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解析,提升语用能力

2021-07-29陈跃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归类句式语言表达

陈跃

特级教师薛法根指出:“语言是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学生只有在语言运用的实践过程中,才能逐步掌握这个工具,内化为自身的语言交际能力。”笔者认为,要想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力,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提升语用能力,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度解析。

一、关注“形式”,深化理解

语言的形式包裹着语言的内容,教师要带着学生透过那层外衣,发现语言形式背后的秘密。

(一)字词形式,归类认知

很多字词有着特殊的结构形式,如果能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的构成形式,归类认知,便可以提升学生灵活运用词语的能力。统编版教材中,单单叠词就有不同的归类。二年级,对“甜津津”“酸溜溜”等表示口味的叠词进行了归类;三年级,对“懒洋洋”“兴冲冲”“慢腾腾”等表示人物行为的叠词进行了归类。这样的归类,是引导学生在感受词语表达效果的基础上,学会针对不同的情境,使用不同的词语。

(二)特殊句式,重点品析

一般来说,特殊的句式,往往是那些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但是,我们不能将目光仅仅停留在修辞句式中,要开阔视野,发掘更多值得品味的句式。有些句式含义隽永,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比如,《白鹭》中“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但是仔细揣摩,可以发现,这朴实的句子背后是对白鹭高度的赞扬,将读者的文本解读从“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引入对白鹭“美”的品析。特殊的句式背后有着特殊的内涵,蕴藏着特殊的表达技巧。

(三)构段方式,梳理感知

文本的学习要有整体感,要有“航拍”意识,从构段方式中获取谋篇布局的技巧。常见的构段方式有:总分形式、并列形式、因果形式、承接形式、转折形式。构段方式在不同文体中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有时候也会组合呈现。统编教材在语文要素中就有意识地引导教师关注文章的结构形式。例如,三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的习作要素是“围绕一个意思写”,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以“总分”结构形式呈现的。所以,在每篇课文学习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构段方式,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二、适时“出走”,激活思维

我们在解读教材时,不能拘泥于课文本身,要引导学生适时“出走”,去生活中链接经验。学生走了一段不平凡之路,语用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一)走入生活,联结经验

课文中有很多难以理解的词语,如果仅仅是参考词典,抄下标准化的解释,那么学生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层。只有从生活中引入活水,才能让理解渗入心灵深处。在《坐井观天》中,有“井沿”一词。“沿”是生字,学生大多可以根据上下文以及文中插图来理解,知道“井沿”就是“井边”。但是,如果仅仅将教学停留在这里,学生的语言思维是没法被激活的。此时应联结学生的经验,适度追问:床边,还可以叫什么?桌边,可以怎么说?学生很快说出“床沿”“桌沿”等词语,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造句运用。学生联系了生活,语言表达有了归宿,言语思维便被激活了。

(二)走进人物,探寻意图

意图即目的。语言表达往往为情感服务,因此,我们常常把目标定位在体悟出文章情感。但是,意图是具有内隐性的表达,潜藏着言外之意。唯有真正领会人物的语言意图,才会发现语言表达形式的精妙。《麻雀》一课,当灰雀回来后,列宁明知故问“灰雀,你昨天去哪里了啊?”其实是对男孩的童心的呵护。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只是体悟到“喜欢”“同情”这样的情感,没有在表达意图上深入探究,学生就会错过语言表达的精髓。意图往往潜藏在表达的文字背后,是内涵的精神所在,需要我们在理解内容、品悟情感后多去追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走向自我,解构差异

很多的语言表达比一比就会发现背后的秘密。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比较语言表达的差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如果从欣赏的角度来看,我们通常会引导着学生被动地分析各种优美之处,在心里驱动上,学生其实是被动的。所谓的赏析,多半是套路化的。在实际教学中,我试着引导学生对比自我语言和文本语言之间的差异,在内心建立自我语言与文本语言之间的链接。学生通过不断地内在观照、自我觉察,不仅发现了文本语言的精妙,也知道了自己的语言和文本语言的差距在哪里。这样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生硬地品析,而是以语言表现力为抓手的深度学习,有助于语用能力的提升。

三、多维“读写”,智慧表达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原则之一。在教学中,自觉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共生,多维互动,才能有效地提高语用能力。

(一)迁移式,以读促写

迁移式读写,是将文本中学到的表达方法迁移到自己的习作表达中。包括词語的类比运用、句式的仿写运用、篇章结构的借鉴模仿等。有些词语读起来“陌生”,值得迁移运用。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有这样一句:“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这里的“浸”就有了陌生的用法,把白色的雾气类比成液体状的。那么,还有哪些事物也可以这样类比呢,学生很快想到音乐,“同学们浸在了音乐的海洋里”,还想到了香气,“校园浸在了桂花香里”。

有些句式结构中也蕴藏着特殊的表达结构,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这样的句式结构,生长自己的言语智慧,提升表达效果。例如,《秋天的雨》中:“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样的句子结构清晰,而且组成句式的语料也比较丰富,可以类比替换。有学生这样仿写:“你看,它把红色给了苹果树,红红的苹果像一张张笑脸,笑啊笑啊,笑来了秋天的丰收。”当学生有了这样的言语实践成果,便生长了言语表达的自信。

(二)延伸式,以写促读

延伸式读写,就是在读完文本过后,基于原文的读后感想或续写改写。写读后感,可以从不同角度引发感触,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续写,是在原文的基础上,顺着原文的思路进行延伸。如二年级《蜘蛛开店》一课中就提出了对故事的续写要求。这需要学生对故事内容、人物特点、童话趣味有更透彻的理解,才能续写出有创意的情节。改写是在原文基础上的再创作,是深层理解基础上的创意言语实践活动。可以是文体的改变,如将《所见》等叙事类的古诗改写成文包诗;可以是人称的转变,如《掌声》一课中课后习题就提出了改变人称进行讲述的要求;可以是用途的改变,如将《日月潭》改写成导游词;可以是结局的改变,如将《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结尾进行改写,拓展思维。

(三)共生式,读写融通

共生式读写,就是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互融互通,实现文本理解与提升表达的双重功效。在教学纳兰性德的作品《长相思》时,我引导学生根据“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来创编剧本。学生打开内心的镜头,选择聚焦,定格画面。在“写”的指引下,词的意境开阔了,学生的视角变得多元,情感得到升华。

文本中蕴藏着丰富的语用资源,需要设计有效的语言探索活动,分类解析,层层解密,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归类句式语言表达
Happiness through honorable actions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分式方程应用题归类解说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特殊句式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