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
2021-07-29闫晓伟
闫晓伟
从1979年的《哪吒闹海》到2003年的《哪吒传奇》,从2010年的《十万个冷笑话·哪吒篇》再到2018年的《我是哪吒》,“哪吒”俨然成为比肩“孙悟空”票房号召的又一IP明星。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自上映以来成为国产电影史上最卖座的动画电影。
一、精良制作,展现叙事的商业价值
5年,20多家公司,60多个制作团队,1400多个特效镜头,1600多人——《哪》的创作阵容可谓在国产动画史上首屈一指。剧中“哪吒”形象的设计就有100多稿;单申公豹变豹子头的镜头,就磨了两个多月;5秒钟的特效镜头“一做就是一个多月”更是家常便饭;导演对特效镜头的“吹毛求疵”,一度致使合作伙伴公司员工的“离职率成为最高”;为使配音更真实逼真,《哪》打破常规,出了分镜头后便开始配音,随后参照配音演员的表情开始动画绘制,而且每一个角色,导演都要亲自上阵演一遍。正是因为创作团队的精益求精,才有“天雷”的触目惊心,“山河社稷图”的心生万物,“巨浪滔天”的身临其境……制作精良的《哪》颠覆国人对国产动画“五毛钱特效”的印象,为国人打造了一部视觉盛宴。
除了过硬的特效技术外,商业化的叙事元素的融入也是《哪》成功的重要原因。在《哪》中,既有“他是我儿”(李靖语)、“李靖为哪吒顶天劫”“哪吒跪拜父母”等的泪点;也有“十万火急,哪吒救下父母”“哪吒奋力撑起陈塘关上空巨冰”“哪吒和敖丙用万龙甲对抗天雷”等的燃点;还有“别打脸行不行”(太乙真人语)、“火点裤裆”“鼻涕治病”等的笑点。在泪点中,李靖夫妇与哪吒的亲情让观众感同身受;在笑点中,太乙真人与哪吒的师生情让观众忍俊不禁;在燃点中,哪吒与敖丙的兄弟情让观众热血沸腾。
二、多元转换,挖掘角色的人文价值
在以往的影视剧作品中,哪吒是一个“面如傅粉,唇若涂脂,眼运精光,白白胖胖,手套金镯,腹围红绫,遍体红光,金光射目”(小说《封神演义》语)的可爱形象。对哪吒故事的讲述也多含“其为民除害杀死敖丙,后割肉剔骨平息四海龙王之怒”的闹海桥段。看得出,在以往的作品中,哪吒是一个充满正义、聪明机智、惹人疼爱的小英雄。
然而在《哪》中,由于“魔丸”的身份,哪吒变成了一个“齐刘海、黑眼圈、鳄鱼牙,暴躁易怒、顽劣不堪的混世魔童”。没有了以往的可爱活泼,反而成为“史上最丑哪吒”。“百姓的排斥”“灵珠与魔丸的相杀”“天劫咒”共同组成了哪吒的“命”。恶童形象成为“魔丸命运”的外在展现。与之相对应的“灭杀魔丸”“复兴龙族”则是灵珠转世的敖丙的“命”。配合人物设定,灵珠敖丙的形象被设置成为男神,是其正面人物定位的外在展现。
除却哪咤和敖丙之外,《哪》中太乙真人也没有了以往的仙风道骨,成为史上搞笑卖萌的大胖子;李靖没有了以往“害怕得罪龙王”的胆小懦弱,成为“愿为哪吒换命”的慈父;殷夫人一改往日慈母形象,变成花木兰式的女侠;申公豹不再是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大坏蛋,成为结巴搞笑的反派。
《哪》中人物性格的“反”写,为人物及故事内涵拓展了更多维度。在“丑恶”的设定中,哪吒的反抗更显真实与难得,外形的丑到内心的帅,丑型中的美更具感染力,全剧“不信命”的主旨也在人物的细微刻画中徐徐展开。
三、集体膜拜,回望童年的社会价值
作为中国的传统神话人物,哪吒可谓家喻户晓。暂且不论涉及哪吒的文学作品,单关于哪吒的影视作品就不胜枚举:1979年的动画电影《哪吒闹海》、1999年的电视剧《莲花童子哪吒》、2003年的动画片《哪吒传奇》、2012年的动漫《十万个冷笑话之哪吒篇》、2018年的动画电影《我是哪吒》等。哪吒作为一个经久不衰的“影视明星”,伴随着80后和90后的成长,成为他们的童年记忆。
如今,80后、90后已成长为当代电影市场中的消费主体,是电影票房的重要保障。当《哪》上映时,更多的80后和90后走进影院,观看的不仅仅是故事,更多的是一种情怀。可以说,《哪》是80后、90后向童年追忆的一次集体无意识。这种追忆既是回望,也是告别。观影便成为一种仪式。
“我们需要的不是新鲜的故事,而是新鲜的嘴唇。”任何一部文艺作品,要想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它必须是当代精神的反映。《哪》中故事母体与主要人物仍未改变,但是其传递的精神却与以往大大不同。
在过去的影视作品中,哪吒善良而正义,故事中传递的精神更多的是一种“为不牵连父母和百姓而自刎身亡”的英雄形象,是“命里该有此劫”的无奈。而在《哪》中,哪吒身负“天劫咒”命数,遭尽乡邻冷落白眼,但依旧不懈反抗。面对着天劫,哪吒迎面直上,喊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誓言。尽管最终身亡,但体现出的却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浪漫主义斗争精神。
在后现代的视域下,《哪》的故事尽管“四分五裂”,但其体现出的精神却引起了当初同样被视为“另类”的80后、90后的共鸣。他们独立、个性,他们与众不同。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似乎与常规格格不入,甚至被社会贴上了“垮掉一代”的标签。然而时过境迁,80后、90后现在已成为社会砥柱,他们扔掉了因时代赋予的个性,肩挑起了社会责任,成为了现实生活中,撑起了“陈塘关上空巨冰”的哪吒。从这种意义上讲,《哪》中哪吒与现实生活中80后、90后的精神呼应。《哪》是他们的自传。
四、结语
客观的讲,《哪》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笔者在这里想说的是,正是因为创作团队的精心制作,当这种制作既包括技术上的也包括故事以及精神上的,我们才看到了一部这样的优秀作品。近50亿的票房,无异于国漫的一针强心剂。国漫在今后发展的路途也许不会那样顺利,但《哪》的尝试,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和希望。