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种植密度对藜麦生长及产量等性状的影响

2021-07-29唐峻岭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7期
关键词:单株性状显著性

李 斌 赵 军 唐峻岭

(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甘肃武威733000)

藜麦(ChenopodiumquinoaWilld.)为藜科藜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是古印第安人的传统食物[1-2]。藜麦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功能特性,还具有耐旱、耐寒、耐瘠薄等生理特性[3],被誉为最适宜人类营养所需的完美“全营养食品”“超级营养谷物”“粮食之母”,在国际上被营养学专家称为远古的“营养黄金”[4-5]。藜麦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定为唯一符合人体基本所需营养成分的单体植物[6],并把2013年定为国际藜麦年[7]。近些年,随着各地逐渐进行藜麦引种取得成功,藜麦也备受青睐,相关报道逐渐增多,但是藜麦的适宜种植密度因品种、生长习性、气候条件、播种时间、土壤肥力等因素差异较大。本试验根据天祝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选取了9个不同的密度处理,研究了各密度下藜麦的农艺性状和经济产量,旨在为藜麦的高效栽培和大面积种植提供理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20年4~11月在天祝藏族自治县松山镇阿岗湾村(北纬37°03′、东经103°18′,海拔2270.9 m)进行,地处祁连山脉毛毛山南麓松山滩草原,该区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1.3℃,年均降水量280 mm,年蒸发量1703 mm,无霜期127 d。

1.2 供试材料

供试藜麦品种为陇黎1号,氮肥选用尿素(含N 46%),磷肥选用普钙(含P2O516%),钾肥选用硫酸钾(含K 50%)。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9个密度处理,处理1为3000株/亩(种植规格为56 cm×40 cm),处理2为4000株/亩(42 cm×40 cm),处理3为5000株/亩(33 cm×40 cm),处理4为6000株/亩(28 cm×40 cm),处理5为7000株/亩(24 cm×40 cm),处理6为8000株/亩(21 cm×40 cm),处理7为9000株/亩(19 cm×40 cm),处理8为10000株/亩(17 cm×40 cm),处理9为11000株/亩(15 cm×40 cm),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排列设计,每个密度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64 m2(10 m×6.4 m)。

1.4 田间管理

试验选择地势平坦、地力均匀的地块。试验中各处理所有肥料均作基肥一次性每亩人工撒施25 kg磷酸二铵、10 kg硫酸钾、8 kg尿素,各处理均不施用有机肥。施肥后用机械旋耕、耙耱,人工穴播,种植方式为全膜平作,采用幅宽140 mm、厚0.01 mm的黑色地膜全地面覆盖。在藜麦生育期间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

1.5 田间记载及测定项目

根据藜麦生育过程及形态特征的变化,参照相关研究,田间观察记载各密度处理藜麦的出苗率、倒伏率等;成熟后及时收获、测产、脱粒、考种,收获前在每小区中间行取连续10株进行室内考种,测定分析株高、茎粗、主穗长、千粒重、单株穗粒重等性状,各小区单独计产。

1.6 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利用Excel 2010和SPSS 17.0软件进行试验数据的处理及各处理的施氮水平与产量之间回归关系分析,比较各指标在不同施肥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水平设定为P<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藜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2.1.1 不同种植密度对藜麦株高的影响 由图1可知,不同密度处理间藜麦株高具有一定差异,藜麦株高在156.67~190.33 cm之间,其中,密度为3000株/亩处理的藜麦株高最高,为190.33 cm,密度为7000株/亩处理的藜麦株高最低,仅为156.67 cm;经方差分析可知,密度为3000株/亩、4000株/亩、5000株/亩处理的藜麦株高与密度为7000株/亩、8000株/亩、9000株/亩、10000株/亩、11000株/亩处理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密度为7000株/亩、8000株/亩、9000株/亩、10000株/亩、11000株/亩处理之间的藜麦株高虽有差异,但差异均不显著。

