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2021-07-29陈春红
陈春红
阅读教学中,如何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笔者以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的《雪儿》教学为案例,從以下四个方面谈自己的感受。
一、引领学生感知文本审美处
美国美学家帕克说:“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而且,又是整个结构所依靠的基础。”感知包括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审美的知觉又是其中的关键点。薛老师在对《雪儿》一文的接受层次上,把握住文本的审美之处,于是有了这样的教学预设。
1.扣文眼,联系生活,体悟课题之美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名字都是父母对我们深深的爱以及美好的祝福。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名字,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板书:雪儿)
生:非常美,非常好听。
师:这个名字还能让你想到什么呢?
生:这个名字好柔好柔。
生:这很像一个女孩子的名字。
师:同学们,这是一只鸟,一只信鸽的名字。
2.抓形象,深入文本,感受人物特点
师:“雪儿”怎么会来到“我”的身边,进入“我”的生活的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生:雪儿是在“我”的腿跌伤的情况下来到“我”的身边的。
生:雪儿是在“我”忧愁的情况下来到“我”的身边的。
…………
师:在文中,作者是怎样把这些感受表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读一读。
薛老师用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获得整体的感知。同时,设计这样的问题能让学生被文本透露的美所深深吸引。
3.择关键,点面结合,把握文本审美处
师:在与“我”相依相伴的日子里,“我”是怎样对待雪儿的?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二、把握学生情动于文切入点
情感是主体审美心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不仅广泛地渗入其他心理因素之中,使得整个审美过程浸润了情感色彩,而且又是触发其他心理因素的诱因,成为充当感知和想象的动力。谓之:“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泪。”
薛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达到了一种十分契合阅读教学的状态。首先他以一种轻松自在的状态切入,恰如其分地引导了学生的情绪。
在引领学生进行审美接受时,因为语言的中性,更具有启发性。这也许对应了鲁迅所说的:“我以为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作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
那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切入点又如何把握呢?首先,课堂整体的氛围是一个情感场。第二,把握住文中的情感处,让学生理解感受,让学生品读体会。理解文中人物的情感分寸,通过朗读诠释对文本的理解。
三、分析文本空白想象拓展时
想象是人的头脑中对记忆的表象进行改造、重组的过程,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即使不存在直接作用于人的事物时,人也“能够根据别人口头或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它能够提高学生审美感受的敏锐力,增强主体感知文本的完整性,能够促进他们加深对文本意义深广度的把握,拓宽文本的审美空间。
《雪儿》一文的最后,当作者放飞康复的雪儿时,既营造了情感浓烈的氛围,同时也是文本空白处:无声的放飞中,作者的心里话会是什么,以后又会怎样,这些空白为学生的思考想象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薛老师在这里设计了这样的过程。
师:当“我”伤好之后,每每独处的时候,总会想起雪儿,想起和它相依相伴的日子。假如是你,你会对雪儿说些什么呢?请你把想对雪儿说的话写下来。
这样的预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想象。学生为“我”和雪儿的有缘感到快慰,为“我”和雪儿的分别感到难受,更感受到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体验到“但愿人长久”的思想远远大于分别之苦。
四、遇合文本交流对话共鸣声
阅读教学的终极理解,可能很大程度上在遇合文本共鸣这个层面上得到反映。这个过程是与作者的遇合,是与生活的遇合,是与作品的遇合,是与共阅者的遇合。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被文章的思想情感、人物性格、理想愿望所感动,唤起了强烈的心灵感应;同时与老师、与同学之间产生了相类似的情绪感受和审美趣味。
薛老师在最后想象部分和学生产生了一种共鸣。学生被文本人物那种豁达的胸怀所感染,为了雪儿的自由,作者毅然放飞,仅留下祝福,仅留下回忆。
薛法根老师通过对文本的审美解读,在阅读教学的预设中,引导学生跨越了文本接受的鸿沟,领略了审美意蕴,提升了审美素养,让文本的教育价值实现了飞跃。
作者简介: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丹凤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