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析初中议论文教学的文本转换

2021-07-29郑巍凌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论据教案论点

郑巍凌

文本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三个阶段的转换。在初中议论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三个阶段的转换,认识并把握其间的影响要素。本文以八年级和九年级的相关教学文本为例,以三个转换阶段为分析视角,结合教育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探析影响因素,对文本转换的过程进行透视,更好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促进议论文教学的高效生长,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

一、教学文本以及文本转换

“文本”(text)一词源于拉丁语中的“编织”(texere),伽达默尔认为“文本”必须放置在人的理解或与人的对话活动中才能显示其存在的状态和价值。本文认为,教学文本是在教学沟通的过程中产生,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创造的综合产物。教学文本只有在师生的共同解读中赋予“教学相长”式的加工才能生成新的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将课程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教学文本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教师不直接参加制作的文本,如课程标准、教科书等;第二类是教师预备的教学设计文本,如教案、导学案等;第三类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如师生共同解读生成的文本印象;第四类是教学后师生课堂行为创造生成的文本,如教学反思、学习心得等。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文本经历三个发展变化阶段:转换一,将课程标准、教科书等转化为教学设计后生成教案文本;转换二,将教案文本转化为教学实施过程,生成课堂即时的动态性文本;转换三,将课堂动态文本转化为课堂参与者的体验性成果,即教与学的内化。不同的影响因素存在于三个阶段的转换过程,它们逐级交错影响最终的体验性成果。影响因素包括教师对教学与课程精神理念的认识不同,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对其理性教学的影响,学生个体差异及其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心智、技能和习惯等方面情况。在三次转换中,教师需尽量弱化影响因素,保证课程实施最大限度的生长。

二、初中议论文教学文本以及文本转换

(一)初中议论文教学文本

语文教材文学文本是经过编者处理、收入教材的文学文本。本文中的议论文教学文本,指七到九年级语文教材中具有议论文体特征的阅读文本,包括现代文和文言文。语文教学文本是经过语文教师和学生处理、进入教学的文学文本。议论文教学文本进入教学过程后,其生成状况取决于师生的实际情况,教师需在教学互动中调适以实现更理想的教学目标。

本文选用吴晗的《谈骨气》、林家箴的《说勤》以及陈群的《理想的阶梯》三篇文章作为议论文教学文本,同时在九年级教材中选取《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鱼我所欲也》《敬业与乐业》《不求甚解》等议论文教学文本。

(二)初中议论文教学的文本转换

在初中议论文教学中需对文本转换有全局性关注。

第一,关注课程与教学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初中阶段学生议论文阅读目标是:“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标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在实施建议中提到“多角度阅读、有创意的阅读”“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这是最终实现引导学生“获得思想启迪、拓展思维空间”的途径和策略,也与学科核心素养提倡的深度学习不谋而合。

第二,关注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规律。八年级前后,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因此八年级的议论文教学注重在基础之上的适当深入,培养学生对议论文的文体感,对议论文的思路结构作宏观把握。九年级的议论文教学应基础巩固和阅读训练并举,分析作者的思维方法,感受文本的逻辑力量,并能将生成的理性思辨能力运用于简单的议论文写作,理性认知生活。

第三,关注师生的个体差异和变化。教师固有的文化教育理念以及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的教学行为都会对文本的转换产生影响。此外学生的稳定与非稳定的个体差异也会对文本转换产生影响。

三、议论文教学文本转换的过程透视

(一)从教材文本到教案文本

八年级是学习议论文初步和逐渐深入的阶段,教师应进行合乎学情和课标的备课,遵循“以读为本,会言得意”的方向生成教案文本。《谈骨气》作为一篇规范的议论文呈现给初学者,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要素让学习者更好地辨识文体并初步掌握文体的基本特征。尽管有读者对论点本身提出质疑,认为自古有志士英雄也有奸臣叛徒,不能一概而论“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但这与文体教学目标无关。因此教师在生成教案文本时将教学目标设置为:辨识议论文体,认识议论文的基本要素,积累孟子的名言以及闻一多等事例作为论据储备。

九年级是学习议论文的重点阶段,以议论文分析和应用为目标。教学内容注重议论文的逻辑性讲解,强调围绕观点铺陈严密的论证思路,是掌握议论文的内涵与写作的精髓,同时能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建构理性思辨能力和认知发展。《敬业与乐业》的教案文本可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论证思路的分析梳理,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论证梯度,宏观把握各个论证级次和论证点位的关系和区别。先解释“有业”的必要性,再分别阐述“敬业”与“乐业”。“敬业”与“乐业”再分别从为什么“敬”“乐”、如何做到“敬”“乐”展开因果逻辑论述,契合九年级议论文学习的目标以及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规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属驳论文,在转换成教案文本时教学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理解驳论的论证方式以及驳论的过程,而写作背景以及文本中部分特定字词的指代含义则作为次要的教学内容。

