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学后教,融合式对话教学探究

2021-07-29宗华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康桥水草新娘

宗华

“先学后教,融合式对话教学”即以先学后教为模式,以经典教材为媒介,在师生之间展开民主平等的课堂对话教学。“融合意识”首先体现在对教材文本的融合上,不同的文本应有不同的教法。本文以《再别康桥》为例,来谈谈这种课型模式。

一、第一次对话:初读文本,把握情感基调

诗言志,诗歌是一种表达感情的文体,以读为主,所以首先应让学生把握“读”的“情感基调”。我给学生设置了第一个要求:大声朗读文本,感悟“情感基调”。

第一组的周同学抢答。

本诗的基调是“伤感”的,原因如下。

1.文本首节“轻轻的”一词出现了三次,反复是一种强调,表达了一种淡淡的离别情绪,表明了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深藏于自己的内心。文本的尾节,“悄悄的”一词出现了两次,其实是对首节那种淡淡离别之愁的再次强化,同时也给文本意境增加了一种飘逸之美。

2.题目《再别康桥》,一个“再”字表明了这不是作者第一次与康桥告别,从徐志摩的人生经历可知,其实这是他第三次告别。第一次是1922年从康桥回国,《康桥,再会吧》是他第一次对康桥的表白。第二次是1926年,当时他旅游英国,不忘母校,途经剑桥,留下了《我所知道的康桥》。《再别康桥》则是作者1928年所作。所以,一个“再”字,让这种“淡淡离愁”显得更加缠绵、悠远。

教师点评:周同学的分析准确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请大家给他掌声。

二、第二次对话:再读文本,感悟意象之美

何为“意象”?即蕴含情感的事、人、景等物。诗歌创作,因为选择了恰当的意象,而使文本更加充满诗意。二读文本,赏析本诗的意象,这是抛出的第二个要求。

这个要求较第一个要求难度增大,要同学们充分发挥团队的合作优势来完成这个任务。最终第三组三个同学分别对三个意象进行赏析。

张同学:第二节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金柳比成新娘。新娘是一个女子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刻,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同时柳树的“柳”与留下的“留”同音,暗含留别之意。此外新娘与柳树在气质上的契合度较大,都暗含女性的柔美。这个比喻恰当之极。这一节中,“柳”这一意象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作者对康桥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王同学:文本第三节描写的是康河的水草。“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此句用了拟人的手法。“招摇”本是人的行为,可却用到了水草身上,不但表达出了水草在水中那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态,也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热情。作者在本节结尾发出了“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自白,以表達作者对康桥深深的爱恋之情。

朱同学:文本的第四节描写的是“榆阴下的潭水”,用了比喻手法,把清泉比成彩虹与梦。梦想和彩虹都是脆弱易逝的,作者即将离开康桥,现在的拥有,在某个时刻之后就会化为虚无,因此离别伤感不言而喻。

教师点评:第三组同学组织答案快速、精准且全面,小组分工合作科学合理,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给予表扬。

三、第三次对话:大声朗读,梳理情感变化

“大声朗读,梳理文本的情感线索”,这个要求还是采取合作探究的模式来完成,讨论结束的小组以“坐下”为信号来暗示老师。结果第五组的同学最先坐下,所以这个问题由第五组解答,如果组织的不到位,其他组对其进行补充。

小组代表陈同学发言。

首节,用了三个“轻轻的”,渲染了一种淡淡伤感的气氛;再配合作者“挥手”的这一动作,一幅静谧的云彩惜别图显得更加充满立体感。

第二节,前两句把“河畔的金柳”比成夕阳中的新娘,给人的感觉是喜庆的;后两句写柔波里新娘的倒影在心头荡漾,还是给人一种活泼、喜庆之感。这一节表达的是作者面对康桥时的“喜悦”之情。

第三节中,前两句“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一句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表达出了“我”对康桥的亲切之感;后两句顺理成章地发出了“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告白,更加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第四节,用彩虹似的梦来描写清泉,彩虹是虚无的,梦也是缥缈的,这种即将失去的伤感,是那样的深沉。

第五节,作者撑篙寻梦并以大声放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深深压抑在内心的感情,此刻那种喜悦与迷恋之情已达到了极致,高潮已到来。

第六节,作者再次表明“悄悄”才是别离的笙箫,作者的情绪又开始由高潮变得低落。

第七节,与第一节首尾照应,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两节前两句的内容大致相同,只是中间调换了个别词语,把音节“轻轻的”变成了“悄悄的”;最后两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与首段“作别西天的云彩”相比,虽然表达的情感都是淡淡的离愁,但却更加果断与决绝。

所以,本诗情感变化可总结为:淡淡的伤感——淡淡的喜悦——轻轻的眷恋——深深的依恋——痴狂的迷恋——由高潮转入低沉的失落——决绝的伤感,首尾照应。

教师点评:第五组同学从每一节中一一提炼情感,每一节都不遗漏,这种方法简单易学,便于操作,值得大家学习。

四、第四次对话:深情诵读,赏析艺术特色

“深情诵读,赏析艺术特色”,在同学们诵读结束之后,还是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

第二组吴同学“诵读”得最好,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所以让她代表第二组同学发言。她结合新月诗派的诗歌审美的“三美”主张,将本诗的艺术特色概括为三点。

(一)建筑美

本诗共七节,每节四行,两两错落有序,平均每行六至七个字,间或八个字,相邻句间错开一行,参差变化中又显得那么地整齐。读者看到这样的排列组合,耳目焕然一新,这就是所谓的建筑美。

(二)绘画美

本诗的绘画美主要体现在二、三、四节:第二节写河畔的金柳,其在夕阳的照射下呈现金色并倒映在水中,微风吹过,水面波光粼粼;第三节写软泥上的水草,其呈现出青色,青色之上还涂着一层油油的光膜,立刻使水草变得更加富有灵性;第四节写树荫下的清泉,其在夕阳的照射下更似彩虹一般。这些意象色彩鲜明,组合到一起就是一幅绚丽多彩的油画,再加上荡漾、招摇、揉碎、沉淀等动词的点缀,这幅油画更加充满了动态立体感。

(三)音乐美

文本首节与尾节基本是重复的,首尾呼应,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再加上多节的押韵,如第二节的“娘和漾”押的是“ang”的韵,第三、六节“摇、草、萧、桥”分别押的是“ao”的韵,几乎节节二四句押韵。无论是押韵还是首尾两节的重章叠句,都使文本读起来朗朗上口,给诗歌带来了无尽韵律之美。

教师点评:新月派的诗风特征之前大家学过,二组同学学以致用,借助新月派诗的三美主张来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是二组同学的智慧之处,并且分析得很全面,值得大家学习。

“先学后教,融合式对话教学”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性,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勤思、善思、爱思的好习惯。

[本文系江苏省张家港市“十三五”规划课题“融合式对话教学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行为优化研究”成果论文,课题编号20200302]

作者简介: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康桥水草新娘
“雨巷诗人”与“康桥诗人”
郑州康桥悦蓉园新中式院墅
新娘,你很帅
扮新娘
幸福的“围头新娘”
笑熬 完美新娘等
水草冒泡的秘密
为什么金鱼缸里要放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