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2021-07-29张慧治瑜
张慧,治瑜
(1.榆林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2.西安理工大学 计算机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0 引言
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在2017年为800万,2018年达到820万,2019年达835万,初步预测2020年高校毕业人数将达到874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愈发困难。在2019年的秋季校园招聘中,大学生签约率不足三分之一。不断增加的毕业生人数加上待就业人数,造成了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1-2]。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如何解决目前这种情况?是当下的关键问题。教育部针对此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第一,高校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第二,强化创新创业服务与宣传,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络平台;第三,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第四,加大对高校“双创”的融资支持;第五,积极引导创业投资发展[3]。同时,《关于提高2019年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不仅是人民的生计,而且是国家计划,它涉及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和谐与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和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就业现已普遍通过学生主动寻求就业方向和机会,公司和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来完成学生的就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就业选择呈现多样化。如何提高就业能力被人们逐渐重视,需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研究。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需要合理的就业能力结构模型、明确的就业能力影响因素[4-5]。本文将以陕西省2018年、2019年毕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探索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及影响因素,并对“互联网+双创”背景下,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建议和策略。
1 模型建立
通过环境、个人与行为三者的相互作用和决定的关系,构成影响就业能力的3个核心因素。“互联网+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互联网+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模型
其中个人包含两部分:个人基本信息和学生综合素质;就业能力从6个维度来研究分别包含:创新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环境因素主要从学校培养的角度研究。
2 数据分析
受到调查成本和地域的限制,本研究的样本主要来自陕西省2018年、2019年毕业本科生。本次收集192份问卷,在问卷标准下剔除两份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问卷,共挑选出190份有效问卷,问卷总回收率达100%,有效率达99.0%,能够进行正常的统计分析研究。
2.1 就业能力现状的描述性分析
就业能力包含6个维度,从整体对就业能力进行描述性分析,其中每一项最低为1分,最高为5分,值越高能力水平越高,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就业能力描述统计
通过表1可以发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整体均值为3.672 4,构成就业能力的6个维度的均值均处于3.49到3.92之间,其中专业知识能力均值为3.49,人际沟通能力均值为3.61,自我管理能力均值为3.65,均低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整体均值,其他维度高于就业能力整体均值。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能力在专业知识、人际沟通和自我管理方面有所欠缺。
3.2 就业能力的回归
由于所涉及到的因素比较多,所以只显示部分因素分析结果。
1、专业知识能力回归分析
对专业知识能力回归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专业知识能力回归模型系数
从图2中可以发现专业知识学习中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明确的未来职业规划和熟悉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3个因子的显著性系数小于0.05,且对应的非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148、0.293和0.130,对专业知识能力会产生一定的显著的影响。其余因子的显著性系数均大于0.05,即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这些因子会对专业知识能力产生一定影响。以回归系数为依据,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明确的未来职业规划、专业课的学习使你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和熟悉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最终的回归方程如下。
专业知识能力=0.599+0.148×专业课学习使你了解学科发展动向+0.293×明确的未来职业规划+0.130×熟悉office办公软件。
2、创新能力回归分析
对创新能力的回归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创新能力回归模型
从图3中可知明确的未来职业规划、熟悉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和自信的人这些因子的显著性系数均小于0.05,且对应的非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662、0.452和0.572,所以这些因子会对大学生创新能力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余因子由于显著性系数均大于0.05,暂时没有证据表明这些因子会对创新能力产生显著影响。以回归系数为依据,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明确的未来职业规划、自信的人和熟悉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最终的回归方程如下。
创新能力=0.739+0.662×明确的未来职业规划+0.452×熟悉office办公软件操作+0.572×自信的人。
3.3 个人经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个人基本信息中是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产生影响,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6个因子与大学生就业能力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检验。结果显示,自变量中:成绩排名、学生干部经历、是否参加科研项目、社团活动经历和实习或兼职经历等5个变量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321、0.203、0.340、0.315和0.290,且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5,故认为个人基本信息中:成绩排名、学生干部经历、科研经历、社团活动经历和实习或兼职经历等5个变量与大学生就业能力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以上变量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产生影响作用。具体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个人基本信息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性
4 总结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要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需要通过学生自身和学校以及社会等的共同努力。
第一,专业知识能力的提升要注重。提升专业知识能力需要学生及早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做详细的规划,并扎实学习专业课。学校也应配合当前学科动态和方向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第二,提高学生人际交流水平。加强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整体水平十分重要。在对人际沟通能力的回归分析中,发现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会影响学生自身的自信心,所以提升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首先需要学生增强个人自信,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和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上综合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学习与人交往技巧和方法并结合实际行动,敢于尝试和挑战自己,提高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学校也可以为学生尽可能的提供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和人际交往理论。例如积极参加校内开展一些演讲比赛、辩论赛、读书角等团体活动。
第三,积极参与学生干部选拔。大学生就业能力在学生是否有过学生干部经历上有明显的差异。在相关分析实验中,发现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会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因此,担任学生干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担任学生干部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与他人沟通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自己的组织、策划、协调和领导能力等。因此,学生应该勇于自我推荐担任学生干部,增加自己的任干经历,但同时也应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
第四,积极参与合适自己的社团活动。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可以丰富自己大学生活,扩展自己的视野,学习到不同的技能,收获友谊,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但参与社团活动应注意质量而不是盲目追求数量,合适自己的、利于自己提高能力的社团活动会产生积极的作用,盲目参加社团活动则有可能影响自己正常的学习生活。学校可以建立一些对学生有积极影响作用的社团和学生活动,让学生自行建立和管理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第五,增加实习兼职经历。通过分析发现实习或兼职经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大学生通过实习或兼职经历可以增强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如与人交流、沟通、合作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就业形势和职场规则。但应该选择与自己未来发展计划有关系的实习和兼职,从而锻炼自己的能力,增加经验,培养实践能力,更快适应社会,促使自己更好就业。学校也可以适当为学生提供一些高质量的实习机会,加强校企合作,从而增加学生实习实践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