转换一的过程需要教师以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指导实践,分析并确定符合学生学习发展规律的教学内容、方法,生成可以提供深度学习与发展的教案文本。

(二)从教案文本到課堂文本

从教案文本转换为课堂文本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首先,把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期所设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能够尽量生成。如采用设喻法阐述论据与论证的区别,采用对应法理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采用对比法呈现不同文章中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以强化理解等。初学议论文,学生容易把论据和论证混淆,教师可以运用设喻法,把论据比作建筑材料,把论证比作建筑设计方案,这样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有赖于合适且有新意的教学方法。在教授《不求甚解》时可从解释核心概念法入手,引导学生追本溯源,深入理解何谓“不求甚解”,通过阐释论点的核心概念感受文本的逻辑精髓,把握马南邨的观点。实践授课表明,此法带着学生长驱直捣中心问题,文本转换实施也很顺畅。如果以传统三要素授课,那么学生的文本学习就无法达到既定目标,对文本的理解仅略知皮毛,更无法生成自己的思辨表述。这样的课堂文本与教案文本相比,重难点已被弱化。

其次,教师应注意情感体验对教案文本实施的影响。面对变化的课堂情境,教师的情感体验对理性思考直接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影响因素主要是来自教师和环境。

转换二的过程要求教师要重视积极情感的培养,减弱消极情感体验的负作用,以求生成最有效的课堂文本。《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写作背景与学生相距较远,加之文字生涩,学生易产生无趣感。教学时可利用“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段作为激趣点。教师慷慨激昂先列举明朝杨继盛的事例,言辞渲染生动引人。教师动情的讲述很快感染了学生,学生产生内心体验并予以回应,再联系历史背景,升华理解观点就不难了。

教师要重视自身的情感修养,智慧地将积极的情感体验带到课堂教学中,保证教案文本转换成课堂文本时保有最大的生长性和有效性。

(三)从课堂文本到体验性成果

基于个体差异,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心智、技能和习惯不同,体验性成果亦不同。个体差异具有相对稳定性。教师由认识个体独特性到感知可塑性,挖掘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发展。基于对学情的客观评估,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应呈现最大限度的尊重和引导,以收到良效。每篇议论文教学文本到达文本转换的第三阶段时,留给学生个体千姿百态、或深或浅的文本记忆:或记住所运用的论据、或掌握论证思路、或对论点有深刻的体会。

接下来以《鱼我所欲也》为例,透视转换三的过程,并分析如何弱化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鱼我所欲也》是一篇议论性的文言文,围绕“舍生而取义者也”进行论述。在教学时,笔者采用“正题——反题——合题”的三段式思辨方式,对“不食嗟来之食”的论据的合理性提出质疑,逐層分析,最终得出对论点理解的两方面内容:一是孟子所指的“义”是基于国家、民族、信仰的大义;二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大义与小义之分,要辨“义”而行之。教学目标和思路有一定难度。学生因学习水平各异获得不同的文本记忆:有人记住了课文的重点句;有人认识到“不食嗟来之食”可以具体分析得出新意;有人对孟子采用的正反对比论证印象深刻。这些皆由学生个体差异所决定。笔者设置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将“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句依据“辨义而行之”的精神补充说理部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相对稳定,笔者亦对学生了解较多,因此该教学环节利用小组活动,安排以优带弱:切入点为“义”怎么分类,相对应要如何行事。如此,学习基础、动机和能力较好的学生不仅能掌握教学内容,也能帮助较弱的学生对“辨义而行之”的合题新观点加深了解,充实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此外,我们无法对所有教学活动作准确预判,会有部分教学内容或方法是即时生成的,其中大部分来自教师对学生的直觉性认知,或来自教师对课堂情境的即时感悟,对个体学情的了解就很重要。比如《理想的阶梯》教学,在达到既定目标后可作适当拓展:紧扣分论点尝试写论据。同样是鲁迅的事例,不同角度不同写法可以论证不同分论点,引导学生进行现场训练,不失有创意的提高。

四、结语

初中议论文教学的文本转换过程,既涉及教师专业发展中教育心理学的普遍性问题,又包含语文学科教学与学科素养的特殊性问题。教师需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持续学习反思,认清教学文本的分类转换,把握各类主客观影响因素,使初中议论文教学更切合课标,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思辨能力,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

作者简介: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论据教案论点
《立定跳远》教案
恰当使用论据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半张纸》教案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论据选择“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