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析“语文味”,提升“语用力”

2021-07-29万东慧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品析语文味语言文字

万东慧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在根植于生本教学的基础上推进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落实,要有效摒弃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忽视语言文字基础性和技能性、忽视语言文字训练、弱化学生自主学习语言文字、过分强化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而忽视语言文字基础累积掌握等各种问题。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建构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方法,科学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寻找规律,在字词品析中落实语言文字运用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强化对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有效培养,体现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为此,教师要以文本阅读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熟读”和“精思”,让学生在字词品析中去寻找规律,去发现其“义”。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两步走”的方法:一是构词结构的品析,从字词的构词结构进行单独品析,体会文本用词的精妙;二是句段融入中整体品析,从字词本义的理解延伸到文本整体语感的体验。

例如,《秋天的雨》一文的开头第一自然段,将秋雨比作“打开秋天大门的钥匙”,形象地定位了秋雨的作用,也为读者打开了秋天世界的大门。下面每一段的开头第一句话就直接表达了秋雨的神奇,将秋雨比作是“五彩缤纷的颜料”,分别从银杏叶的黄、枫叶的红、田野的金黄和果实的橙彰显出秋雨蕴含色彩的明亮与美丽。接着,从秋雨的香味入手,直接将文中的思绪从视觉的强烈冲击中跳跃到味觉的体验,一个“好闻的气味”“藏”在雨里,一个“香味”“躲”在小雨滴中,在一“藏”一“躲”中香气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的调皮动态跃然纸上,赋予了秋天别样的童真童趣。其中指出孩子的脚被香味“勾”住了,又将香味在孩子的身上自然表达出来。后来,文章又从听觉的角度,让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一方面催促小动物们赶紧做好过冬的准备,另一方面也从“金色”一词的运用中预示着结尾:秋天的雨吹响了一首丰收的歌。通过探究语言文字运用的路径,从字词品析中可以寻找到文章的规律,从每段中心句的认知和体会中梳理了文章的思路和主要内容,从中心句的字词品析中体会文章从视觉、味觉和听觉等不同的角度去描写和表现秋天的雨的神奇和美好。

二、提供语境,在问题探究中深化语言文字运用

教师要立足于儿童心灵深处渴望自主探究学习的强烈愿望,在课堂教学中提供语境,引领学生从文本阅读中去探究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语言文字的认知和理解,在自主学习中深化语言文字的运用。

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的阅读学习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语境,然后引领学生从古诗中找到显示诗歌情感基调的关键词,在问题探究中去思考这些关键词如何彰显诗篇的情感,进而在语言文字的深化体验中,学会自主探究学习。诗中的“方好”和“亦奇”两个词语,从西湖的晴的“到位”延伸到雨的“奇妙”,在一“晴”一“雨”中让读者看到西湖别样的风情与美好,进而引出“总相宜”的感情定位。无论浓淡还是晴雨,西湖如西子一般,总是以最美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通过语境的感悟和问题的探究这两方面的融合,推进学生深入认知和感悟,启发学生进一步去品析其中的“语文味”。

三、读写结合,在图文互化中内化语言文字运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融入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是要强化学生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图文互化的练习中内化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基础上练就反三归一的语言文字的内化和整合,在读写结合中将语言文字的知识沉淀为学生的知识素养。

例如,在《大自然的声音》一课的阅读教学中,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培养和训练,根植于文本中的关键字词的理解和识记。其中“美妙”一词定位了作者对大自然声音的理解和情感表达,文中从“风”和“水”这两个“音乐家”入手,在自然音乐的演奏中感悟其中的美妙。对于“动物”这个“歌手”的描述,则从歌唱中“快乐”的另一个角度展现大自然声音的美妙。文中有两幅图,一幅是一棵树、一个男孩、一曲飞扬的旋律,在图文互化的阅读中,引领学生体会风吹“树叶”的演奏中表达出的自然美妙。另一幅是一潭水、歌唱的青蛙和淅淅沥沥的雨水,在简洁的图画中感悟“水”演奏下的音乐,从眼前的一池清水中延展到溪水、河水和海水,在无限的想象中感悟和聆听自然美妙的声音。在完成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引领学生从课后的“小练笔”中去仿写当鸟儿作为自然的歌手时,大自然有哪些美妙的声音。这个读写结合下的对于“大自然声音”的练习和延伸,既推进了对于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又在仿写练习中将语言文字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底蕴。

四、对比阅读,在文本拓展中发展语言文字运用

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先生曾提出,语文教学要“跳出语文教语文”,在课堂教学中尤其要强化学生跳出课本来学习,在对比阅读中强化思考能力和延伸能力的发展与提升。要摒除“身在此山中”的视觉束缚,在“横看成岭”和“侧看成峰”全面视角的对比与融合中,深化对于文本内容的拓展,以期推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例如,对比阅读《司马光》和《掌声》两篇文章。从内容、篇幅和写作手法上看,《司马光》一文以小古文的写作手法,用寥寥数语讲述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文中没有任何介绍和评价司马光的语言,却让人体会到司马光的机智和勇敢。其中“众皆弃去”中一个“皆”,一个“弃去”,表明了当时司马光的玩伴遇事紧张,惶然无措。而“持”“击”“破”这三个连续动词的运用则充分写出了司马光的冷静与果敢。同样是写人,《掌声》一文四次提到掌声,但是在语言文字运用上却别具一格。第一次的掌声是“骤然响起”,热烈而持久,而后渐渐平息;第二次掌声“又”响起了,而且是热烈的;第三次掌声和第四次掌声都是写英子的回忆,表达了英子对掌声的回忆,铭记着掌声曾经给自己的莫大鼓励。通过对比阅读,在文本自身以及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对比分析中,实现对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拓展分析,并在学習中推进学生将小古文与现代文巧妙相结合下的语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让学生在文本学习中品析“语文味”,在读写结合中提升“语用力”,让阅读成为简单而快乐的活动。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品析语文味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语言文字
品析人物语言,感受美好情感——《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