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体课考评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2021-07-29杨君建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14期
关键词:公体素质考核

杨君建

(北京工商大学体育与艺术教学部 北京 100048)

1、前言

普通高校学生体育成绩构成及评分比例简称公体课考评体系,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行的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存在许多不合理性。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已不知不觉地从根本上束缚住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普通高校开展体育课程教学,需要有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支撑和前提,重在衡量和评价学校自身的综合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实现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奠定基础。因此,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根本性变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主要以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大一、大二学生通识体育课考核评价体系为研究对象,其次参考全国高校公体课考评体系作为辅助研究分析。

2.2、研究方法

采用微信、问卷星、走访和专家访谈法进行研究资料收集分析和整理。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公体课考评内容与评分比例对比研究

公体课成绩构成主要包括专项成绩、体质测试成绩、理论成绩、运动参与(平时成绩)、素质(耐力、速度、弹跳等)成绩和课外体育锻炼成绩,每个学校公体课成绩的组成和占比各有不同,组成部分和各自占比的差异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是影响学生是否积极锻炼的关键。以北京工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的公体课考评体系为例对比分析如下。

(1)重“专项”轻“素质”体系。

研究北京工商大学2019年以前公体课成绩的构成及评分比例(表1)发现,专项和平时成绩(运动参与)占比为70%,素质包括速度、弹跳、耐力各自占比10%,体测、理论也占10%。学生只要把专项课内容学好(或与体育老师搞好关系),运动参与(平时成绩)只要不迟到、早退或旷课老师一般不会扣分,就能及格了。对于其他素质和体测内容,部分体质较差的学生完全可能选择不测或直接放弃,放弃10分也可能体育成绩得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课堂素质测试内容800m/1000m、立定跳远与体测中内容重复,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不少学生课堂上不测800m/1000m和立定跳远,或提出用体测中成绩来冲抵的各种不合理要求。虽有课外体育锻炼的引入,但占比太低,该考评体系执行10年来,学生对体育课重视度不断下降,其身体素质通过体测成绩反映逐年下降。

表1 北京工商大学公体课成绩构成及评分比例(2010-2019年)

(2)“专项”和“素质”双重体系。

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的公体课考评体系 (表2、表3)发现,两校对专项课的成绩和素质的成绩评分占比都比较高,尤其是素质评分占到了30%左右,而且耐力素质内容为女生1800m、男生2000m的长距离项目。不同的是理工大每学期都测1800m/2000m,首师大选择春季学期测试1800m/2000m,秋季学期用体测代替。表2、表3分析来看两校的学生要想的高分都不敢轻易放松课堂教学和素质内容,都没有课外体育锻炼要求。从考评内容上理工大更为丰富,且体测不在教学课堂上测,由学校专门经费支持在周末由专门机构负责测试,不占课堂教学时间,能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首师大的考评内容简单,体测内容也是成绩重要构成且占比重,让学生不敢不重视体质测试。

表2 首都师范大学公体成绩构成及比例

表3 北京理工大学公体课成绩构成及比例表

3.2、公体课考评体系的现状分析

(1)定位目标不清晰。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到底该培养怎样的人,定位还不够清晰,典型的如表1考评体系,学生会主动弱化身体素质类测试,体育教学考核是为考核而考核,与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偏差,忽视了公体课考核的真正意义和作用,目标不明确。考评体系构建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体质增强、为了达到国家体质健康标准,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考评体系构建的指向性作用不强,对于学生健康念的引导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弱化了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等。

(2)公体课考评缺乏科学性。

目前公体课考评体系还缺乏一定科学性。一是大多数高校公体课考评内容单一,专项比重过大;二是定量考核方式所占成绩比重过大,过于追求考核的标准化,有些大学定量考核的比重甚至超过70%,严重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三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评价作用夸大,使评价标准过于强调与遗传因素相关较大的体能,以至于把“达标”作为体育教学工作的唯一目标。第四,定性考核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方法,以主观评价为主。

(3)弱化过程性评价。

大多数高校公体课考评注重终结性评价,即一次性考试看结果,忽视个性鲜明的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表现和出现的其它问题,也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进步和努力程度,使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评价出现真空,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1、表2、表3发现过程性评价所占比重极少、甚至没有涉及。

3.3、公体课考评体系重构的目的与实践

(1)公体课考评体系符合新时代体育工作要求。

大学公体课考评体系的重构目的是在实现学生体质增强的同时,兼顾多重目标,兼顾近期与远期效益,养成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为终极目标。早在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当前大学体育重构的考评体系符合新时代对体育工作的需要,即“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

(2)考评体系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①体育成绩结果对比分析

北京工商大学开展体育教学改革讨论,参考各兄弟院校出台公体课考评办法,基本原则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为根本目的。通过一学期后实行后对比体育成绩结果分析(以大一成绩为例)。从“考评具体举措”结合表4、表5分析,较之以往(教师能决定70%左右的分值),降低了较多人为主观因素的评价,优秀率下降趋于合理,不及格者99.5%以上是因为耐力素质(1800m/2000m)放弃测试,能比较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运动能力和水平,对鼓励学生积极锻炼以获得好成绩和好身体有积极导向作用,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掌握至少一项技能的目的和要求。

表4 2020秋季学期大一成绩考评(100分)

表5 大一学生体育成绩分析

②体质测试总体情况对比分析

抽取2019年与2020年体质测试分析(表6、表7),相比2019年为春节学期测试的优势,2020受疫情影响,学生们上半年居家学习,缺乏锻炼,秋季学期的测试成绩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提升,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略有提升,比较突出的是,不及格率明显下降,反映出学生的体质有所提升。突出原因有两点:一是体育课堂内调整耐力素质测试为1800m、2000m,课外阳光长跑时间增长近一学期,里程增长为2个马拉松,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跑起来了;二是耐力素质和阳光长跑评分比例增大,极大刺激学生锻炼积极性,提高了身体素质。体育课程考评体系的改革和调整其效果逐渐显现。

表5 2020年参加测试的全校本科生(共有9511人)

表6 2019年参加测试的全校本科生(共有10286人)

4、结论

大学公体课考评体系的重构是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的向导,考评的内容、方法、形式及评分比例对教学过程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学生是否积极主动锻炼有积极导向作用。考评是系统地、有步骤地从数量上测量或从性质上描述受教育者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只有科学、严谨、系统地评价才能使体育教学过程更有效,教学目标得以真正实现。体育考评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其最终目的,大学体育教学考核评价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掌握科学的体育健身方法,最终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实现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增强。

猜你喜欢

公体素质考核
合作学习在高校公体体能训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内部考核
普通高校武术公体课开展现状调查研究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公体正用,体用一如
——朱熹的公正哲学及其三维建构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