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初中古诗教学“三策略”

2021-07-29臧岚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三策略古诗意境

臧岚

虽然古诗相对短小,但是其所蕴含的内容极其丰富,体现的不仅是诗人的生活经历,也展现其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感悟。而古诗所使用的是文言词语,极大地增加了教学难度,也使得学生无法透过这些极其精简的词汇把握古诗的中心思想,甚至不能理解古诗中所呈现的大体含义。此时就需要对古诗的重点进行分解,然后逐个击破。这样可以有效改变学生对于古诗的偏见,从此爱上古诗学习。以下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浅析古诗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为一线语文教师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进行巧妙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在一节语文课的教学初始环节,如果能够呈现优秀的导入,不仅可以快速聚焦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成功激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以下所呈现的是两种有效的导入策略。

其一联系旧知。对于学生来说,凡是能够与其知识经验呈现关联的事物,都能够引发他们的兴趣。在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中,初中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积累,但是大都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如果在课堂导入环节充分链接学生的已有文化积累,将其与新授课的内容相联系,此时学生的学习便会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更易于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例如,在教学乐府民歌《木兰诗》时,可以运用以下导入方式:人们常说“巾帼不让须眉”,听到这句话大家能够想到哪些人物和形象?当有学生回答花木兰之后,我继续导入:这个如花一般美好的名字深受人们喜爱,但是也凝聚了传奇一样的人生,在她的身上存在哪些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呢?今天我们共同走入《木兰诗》对此展开深入的学习,窥探其全貌。实际上花木兰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女性形象,但是学生对她的了解并不够深入,通过这种形式的导入必然能够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明确指向文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其二情境导入。语文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人文性,课堂教学时,如果能够以诗意的语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具有的文化魅力,也能够实现激趣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蒹葭》时,可以对导入语进行精心设计,为学生创设诗一般的意境:蒹葭苍苍,秋水茫茫,宛若秋水一般的人儿,你究竟隐匿于何方……使学生可以透过诗中所蕴含的丰富表象,深入触及潜藏于其中的情感,得到文化的浸润和熏陶。

二、触摸古诗意境,丰富审美体验

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是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唐司空图),“境与意会”(宋苏轼)等等这些观点都能够表明意境营造在古诗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甚至已经成为其灵魂所在,而这也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对于意境,各朝各代的名家虽然对此持有不同的见解,但是也存在相同之处。那就是:诗人所创造的艺术意境中,不仅展现了优美的自然景色,也渗透了自身的生命和情感,甚至使情景呈现出相互交融的状态。古诗的另一典型特点就是格式限制,这也就意味着诗人所展现的内容以及意境应当与音韵、格律形成最佳融合。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诗人大都关注炼字、炼句以及炼意,这些元素形成了古诗文独有的典型特征:结构跳跃、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音韵和谐以及内容留白,等等。诗歌的解读,需要每一个阅读者展开自主鉴赏并充分挖掘,特别是未曾显露的留白,更是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展开深入赏析的关键所在。教学时,可以结合以下递进式步骤完成赏析过程。

首先,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改变文字的抽象状态,赋予其具象性和直观性。可以先带领学生了解字词以及古诗诗意,然后以此为基础结合诗歌所呈现的内容触发学生的想象,特别是诗歌中并未使用直接的语言表达而呈现的内容,这也就是诗歌中的留白,进而学生才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真实意境,才能就此生成强烈的审美体验。以《天净沙·秋思》(七下)为例。诗中描述了极其丰富的直观表象,例如枯藤、老树、小桥、流水等等。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空白之处,并就此引发想象,还有袅袅炊烟、西风带来的落叶以及鸦巢等等,这些都能够展现诗歌所蕴含的思家以及渴望落叶归根之情。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自主构思的画面,将其转化为形象生动且充满美感的口头语言。在这一环节中,为了帮助学生深入感知文本意境,体会古诗中的情调以及氛围,教师应对学生的思考以及探究进行适度点拨,提供一部分能够呈现画面以及意境特征的词语,如,孤寂惆怅、萧瑟荒凉等等。

上述两个环节都需要突出意境中的“境”,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强调以境入意,使学生可以透过这些景物的典型特征,发掘蕴含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触及诗人内心,感受到诗人寄托于景物之中的思想和情感。这一环节还可以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触发学生的切身体会,带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以诗人的视角展开观察和体会,进而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对古诗意境的体味能力并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我们需要立足于实际,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丰富的机会和条件,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以及创造潜能,切忌拘泥于统一的标准答案。

三、进行重点讲解,感悟古诗诗情

对于诗人而言,寫诗的最终目的就是抒发个人情感,有些是展现诗人郁郁不得志的消极情绪,有些是为了呈现强烈思乡之情,还有些是为了抒发单纯的田园之乐,等等。可见,情感才是整首诗的灵魂。因此,在针对古诗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带领学生紧抓表现情感的诗句,通过对这些诗句的解读,使学生了解诗人、理解诗人。

例如,在教学《登飞来峰》时,前两句只是简单介绍了诗人的创作背景,显然并不是古诗的主体,真正的重点和精华在于后两句。教师应当为学生补全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宏伟志向以及对自身的前途充满信心之情。这种有的放矢的教学,能够快速高效地使学生了解到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不必耗费整节课的教学时间,既有助于提高教学效能,也易于学生把握古诗的核心主旨。

总之,古诗有些是写景,有些是咏物,还有些蕴含了深邃的哲理等,不管哪种形式,其中都流淌着诗人的生命,展示了诗人的情感。正因为其类别多样,所蕴含的情感复杂,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古诗教学才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读懂古诗,理解古诗,也要能够使学有余力的学生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深入触及作者潜藏于其中的情感,感受其所揭示的内涵。

作者简介: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一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三策略古诗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三策略”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