图1 不同密度处理对藜麦株高的影响

2.1.2 不同种植密度对藜麦茎粗的影响 由图2可知,不同密度处理间藜麦的茎粗具有一定差异,藜麦茎粗在10.69~18.16 mm之间,其中,密度为5000株/亩处理的藜麦茎粗最大,为18.16 mm,密度为11000株/亩处理的藜麦茎粗最小,仅为10.69 mm;经方差分析可知,密度为5000株/亩处理的藜麦茎粗与密度为7000株/亩、8000株/亩、9000株/亩、10000株/亩、11000株/亩处理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密度为3000株/亩、4000株/亩、6000株/亩处理的藜麦茎粗与密度为8000株/亩、9000株/亩、10000株/亩、11000株/亩处理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密度为3000株/亩、4000株/亩、5000株/亩、6000株/亩处理间的藜麦茎粗虽有差异,但差异均不显著。

图2 不同密度处理对藜麦茎粗的影响

2.1.3 不同种植密度对藜麦主穗的影响 由图3可知,不同密度处理间藜麦主穗具有显著性差异,藜麦主穗长在23.67~49.33 cm之间,其中,密度为3000株/亩处理的藜麦主穗最长,为49.33 cm,密度为11000株/亩处理的藜麦主穗最短,仅为23.67 cm;经方差分析可知,密度为3000株/亩、4000株/亩、5000株/亩、6000株/亩处理的藜麦主穗与密度为8000株/亩、9000株/亩、10000株/亩、11000株/亩处理之间达到显著性差异;密度为3000株/亩、5000株/亩、6000株/亩处理的藜麦主穗与密度为7000株/亩处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图3 不同密度处理对藜麦主穗的影响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藜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由附表可知,不同密度处理的千粒重在3.20~4.06 g之间,其中,密度为6000株/亩的处理藜麦千粒重最大,为4.06 g,密度为11000株/亩的处理藜麦千粒重最小,为3.20 g;各密度处理中千粒重大于3.50 g的有5个,分别为密度3000株/亩、4000株/亩、5000株/亩、6000株/亩、7000株/亩的处理;密度为3000株/亩、6000株/亩的处理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余所有密度处理,且二者之间千粒重差异也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各密度处理的单株产量范围为22.580~89.743 g,其中,密度为3000株/亩的处理藜麦单株产量最大,为89.743 g,密度为11000株/亩的处理藜麦单株产量最小,仅为22.580 g;除密度为7000株/亩和密度为8000株/亩的处理藜麦单株产量差异不显著外,其余7个密度处理间藜麦的单株产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且密度为7000株/亩和密度为8000株/亩的处理藜麦单株产量与其余各密度处理间也达到显著性差异。各密度处理藜麦产量在120.73~219.87 kg/亩之间,其中,密度为5000株/亩的处理藜麦产量最大,为219.87 kg/亩,密度为11000株/亩的处理藜麦产量最小,为120.73 kg/亩;各密度处理中密度为5000株/亩的藜麦产量显著高于其余所有处理;密度为4000株/亩和6000株/亩的处理藜麦产量显著高于其余处理。由此可以表明,各密度处理藜麦产量并非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整体表现为藜麦种植密度在4000~6000株/亩时藜麦产量最高,是试验区的最适密度。

附表 不同密度处理对藜麦产量的影响

3 结论

综上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藜麦生长及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适宜种植密度可以实现高产目标。本试验结果表明,各密度处理藜麦的产量并非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整体表现为藜麦种植密度在4000~6000株/亩时藜麦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均明显优于其他密度处理,产量在200.49~205.92 kg/亩之间,可以实现高产高效,建议作为当地最适宜播种密度。

猜你喜欢

单株性状显著性
“7532B”母种不同系统性状比较
通径分析在芸豆品种筛选中的应用探讨
无为市太平山枫香树不同单株叶片性状多样性分析
一种结合多尺度特征融合与像素损失加权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鉴定对照种“菁松×皓月”的茧丝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西北地区芝麻单株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与通径分析
福鼎大白茶有性系后代优良单株品比试验初报
基于区域特征聚类的RGBD显著性物体检测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