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每日练笔”的小学生写作兴趣培养策略

2021-07-29徐志凯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所感真话课文

徐志凯

一、让“所见所闻”有“所感”

写作是五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有的学生一听到要作文就害怕,即使勉强成文也是应付了事,内容平淡,没有精彩之处。如何让这一部分学生从害怕写作到喜欢写作,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培养兴趣的第一步是养成习惯。”我给学生布置了写“每日练笔”,让孩子将每天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孩子养成每天動笔写作的习惯。三到五行的练笔也不会对孩子的学习造成负担,反而能让孩子静心思考一天的所见、所闻,形成所感。

通过每天动笔训练,孩子就会有意识地思考写作内容,更仔细地观察周围事物。大部分孩子把作文写长了,能写的事物丰富了,但是对所写的事物孩子却都没有一个“所感”。直到我批到这样一篇练笔:

小陆的头发虽然弯弯曲曲的,但每一根都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们相互缠绕,一边打架,一边踩着对方的膝盖“拾级而上”……

这不正是我要的“所感”吗?于是,我将这篇佳作投影出来,并与《庐山的云雾》课文原文进行对照,让学生找写作手法上的相似点。学生发现课文和练笔都写到了作者的感受。我表扬了这个孩子,“练笔能用到课文的写作方法,不简单,你是个了不起的小作家!”这句话不仅给作者,也给全班孩子打开了一扇门:练笔要通过“所见”“所闻”写出自己的“所感”。

文字能让虚无缥缈的感受直观地进入读者的眼球,而在学生的每日练笔中不难看见,每个孩子对事物都有不同的感受,每日练笔给了孩子一个倾诉感受的平台,让孩子可以将一天的“所感”尽情抒发。

“知”是为了“行”,有了“知”才能正确地“行”。生活是一个大杂烩,每日练笔并不是让孩子“天马行空”,而是有目的地让孩子敏锐地观察生活,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

二、让“条条框框”变“真话”

学生从来不缺素材,缺的是发现、洞察,敏感力和思辨力,而这些只有在一次次自我探知、自我构建中去培养。而以往的写作训练中,我们总是给孩子主题和内容,提供了写作支架,好比已经做好了一个模型,搭好了脚手架。有时,我还专门组织了活动,好比为学生提供了一堆材料,学生只需用现成的材料踩在现成的脚手架上,仿照现成的模型开始修建。你说他造出的东西会有个性吗?他造的时候会有乐趣吗?

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找米吃。我选择“放手一搏”,摒弃写作的“条条框框”。每日练笔只有一个要求:写真话。过去,对班级的学困生总是重复说:上课要认真听讲,作业要按时完成。可事实却是骨感的,都是反着来的。“真话”让一些原本无“米”的孩子有了“米”。譬如,学困生小明这样写道:

作业像一头凶猛的狮子,一上来就咬了我一口,我晕头转向,找不到方向。再定睛看看题目,哎,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虽然我很想认识它,但是,它从来不给我机会。

批到这样的作文让我忍俊不禁,孩子一旦说了真话,就变得可爱;一旦说了真话,文字里充满了童真。我把小明的文字打印出来,贴在了墙壁上。对全班说:“我批到一篇有意思的练笔,如果你读了,很喜欢,那你就为他打颗星。”第二天,便收获了满满的星。当我把作者告诉学生的时候,他们更是不可置信。而那一天,小作者看我的眼神闪烁着光芒。

我告诉学生:写作的奥秘就是说真话,一旦你写了真话,你的文字就活了,你的练笔就会受欢迎,你就是个厉害的小作家。

从那后,我班孩子敞开了心扉写,他们不再对我心存芥蒂,什么狠话、委屈的话,对教师有意见都敢写。越写真话,越写贴近他们生活的事,学生越爱读,根本不需要我布置相互阅读这个作业,“每日练笔”一下子“活”了。对于儿童来说,有什么比酣畅淋漓地表达真实自我更重要呢?

三、让“读写结合”成“兴趣”

1.课文中的“读写结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深度挖掘,找准读写结合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促使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文质兼美,给人以教益和启示。我抓住阅读和写作的联结点,从点面结合这个目标出发,借助课文的表达特点,引导学生读中学写,以写促读。我设计的课内读写结合点是:学习描写场面的方法,做到点面结合;学习通过各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品质。

2.仿写中的“读写结合”。研究表明,儿童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模仿。儿童的认知贫乏,经验不足,模仿是他们的天性。而课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仿写资源,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它。可以仿句子、仿段落、仿思路。如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慈母情深》一课,我引导学生感受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以此体会到母亲对我的爱,这是侧面描写。通过充分感悟,学生体会到原来侧面描写有这样的妙用。分析作者的写法后布置了一次小练笔:仿照《慈母情深》的写法,写一篇人物的习作。再比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描绘了一个见多识广、知识渊博的少年闰土,但文中这样的形容词一个也没有。只有充分阅读文本,才能看到一个真真切切的人物,这是文本的魅力。因此,我引导学生发现鲁迅语言的特点,通过设置情境,用鲁迅的口吻去赞美闰土,从而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更加深刻地了解闰土这一人物。这样的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将课文内容延伸,做到读写结合;这样的训练促进了学生举一反三,学习的迁移,培养学生读写的能力。

通过仿写,学生可以遨游出课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自己建构的世界,通过丰富的想象将这一描绘的世界变得更加深刻、真实且生动。

3.写作中的“读写结合”。“所感”让孩子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真话”让孩子表达自我,重视内心。当两股力量形成合力,孩子的写作兴趣也就慢慢被激发了。我在班级的文化墙中留出一块地方,作为“精选练笔阅读处”,只有获得精选练笔,才能张贴在“精选练笔阅读处”。为了获得精选练笔,大家铆足了劲儿。

第一次精选练笔的张贴,在班上引起了强烈的轰动。下课后,“精选练笔阅读处”挤得水泄不通。大家纷纷上去看自己是否上榜。至于没上榜的“看客”也饶有兴致地阅读着一篇篇练笔。大家相互讨论着练笔的内容,欢声笑语充满了教室。

下午的语文课,我布置了一个任务:给最喜欢的精选练笔打星。获得星最多的就是本周的“精选练笔小作家”。

通过评选、张贴、阅读、打星,一方面,这样的方式让孩子知道了什么样的练笔是好文章,使自己的写作有了方向;另一方面,这样的方式让孩子知道“写作是为了读者,要具有读者意识”。好的练笔不仅能收获粉丝,提升自己在班级中的形象,更能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让他们的习作得到良性发展。

“教育不在于交给孩子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用好小小的“每日练笔”,用“所感”和“真话”唤醒他们,才能让每个孩子乐于写作,爱上写作,最终培养孩子良好的写作兴趣。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所感真话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送“君”千里路 语尽“意”无穷——听周丽蓉老师“最后一课”所感所思
说出你所想,写出你所感
真话都可以写吗
“能动课堂”的所思所感
踏歌一路行 聆听花开声——践行生本课堂所见、所悟、所感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