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切除治疗早期宫颈癌的预后效果及对盆底肌功能的影响

2021-07-29陈红梅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18期
关键词:盆底肌力盆腔

王 倩 陈 炎 陈红梅

1.安徽省亳州市中医院妇产科,安徽亳州 236800;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安徽合肥 230031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据统计,全球每年有46.5 万宫颈癌新发病例,而在我国每年宫颈癌新发病例已经超过13 万,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健康[1]。目前治疗宫颈癌的主要方法是手术切除及放化疗,早期主要采用子宫广泛性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切除[2-3]。然而开腹手术创伤大,易造成术后盆底肌功能障碍,如性功能障碍、卵巢功能衰退等,使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4-5]。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成熟,腹腔镜广泛性子宫切除术越来越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青睐,逐渐成为治疗早期宫颈癌的标准术式[6]。本研究通过80 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来探讨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切除治疗早期宫颈癌的预后效果及对盆底肌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 年12 月—2019 年12 月安徽省亳州市中医院妇产科行手术治疗的80 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患者临床资料完整,且病理学诊断为早期宫颈癌;②盆腔淋巴结转移;③宫颈癌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7]为Ⅰ~Ⅱ期,患者接受手术切除范围相近;④能配合完成问卷调查;⑤术前盆底肌功能正常,有规律性生活且性功能正常。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功能不全等慢性基础性疾病无法耐受手术治疗;②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③伴有严重盆腔炎症;④患有精神疾病或行为障碍。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 例。观察组年龄30~62 岁,平均(41.32±5.21)岁;ⅠA 期9 例,ⅠB 期25 例,ⅡA 期6 例。对照组年龄32~63 岁,平均(42.45±6.08)岁;ⅠA 期10 例,ⅠB 期24 例,ⅡA 期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签署相关协议。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方法 观察组给予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联合盆腔淋巴结切除治疗,患者取头低足高截石位,剥离并打开腹膜,用超声刀于外侧约1/3 处离断圆韧带,分离阔韧带后叶,封闭血管,离断卵巢动静脉,分离下推膀胱至宫颈口处,切断卵巢固有韧带,分离腰大肌脂肪结缔组织;对髂内外动脉、髂总动脉及周围淋巴脂肪组织进行自上而下清扫;分离闭孔窝淋巴脂肪组织,切除淋巴结,完成盆腔淋巴结切除;在患者阴道黏膜注入配比肾上腺素的氯化钠注射液,由盆腔进入,剥离阔韧带前叶与膀胱腹膜反折,下推膀胱,离断膀胱宫颈韧带;分离输尿管,剖开子宫直肠间隙,下推直肠,离断两侧宫骶韧带,然后离断子宫主韧带和宫旁组织,剖离前后穹隆并切除子宫,最后用可吸收线对腹膜、阴道黏膜及阴道断端进行缝合处理,经腹腔镜检查确认后,对腹腔、盆腔进行清洗,常规放置引流管,关闭腹腔。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广泛子宫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切除治疗。于左下腹正中绕脐偏左上4 cm 自耻骨联合上3 cm 至脐上处取一切口长15~20 cm,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方法同观察组,然后进行冲洗腹腔,彻底止血,依次关腹。

1.2.2 凯格尔(Kegel)盆底肌训练 所有患者术前3 d,在医生的指导下完成Kegel 盆底肌训练项目,术后第4 天起,由护士督促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训练,具体方法:处平卧位,双腿屈曲并稍分开,在吸气时,用力收缩会阴及肛门括约肌持续10 s,在呼气时,处放松状态10 s,间隔8 s 后重复上述动作,连续动作持续15 min 记1 次,每日早中晚各1 次[8]。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及术后1 年使用癌症治疗功能总体评价量表(FACT-G)[9]进行评估,分值0~100 分,分值越高,提示生活功能越强,治疗效果越好。②记录并收集两组患者术后半年、1 年的生存率和术后1 年内复发率。③采用Oxford 评分法[10]对患者的盆底肌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将盆底肌肌力由弱至强分为6 个等级。医生手测患者无肌力,未感觉到肌肉收缩记为0 级;患者肌肉轻微收缩但不能持续记为Ⅰ级;手指触测能感受肌肉收缩强烈同时可以完成2 次动作,收缩时长持续2 s 记为Ⅱ级;在肌力驱使下完成向前、向上运动且完成3 次动作,收缩时长持续3 s 记为Ⅲ级;手触施压力肌力产生抵抗且完成4 次动作,收缩时长持续4 s记为Ⅳ级;肌力收缩力较强,能够抵抗手触施加压力且完成5 次动作,收缩时长持续5 s 记为Ⅴ级。盆底肌肌力测定正常率=(Ⅲ级+Ⅳ级+Ⅴ级)例数/总例数×100%。④术后性功能比较:通过女性性功能量表(FSFI)[11]评价患者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总分2~36 分;得分≤26.55 分表示存在性功能障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FACT-G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ACT-G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年,观察组患者FACT-G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FACT-G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FACT-G 评分比较(分,)

注:FACT-G:癌症治疗功能总体评价量表

2.2 两组患者术后半年、1 年生存率及术后1 年内复发率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半年、1 年生存率及术后1 年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半年、1 年生存率及术后1 年内复发率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术后盆底肌肌力测定正常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盆底肌肌力测定正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盆底肌肌力测定正常率比较

2.4 两组患者术后FSFI 评分及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FSFI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FSFI 评分及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宫颈癌是妇科高发性恶性肿瘤,多发于30~65 岁,该病主要通过直接蔓延或淋巴结转移进行扩散,若发生淋巴结转移,其5 年生存率将下降至30%~60%[12-13],广泛子宫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切除能够有效预防癌细胞经淋巴结转移,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常用术式[14-15]。但子宫切除手术对机体创伤较大,术后会对患者盆底肌肉及神经组织造成损伤,改变结缔组织及韧带等结构,减弱盆底支持功能[16-17]。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 年,观察组FACT-G 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1),即观察组术式能够更好地治疗早期宫颈癌患者,患者生活功能恢复较好,患者生命质量得到提高。两组患者术后半年、1 年生存率及术后1 年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腹腔镜手术对早期宫颈癌的根治程度及近期生存质量能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8]。研究显示[19-21],接受宫颈癌手术的患者术后因切除子宫动脉、主韧带、圆韧带及相关血管等使盆底器官上部失去牵拉力进而改变盆底肌肉、结缔组织及韧带等生物学结构,使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盆底肌正常率高于对照组(P <0.05),即腹腔镜下治疗早期宫颈癌能够较好地恢复患者盆底肌的正常功能,与向楠等[22]研究结果一致。宫颈癌术后盆底肌功能受损通常会引起的患者性功能障碍,严重降低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其总发生率为16%~57%,被列为盆底肌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一种[23-2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FSFI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1)。提示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对患者盆底肌及腹腔内脏器干扰较小,术后肠道及盆底肌功能恢复更快,这可能是因为腹腔镜手术视野清晰,并且能够对细微结构进行放大,能够更清晰了解盆底深部组织结构,从而减少手术过程中对盆底肌的损伤[25-28]。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切除治疗早期宫颈癌临床效果较好,且盆底肌功能术后恢复快,患者生命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盆底肌力盆腔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不是所有盆腔积液都需要治疗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坐骨神经在盆腔出口区的 MR 成像对梨状肌综合征诊断的临床意义
盆底三维超声在盆底器官脱垂女性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