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高中语文教学,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2021-07-29张红亚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教材文章情感

张红亚

语文学科历来是弘扬真善美的教育主阵地,通过这一学科的有效学习能够感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逐渐培育出自己的审美标准,善于对事物进行审美鉴赏,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高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值得广大教师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审美情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材作为学生日常使用的重要读本,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可以发现,高中语文教材为了适应这一教学要求,已经在教材难度和广度的编排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如今呈现在学生眼前的语文教材不仅有翔实优美的内容,而且在题材的选用上也做到了丰富多样,高度符合现今学生认知特点与审美标准。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育工作需要长期潜心浇灌,重视熏陶与感化,不能急于求成。教育工作者应该怀有静待花开的耐性与坚持。另外,学生在接受知识方面也存在着诸多差异,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方式,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特点,以其所喜爱的形式进行教育,这样将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迸发出强有力的学习动力。

比如,教师在进行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篇文章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鲁迅的其他作品入手,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这样对学生理解本篇文章的主旨益处良多,会让学生快速准确地捕捉到作者的情感,也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迸发出强烈的学习欲望。

审美过程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过程,需要运用感性的态度对事物进行理性的判断,这样才能使审美情趣变得准确全面。中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课文不乏对自然风光的描绘,也有对人间冷暖的描写。在这些种类繁多的课文题材中,作者都试图通过最大的努力去勾勒出一定的美学价值。因此,就需要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美。学生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能享受一定的审美乐趣,极大地丰富了学习体验,进一步启迪了思维与智慧。这一过程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培育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引导多元体验,丰富审美感受

1.丰富听觉体验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对文本多次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将会不攻自破,自然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完美转化。语言是语文学科的灵魂,古今中外,大多数名篇都是巧用语言展现出优美的文章意境,极易使读者在感知上快速产生共鸣,而且还有足够的美学意义。另外,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使文章的美感大幅彰显,所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比如《沁园春·长沙》中豪迈诗句比比皆是,可以讓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针对性朗读,从中品味作者的情感与态度。通过不断的朗读,诗中所描绘的“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仿佛浮现在了眼前,亦真亦幻,清晰可触,满足了学生一定的审美体验,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2.丰富视觉体验

从感知的基本规律出发,独具美感的事物往往最能激发情感,也可以有效荡涤心灵。语文教材中不乏名篇佳作,都渗透着作家的创作心血,也展现着姿态万千的美感。有令人神往的意境,有大饱眼福的形象,能够使学生心中的审美欲望得到满足。比如,教师在进行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一系列的图片展示向学生辐射出一定的社会背景。“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兰亭春景、古今之“曲水流觞”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感知,从情感态度上渐入佳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被一同点燃,随后展开具体教学则成效甚高。

三、引导诵读感知,奠定审美基础

语文教学中,朗读环节占据着半壁江山,朗读对学生的情感认知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教师应该保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调节好朗读在教学环节中的比重,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让文章情感在学生的朗读中得到完美展现,也使学生逐渐培养出一定的语言感知能力,对日后审美能力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进行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教学时,可根据文章的特征和学生的特点,对文章的朗诵任务进行合理分配。要求学生先各自有感情地朗诵全文,仔细感知和揣摩作者的情感,初步掌握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的支撑点。然后引导学生概括作者笔下大堰河的特征,思考作者想用大堰河来预示什么。最终通过对文章的深入理解,提炼出作者准确的情感支撑。这种以朗读为主线的教学过程,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文章精准理解的难度,使学生更容易品味出作者笔端流露的细腻情感,而且还会使学生对于特定情感琢磨出相应的朗读语调,让朗读与作者情感同频共振。在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可以对学生提出相应的朗读标准,同样也让学生通过朗读去捕捉作者的情感,去认真体会作者笔下勾勒出的美感,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尊重学生见解,优化审美评价

高中生对事物已经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尊重学生,不能机械地追求统一,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样才会真正激发学生的自身审美,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突破。

例如,教师在教学司马迁《鸿门宴》这篇文章时,可以将文章从始至终整理出清晰的脉络,然后向学生讲述有关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状况,让学生对鸿门宴发生的必然性有所了解。在进行这一项课前铺垫讲解后,就鸿门宴事件中所涉及的各个历史人物进行逐一介绍,可采用家喻户晓的典故,也可选用知名度较高的历史事件,让每一个人物在学生的脑海中都留下鲜活的印象,从而能够明确梳理出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对鸿门宴事件的发生有深入的理解。在教师的讲解之后,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起来,求知欲望也空前高涨,亟待深入学习去一探究竟。此时,教师应该运用适当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思考。比如:“从我们自身的审美眼光出发,你觉得《鸿门宴》中哪一个历史人物身上的闪光点最耀眼?刘邦和项羽都各有千秋,能力超群,那谁更具备领导天下的才能?”这一系列的提问就将学生的思维推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范畴,促使学生展开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快速整合和对比各种因素,也进行着多角度全方位的审美,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顺应新课标教育改革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在教学手段上适时地做出相应的改变,让学生在高效的学习中逐渐培养出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最大程度地推动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形成。

作者简介: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城峰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教材文章情感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教材精读
情感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