此,分析诗歌背景是领会诗的意境并从中认识诗中艺术境界的氛围或情调所不可或缺的环节。
作者和背景介绍,要围绕文本来选择,要注意将这些文学常识的工具性以及人文性统一起来。我们知道一个著名的诗人他描写的诗歌内容是广泛的,选择的诗歌體裁是多样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写的诗歌价值取向也是有变化的。因此,对因时为事、表达作者特定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就要依据它的内容,简要介绍它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相关情况,帮助学生进行鉴赏。
从诗歌本身出发选择对作者背景的介绍是对教材的负责,更是对学生的负责。因为中高考所选择的诗歌都是学生不常见的,其中就有很多是著名诗人的非主流特色的诗歌,如果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只是概念性的,则学生看到署名杜甫的艳情诗就会不知所措。
二、在文本分析中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
文本分析重在从鉴赏的角度对诗歌进行分析讲解。教师应该摈弃那种把古诗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就等于学习诗歌的观念。首先要让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感知,方式是运用“反复诵读法”。
“反复诵读法”是一种具有久远历史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曾国藩在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也指出了诵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会李杜之诗、韩欧之文。强调反复诵读这种方法,是和诗歌本身的易于成诵的特点紧密相关的,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最为有效的学习诗歌的方法。强调反复诵读的诗歌教学实际上就是学生一遍遍对整首诗歌的感受,一次次与诗人情感的交流,就是摈弃原先那种只是为了应试而肢解诗歌的教法。在“诵读”的基础上,把诗歌教学转化为美的再现、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活动,进而领悟诗歌的意境,有效提高诗歌教学的质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对人文的归属。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在多遍的诵读中体味民族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感受民族文化的深邃。这种方式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在阅读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要求。
三、在艺术特色分析中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
因为学生已经对诗歌有了整体认识,在“文本分析”基础上的诗歌艺术特色分析会变得简单易行。以杜甫的《登高》为例。明代的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韵律的和谐正是本诗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教师要将这特色告诉学生就不能仅仅是通过概念性的陈述,而是要通过诗歌本身实实在在的解读。比如“哀、回、来、台、杯”押韵工整,“风-渚、天-沙、猿-鸟、急-清、高-白、啸-飞”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对仗工整。“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这些分析与讲解就讲清楚了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体现了这首诗歌的思想意义,一句“艰难苦恨”包含了一个一生忧国忧民之人的所有艰辛与苦难,相比那些“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古代士人,杜甫的伟大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简介: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第一实验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